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焯

一、劉焯生活的時代

劉焯,字士元。生於公元544年。信都昌亭(今河北冀縣)人。是隋代著名的天文學家。

劉焯的主要生活時代是隋朝(581——618)。隋朝是楊堅(541——604)篡奪北周(557——518)政權建立的。

楊堅的父親楊忠,是北周開國功臣,府兵十二大將軍之一,賜姓普六茹氏,封隨國六。

楊堅的妻子獨孤氏,是鮮卑大貴族、府兵八個柱國大將軍之一獨孤信之女。

楊堅的女兒又是周宣帝宇文贇的皇後。這種家世使楊堅得以篡奪北周權力。

公元580年,周宣帝死,繼位的靜帝年僅八歲,楊堅以大丞相的身份輔政,掌握了朝中大權。

楊堅輔政後,北周的地方大員尉遲迥、司馬消難、王謙等曾起兵反對,但不久即被平定。在朝廷上,北周宗室諸王也謀推翻楊堅,而均遭殺戮。

公元581年,楊堅即廢周靜帝自立,建國號為隋(因為父親楊忠封隨國公,所以改國號為隨,又因為厭惡“隨”字帶“走之”,所以去走之為隋),改元開皇,定都長安,曆史上稱他為隋文帝。

隋文帝即位後,便積極準備滅陳(557——589),統一全國。

公元587年,隋文帝首先滅掉建都江陵(今湖北江陵)的後梁(557--587),掃除了向江南進軍的障礙。

公元588年,隋文帝命兒子楊廣(569——618)領兵51.8萬人,大舉攻陳。這時陳的政治腐敗已達到極點,陳後主(陳叔寶,553--604)荒淫無度,日夜同一群妃嬪佞臣賦詩縱酒作樂,過著醉生夢死的生活。他善於作宮體詩,其內容充滿了花月、酒色、脂粉的氣味。他的《玉樹後庭花》、《三婦豔》便是代表作。當隋朝大兵臨江時,邊將飛章告急,陳叔寶還毫不為意。

589年初,隋將韓擒虎(538——592)、賀若弼(544——607)率兵渡江,分為兩路進攻陳都建康(今江蘇南京),迅即破城而入。

陳亡之後,嶺南(今廣東、廣西一帶)地方也很快地歸附隋朝。

嶺南地方首領冼夫人是南朝梁高涼(治所在今廣東陽江西)太守馮寶之妻,所統部落有十多萬家,實力很強。

馮寶死、陳朝亡後,冼夫人受到嶺南數郡的擁戴。

隋文帝遣韋洸安撫嶺南,她即派人迎接韋洸入廣州,於是嶺南盡入隋朝版圖,隋朝冊封她為譙國夫人。這樣,自東漢末年以來400年間的分裂局麵結束了,全國複歸於統一。

隋朝的統一,是當時曆史發展的必然趨勢。在南北朝的後期,這種趨勢已經出現。

在南北朝時期,無論北方或南方,都出現了各族人民大融合的情景。居住在北方的匈奴、鮮卑、羯、氐、羌等各族人民;居住在南方的蠻族、僚族、俚族、僚族等各族人民,這時已基本上和漢族融合在一起了,無論在經濟方麵,文化語言方麵,風俗習慣方麵,他們已基本上和漢族一樣了。這種民族間的大融合,是促成全國重新統一的重大因素。

在南北朝時代,南北方的經濟都有了相當的發展。北方黃河流域的經濟在五胡十六國時期(304——439)曾受到很大的破壞,但自北魏實行均田製以來,又得到了恢複與發展。南方長江流域在勞動人民的辛勤開發之下,經濟上也有了很大的提高,已經趕上了黃河流域,並且快要超過黃河流域了。這種南北方經濟的進一步發展,迫切要求加強南北經濟的聯係和交流,結束政治上南北對峙的局麵。因此,南北方經濟上的發展,是促使全國統一局勢到來的又一重大因素。

南北朝以來,南北方的階級關係也在發生變動,原來統治社會各方麵的門閥大族的勢力逐漸趨向沒落,而一般寒族地主的力量則在逐步上升,這種情形也有利於中央集權的統一國家的出現。

在南北分裂局麵下,最後北方北周的經濟、政治與軍事力量的上漲超過了南方的陳,打破了南北力量的均勢。

楊堅繼承北周的優勢建立隋朝後,又實行若幹改革措施,進一步擴大了南北力量的差距。這樣就造成了由隋滅陳,由北方統一南方的形勢。

秦漢時期是我國曆史上第一次大統一局麵。從此以後,統一便成為曆史的主流,而割據分裂隻是暫時的,不管封建割據如何得勢,最後總是歸宿於統一。

隋唐時期是我國曆史上的第二次大統一局麵,而這次大統一局麵首先是由隋朝建立的。

隋朝的統一,是在更堅固的基礎上出現的,是建立在南北朝以來民族大融合的基礎上麵,建立在黃河流域和長江流域的經濟都有發展的基礎上麵。因而這種統一比以前更加鞏固、更加提高了。而這種統一的出現,又促進了中國封建經濟文化的進一步的發展,為唐朝經濟文化的昌盛打下了基礎。所以隋朝統一國家的建立,在中國曆史上是有積極作用的,盡管它存在的時間很短。

隋文帝滅亡陳朝以後,將陳朝的皇室大臣及豪族等遷入長安。這些南方豪族離開原來鄉土以後,他們的力量便大大削弱下來。

公元590年,南方各地的豪族不滿於隋朝統一的變革,紛紛起來發動叛亂。隋文帝派大將楊素(?——606)率兵討伐,很快將武裝叛亂平定下去,不僅徹底擊潰了陳朝的殘餘力量,而且沉重打擊了南朝的門閥世族。

隋文帝即位以後,在中央機構方麵,廢除北周仿效《周禮的六官,將兩漢、魏晉、南朝各代的中央官職作了一次大綜合,建立了三省(內史省、門下省、尚書省)六部(吏部、民部、禮部、兵部、刑部、工部)製度。從此直到清末,六部製基本未變。

在地方組織方麵,隋文帝把東漢以來的州,郡、縣三級製,改變為州、縣兩級製。後來隋煬帝又改州為郡,實行郡、縣兩級製。這種地方行政機構的簡化,節省了經費開支,提高了行政效率,加強了中央對地方的控製。

在州縣屬吏的任用方麵,隋朝廢除了秦漢以來地方官就地自聘僚屬的製度,規定凡九品以上的地方官吏,一律由中央的吏部任免,又規定州縣佐官要三年一換,不得重任,並且須用外地人,不得使用本地人。這樣,把地方官用人之權完全收歸中央,防止地方政權為豪強所把持,進一步加強了中央對地方的控製。

魏晉以來實行九品中正製度,做官要憑門第,仕途完全為門閥大族所把持。

隋文帝明令廢除了九品中正製度,實行州縣地方官薦舉人才的辦法,如曾命諸州每年舉送三人。到隋煬帝時,開始設立進士科,用考試方法來選取進士。進士科的設置,標誌著科舉製度的成立。科舉製度在隋朝還在形成的過程中,而到了唐朝,便進一步地發展和完備起來了。

隋文帝即位後,曾兩次命人修定刑律,製正《開皇律》。唐律即根據隋律而來。

隋文帝繼續頒布均田令,推行於全國各地。隋朝經濟的繁榮,均田製的施行是一個重要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