北京需要森林

都市中嘈雜的鬧聲,刺鼻的煙霧,惡劣的空氣,以及隨之增加的神經衰弱、哮喘、冠心病等等,都需要森林幫助我們解決。

然而,長期以來,城市與森林擺不到一起。“結廬在人境,而無車馬喧”,在人口稀疏的古代也許是寫實的,但在現在想無“車馬喧”怕是難於上青天了。拿北京來說,不僅城市缺少樹木,郊區也是西山烈烈、草木零落。馮琢庵的詩不是說“煙封鳥道雲難渡,風起西沙日易昏”麼?出現這種景象的原因,人們容易想到是自然條件不好,降水量少,山上土薄石厚,森林無法形成。然而實際應該倒果為因來認識,正是因為這裏的森林被破壞了,保存不住水土,而樹木也就難以再繁殖起來,於是水土流失愈加嚴重,導致了惡性循環。

北京及其附近地區,從前並不缺少森林,明人邱濬(1420-1495)在《大學衍義補》中就曾談到這一點,他說這些地方原來是“蹊徑狹隘,林木茂密”,“不知何人,始於何時,乃以薪炭之故,營繕之用,伐木取柴,折枝為薪,燒柴為炭,致使木植日稀”。

北京森林的破壞始於何時,確難考證,但大抵是城市興起以後,特別是金、元、明、清定都於此,破壞就加劇了。不過從金朝統治者經常在北京近郊打獵,還聽到了虎嘯這種情況來看,那時北京地區的森林還是不少的。就是到了明朝,今天八大學院這一帶還可見到“飛雨過時青未了,落花殘處綠還濃”的景色,樹木是很茂密的。那時北京地區的“海子”也比較多,水是比今天充沛的,但隨著京都的繁華,森林的破壞也愈加嚴重,到解放時,留給我們的就是大片的石質荒山和頻繁的風沙。

解放後,北京植樹造林有成績,然而,後來竟被誣為“桃紅柳綠害死人”,於是“不為城市老爺造樂園”,連“文化大革命”前全市營造的2670多平方米公園綠地,也被破壞了將近1/6。現在北京城市人口每人平均占有的綠地僅有3.9平方米,而國外有些城市,如澳大利亞首都堪培拉多達每人70多平方米,真的做到了都市如園林。我們呢?應該急起直追了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