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過在地底下有很多石灰岩等可溶性岩石的地方,地下水會把石灰岩溶蝕成一個個的洞穴。地下水在洞穴裏流動,就像地麵上的河流一樣。這樣的洞穴會慢慢地越來越大,上麵的地麵就可能陷塌下去。在廣西、雲南一帶,就有過這種現象。地下的水是哪裏來的

地下的水這樣多,總是用不完。這些水是從哪裏來的呢?

主要的來源,是從地麵上滲下去的水。在我國的土地上,下雨下雪,平均每年要降下大約62000多億立方米的水。這些水,一部分從地麵流走了,一部分蒸發到天空去了,另一部分就滲到地底下去了。因此降水多的地區,地下水往往也比較豐富。

沙漠地帶很少下雨,但是在不少的沙漠中,地下水也很豐富。在有些國家的沙漠中就發現了一些地下海,它的水量足以使那裏的“不毛之地”變成豐饒的農場。這許多水是從哪裏來的呢?科學家認為,其中一個重要的來源,是一些河流從別處把水帶了來,滲到了沙漠裏。

我國西北的大沙漠裏也有地下水。由高山上冰雪融化後滲到地裏去的水,是沙漠裏地下水的一個重要來源。

沙漠裏夜晚很冷。人們發現,在沙漠裏,空氣裏的水蒸氣在夜晚變涼的時候,會附在沙粒上凝成水滴,滲到地底下去。

地下水有各種各樣的來源,因此有一個很大的優點,就是不易枯竭。我國約有1/3的地區雨下得比較少,因此積極地開發地下水,是一件非常重要的事。征服地下的海洋

我們中國人很早就知道利用地下水了。

有一個故事說:在2600多年前的春秋時代,齊桓公率領軍隊北征,來到一個沒有水的地方。他手下有個大臣建議說:隻要在有螞蟻窩的地方打井,一定能找到水,結果果然找到了。這個古老的經驗卻很合乎科學道理。因為螞蟻、蛇等都喜歡住在比較潮濕的地方。找到了它們的巢穴,就很可能找到地下水。

在新疆沙漠地帶,有一種很巧妙的輸送地下水的方法。當地的人打了井,並在地底下修了暗渠,將許多井連通起來,讓井裏引出來的地下水,通過暗渠流到田裏去。因為這裏氣候炎熱幹燥,要是讓珍貴的水在地麵上流,一定會全部蒸發掉的。有了暗渠,就防止了蒸發。這種引水設施叫做“坎兒井”。據說,可能在漢武帝時代(公元前140-前87年),坎兒井在今天陝西一帶就開始出現了。

解放以來,我國已經積累了很豐富的利用地下水的經驗。全國已對270多萬平方千米的土地進行了地下水的調查和勘探,許多地下水已被開發出來,並在抗旱鬥爭中發揮了重要作用。

用機器鑽井的方法,大大提高了打井的效率。用抽水機汲水也節省了許多勞動力。

我國雲南的六郎洞有三條地下河流在此彙合,水量巨大,在這裏已經建成了我國第一個用地下水來發電的電站。

地下的海洋正在被人們辛勤地開發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