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1020年8月26日,利州轉運使李昉,請求頒布《四時纂要》和《齊民要術》這兩部書,“詔使館閣校勘鏤本募賜,曆時五六年才刻完。”

賈思勰的《齊民要術》刻印本出來以後,流傳的速度、範圍就擴大了,影響也隨之擴大,到了後代,又出現了幾本重要的農書,可以和《齊民要術》媲美。

元代的王楨(1271—1330左右)寫的《王楨農書》是其中的一部。

王楨是山東東平人,從今天的省域概念來看,他和七八百年前的賈思勰還是“老鄉”。

《王楨農書》在一定程度上受到賈思勰《齊民要術》的影響。譬如:

第一,《王楨農書》的指導思想“順天之時,因地之宜,存乎其人,”這天、地、人三才理論,與賈思勰《齊民要術》中記載的“順天時,量地利……”思想有一定的淵源關係。

第二,在北方旱作農業技術方麵,從總體上說,並沒有完全超出賈思勰的水平。

第三,在養馬方麵,繼承和發揚了賈思勰“食有三芻,飲有三時”的經驗。

當然,《王楨農書》有它自己的特點,第一是比較全麵係統地論述了廣義的農業;第二是兼論南北農業;第三是比較完備的“農器圖譜”,等等

第二部可以和賈思勰的《齊民要術》媲美的是明代徐光啟(1562—1633)的《農政全書》。

《農政全書》是在徐光啟死後,經過陳子龍的刪改後成書的。《農政全書》共分12門,60卷,70餘萬言。但是,書中大部分的篇幅,是分類引錄了古代的有關農事的文獻和明朝當時的文獻,徐光啟自己撰寫的隻占6萬字。

《農政全書》主要包括農政思想和農業技術兩大方麵,但農政思想就占了全書一半以上的篇幅。

徐光啟的農政思想,首先是主張用墾荒和開發水利的辦法來力圖發展北方的農業生產,除此之外,他並不能在北方旱地農耕技術領域添加重要的新內容。

徐光啟《農政全書》的新貢獻在於:第一破除了中國古代農學中的“唯風土論”思想,第二是進一步提高了南方的旱作技術,第三是推廣甘薯種植等等。

明末清初的宋應星(1587—1666)所著的《天工開物》(1637成書),在他自撰的序中說:“卷分前後,乃‘貴五穀而賤金玉’之義。”這和賈思勰的重農思想是一脈相承的,都是源於晁錯的《論貴粟疏》。

其他能夠和賈思勰的《齊民要術》規模相似的農學古籍隻有元代的《農桑輯要》和清代的《授時通考》了。

《農桑輯要》是元朝政府在公元1274年頒行的官修農書,7卷,分典訓、耕墾、播種、栽桑、養蠶、瓜菜、果實、竹木、藥草、孳畜10門。

《農桑輯要》這本書大致就是以賈思勰的《齊民要術》為藍本,雜采以它書而成的,總的來說是詳而不蕪,簡而有要,便於采用的。

《授時通考》是清代鄂爾泰等人所撰。這本書是從舊文獻中輯錄的有關農業的資料,分類編成的。內分天時、土宜、穀種、功作、勸課、蓄聚、農餘、蠶桑8門,共78卷,引書甚廣,其中,賈思勰的《齊民要術》占有相當的位置。

總之,《農桑輯要》、《王楨農書》、《農政全書》、《授時通考》這幾部全麵性的大型農書都是取法於《齊民要術》的,並且還以《齊民要術》中的精煉內容作為基本材料。

《齊民要術》中所載的種植、養殖技術的原理原則,許多都在曆代的農業生產實踐中起到了重要的參考作用。

特別需要指出的是,賈思勰以後的隋唐時期,尤其是唐朝,進入了中國封建社會曆史上空前的鼎盛時期,農業生產上有了較大的發展,農業生產工具得到了改進,出現了曲轅犁、筒車等較為先進的耕作工具和灌溉工具,水利事業也大為發展,全國各地興建了很多水利工程,人口和耕地麵積大量增加,糧食產量大幅度提高,展現了“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倉廩俱平實(杜甫《憶昔詩》)”的開元盛世的景象。應該說,隋唐時期的農業發展,與北朝,特別是北魏孝文帝實行均田製以後打下的農業發展基礎有很大的關係,那麼,在這裏麵,賈思勰的《齊民要術》一書,在農業技術方麵,對隋唐時期的農業發展也是起到一定的促進作用的。

北宋時期,《齊民要術》的刻本出現以後,由於印刷術的發展,在時間和空間上更加擴大了《齊民要術》的影響,《齊民要術》對農業生產所起的促進作用也就更大了。

八、《齊民要術》在國外的影響

《齊民要術》不僅在國內有影響,在國外也早已有影響。

日本在寬平年間(889—897)由藤原佐世編撰的《日本國見在書目》,其中已經收錄了《齊民要術》。在中國久已湮沒的北宋崇文院《齊民要術》的原刻本,在日本高山寺藏有第五、第八兩殘卷,雖然不完整,卻已經成為稀世的珍本了。

