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傳統民族器樂中,絲竹樂與弦索樂是有區分的。弦索是純由彈弦樂器合奏,樂隊組合中無竹製管樂器。但對某些樂曲來說,既可用弦樂合奏形式,也可采用絲竹樂合奏形式,甚至對某個樂種來說,有些樂曲用弦索樂隊演奏,另有一些樂曲則用絲竹樂隊演奏。如廣東音樂早期的樂隊組合“五架頭”屬絲竹樂隊,後期的“三件頭”(高胡、揚琴、秦琴)則為弦索樂隊。而今天的廣東音樂弦索樂隊和絲竹樂隊兼用,由於兩者在很多方麵有相似之處,所以現在一般把弦索樂也歸於絲竹樂
弦索樂隊以《弦索十三套》的樂隊組合為代表,樂器有胡琴、琵琶、三弦、箏。絲竹樂隊以江南絲竹的樂隊組合為代表,常用樂器有以簫、笙、二胡、中胡、琵琶、揚琴、小三弦、板和極鼓等.
絲竹樂具有“柔、細、輕”的音樂特征:
柔:指樂隊合奏音響柔潤的特點;
細:指演奏風格精致細膩的特點;
輕;指樂曲側重於表現輕快、愉悅的情趣。
形成以上這些特征,與絲竹音樂多在室內演奏有關。
吹打樂簡介
吹打樂是指吹管樂器與打擊樂器合奏的音樂,起源於漢代初年的鼓吹樂。
吹打樂具有“剛、粗、熱”的音樂特征。
4、吹打樂:顧名思義就是吹管樂器與打擊樂器合奏的音樂。在民間流行的吹打樂中,吹的部分除了吹管樂器以外,還常用拉弦和彈弦樂器,因此民間藝人把吹打樂細分為“粗吹鑼鼓”和“細吹鑼鼓”兩種:粗吹鑼鼓——又稱粗十番。指用嗩呐、管子等吹管樂器和”大鑼大鼓”合奏的形式;細吹鑼鼓——又稱細十番或絲竹鑼鼓。指由絲竹樂器和打擊樂器合奏的形式。
關於吹打樂的曆史可推溯至漢代初年的鼓吹樂。據《樂府詩集》(卷16)載:“鼓吹未知其始也。漢班壹雄朔野而有之矣。”在《辭海》中鼓吹樂條目的釋文是這樣寫的;“用鼓、鉦、簫、笳等樂器合奏。源於北方少數民族。漢初邊軍用之,以壯聲威,後漸用於朝廷。…...明以後土庶吉凶之禮及迎神賽會亦均用之。
具體說來,鼓吹樂是從漢代發展起來的一種以擊樂器和吹樂器為主的音樂形式,起源於北方遊牧民族。《漢書》中有關於鼓吹樂的早期記載:按應用場合、樂器編配的不同分為黃門鼓吹、騎吹、短簫鐃歌、簫鼓四種形式;其中黃門鼓吹主要為皇帝服務;騎吹主要指外出巡行時用於馬上具有騎吹的性質。常用的樂器由有鼓、角、笳、排簫、橫笛等,其中鼓最重要。
鼓吹樂經過一個時期的發展後,按所用樂器和使用場合的不同演變為鼓吹和橫吹兩類:鼓吹是指專為儀仗隊在行進中使用,以排簫和笳為主要樂器;橫吹則以鼓和角為主要樂器,作軍中人使用在馬上演奏。李延年的取自西域少數民族音樂創作的《摩訶兜勒》是鼓吹樂中的優秀作品。曆代鼓吹樂多有歌詞配合。現今民間流行的“吹打”,同“鼓吹樂”不無淵源關係。”
“鼓吹樂”自秦漢以來,曆代一脈相承,用途非常廣泛。如用於宮廷的宴樂、儀仗樂、軍樂,在民間的婚喪喜慶、節日廟會等,無不吹吹打打,分外熱鬧。在文獻記載和民間流行的口頭稱謂中,吹打樂有“鼓吹”、“鼓樂”、“吹歌”、“十番”、”鑼鼓”等種種名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