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長江三峽特別險峻
“自三峽七百裏中,兩岸連山,略無闕處,重岩疊蟑,隱天蔽日,自非停午夜分,不見曦月。”這是古書《水經注》中對長江三峽風光的一段描寫。你瞧,兩岸連綿的山峰是這樣陡峭高峻,以致非到正午或半夜,太陽或月亮當頂的時候,在峽中竟看不見它們。
上麵的描寫並不是文學家過分的誇張,全長200多千米的三峽,確是非常險峻,兩岸的山峰很多高出江底500餘米,而且像直立的牆一樣夾住江水,江麵最狹處隻有140米,水流很急,河道曲折,險灘又多。
為什麼長江三峽會這樣險峻呢?
這是江水的工作和地殼運動的影響。
原來在1億幾千萬年以前,四川盆地本來是大海的一部分,後來由於地殼上升逐漸變成了內陸湖,接著地殼的運動緩和了一個時期,到幾千萬年前時,這個湖和長江之間還隔著一道分水嶺,就在今天三峽一帶。那時長江的上遊從這分水嶺向東流出,分水嶺的西側的水則流進湖中。
流水不斷衝刷著地麵,在分水嶺上衝出了一條條山溝,並且一天天擴大、加深、延長,從隻是下雨時才有水的溝壑發展為河流的新的上遊,並且終於將分水嶺切割出一條通道,使長江和四川盆地的內陸湖連接起來了。在完成這一巨大工程的過程中,分水嶺西側流向湖中的河流也同樣在延伸自己的上遊,為和長江會師貢獻了力量。
在分水嶺被打通後的一段時期內,那一帶的地勢並不十分險峻,但是後來這裏的地殼上升運動又活躍起來,加上江水的工作才發展成今天的狀況。為什麼呢?因為按照一般規律,當河穀被流水衝刷到河麵與海麵的高度接近時,力量就要大大減弱,甚至失去向下侵蝕的能力,轉而主要破壞兩岸,開拓河穀,河流兩岸的高地也逐漸被夷平。可是這裏一方麵流水在不斷衝刷河底,另一方麵河底因流水衝刷而失去的高度,隨即由於地勢升高而得到補償,因此河底與河麵總是保持較高的高度,河水經常具有強大的向下的衝刷力,來不及向兩岸擴展,因此就使兩岸顯得愈來愈高峻了。深峻的峽穀的出現成為地殼上升的標誌。
我國許多地區特別是西部地區在地球最近曆史時期都在上升,所以我國不僅有三峽,還有其他許多峽穀,一直到今天,這些地區上升的運動還在進行,峽穀也還在繼續發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