日本黎明會蓬左文庫收藏了一部德川幕府家舊有的《齊民要術》手抄本,因為曾收在金澤文庫,簡稱金澤本。金澤本是現在所存《齊民要術》北宋係統本中最為完整的,雖缺卷三,但基本上保存了北宋刻本的全貌。

公元1948年,在各界學者的推動之下,日本農林省農業綜合研究所借來了蓬左文庫藏本,影印了200部,稱金澤文庫本《齊民要術》。

1950年底,日本方麵把這種珍籍影印本贈給中國科學院、北京農業大學等單位,基本完整的北宋係統本《齊民要術》,終於返回了故土。

在這種金澤文庫的抄本中,還照錄了“宋靖康二年(1127年)百忌圖”,圖中描繪著耕牛,還附有“嘉逢丁未年,耕織早向前,絲綿十分熟,麻麥滿山川”的詩句。從這個“百忌圖”及其詩句,我們可以得到兩點結論:

第一,因為“百忌圖”是公元1127年的,那麼,這種抄本所根據的北宋刻本的祖本一定是公元1127年以後才傳到日本的。

第二,“百忌圖”和這種歌頌五穀豐登的詩句,是古代“農家曆”上經常采用的,說明《齊民要術》在流傳過程中已經和農家曆結合起來了,也就是說,它不僅在知識分子中有影響,而且直接影響到從事農業生產實踐的廣大農民階層了。

公元1744年,日本出版了題為勢陽逸氓、田妤之譯注的《齊民要術》向榮堂本。書中有《新刻齊民要術序》,署名是山田蘿穀(妤之),序文中提到:

“民家之業,求之要術,驗之行事,無不可者矣。”

山田蘿穀(妤之)所以要譯注刊刻《齊民要術》,是“欲使本邦齊民有治生之要術”。譯注者加了日本的假名,訓點,從後世的《農政全書》以及其他典籍中摘引了不少段落作為注解,他還把他所譯注的《齊民要術》,稱之為“悉皆訓農益國之術”。

20世紀50年代,日本出版了西山武一、熊代幸雄校釋翻譯的日本文《齊民要術》。歐洲學者也翻譯出版了英文本和德文本的《齊民要術》。

現在,日本已經實現了工業、農業的現代化,但是仍然很重視《齊民要術》的研究,最主要的原因是《齊民要術》蘊含著深諶的科學論述。

日本學者神穀慶治在西山武一、熊代幸雄《譯注校訂齊民要術》一書序文中說,《齊民要術》至今仍有驚人的實用科學價值,還說:“即使用現代科學的成就來衡量,在《齊民要術》這樣雄渾有力的科學論述麵前,人們不得不折服。”

在日本旱地農業技術中,也碰到春旱、夏季多雨這樣的問題,而現在所采取的最先進的技術理論與對策,“和《齊民要術》中講述的農學原理,卻幾乎完全一致,如出一輒。”

日本學者研究《齊民要術》重點是探討東方農業技術類型的特點。他們對《齊民要術》給予高度評價,認為是它把握住了旱地保墒農業技術的精髓,它的耕作技術是完整成套,卓有成效的。

熊代幸雄還曾經把《齊民要術》中旱地的耕、耙、播種、鋤治等項技術,和西歐、美洲、澳大利亞,前蘇聯的伏爾加河下遊等地的農業措施,作過具體比較,肯定《齊民要術》旱地農業技術理論和技術措施在今天仍有實際意義。

現在,國內外學者對賈思勰和他的著作,從以下幾個方麵進行研究:

第一,《齊民要術》的校勘,注釋,今釋,翻譯;

第二,《齊民要術》的流傳和版本傳承;

第三,《齊民要術》的成書年代和背景;

第四,賈思勰的身世與科學技術活動;

第五,《齊民要術》在中國農業科學技術史上的地位;

第六,《齊民要術》在中國農產加工和食物史上的地位;

第七,《齊民要術》在中國農業經濟、經營史上的地位;

第八,《齊民要術》在中國農業哲學思想和方法論史上的地位;

第九,《齊民要術》在中國生物學史上的地位;

第十,賈思勰《齊民要術》在世界農學史和科學技術史上的地位,等等。

賈思勰在論述使用綠肥對農業的增產作用時曾經說過,春穀田可以每畝收10石糧食。那時的一畝等於現在的0.616032市畝,10石等於現在的222.75公斤,如果折合成現在的一市畝計算,一畝應收361.5公斤糧食。這就說明,即使在現在,賈思勰和他的《齊民要術》對於我國的農業生產,也一定有重要的參考借鑒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