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齊民要術》提到種楮子時與麻混播,秋冬留麻,為楮樹幼苗“作暖”,這是在深刻認識兩種植物生長發育特點的基礎上,相應采取簡便易行的保護措施。
《齊民要術》敘述果樹開花期於園中堆置亂草、生糞、煴煙防霜的經驗非常可貴。其中敘述熏煙防霜害的方法:
“無雨新晴,北風寒切,是夜必霜。此時放火作煴,少得煙氣,則免於霜矣。”(煴音yūn,意思是沒有火焰的暗火。)短短的20幾個字就說明了我國古代勞動人民看天氣判斷降霜的經驗和防霜的方法,至今仍然在普遍應用。
賈思勰在《齊民要術》序中說:“舍本逐末,賢哲所非,日富歲貧,饑寒之漸。故商賈之事,闕而不錄。”反映了他受到當時崇本(農)抑末(商)、非議經商的思想影響較深。但在全書中,在栽種蔬菜、瓜果,植樹營林、養魚、釀造等篇,卻詳細描述了怎樣進行多種經營,如何到市場售賣,怎樣多層次利用農產品等有關經濟效益的內容。
《齊民要術》在具體敘述榆樹播種,楊樹插枝育苗的技術,幼樹隔3至5年間伐作材料出售。種白楊一節,曾計算:1畝3壟,1壟720穴,1穴屈折插一楊技,兩頭出土,1畝可得4320株,3年可為蠶架的橫檔木,5年可作屋椽,10年能充棟梁。以售賣蠶架橫檔木計算,1根5錢,1畝歲收21600文。1年若種30畝,90畝地3年1輪,可周而複始,永世無窮。
《齊民要術》還提到,都邑郊區有市集之處,蔬菜種植安排的好,也可以實現周而複始,日日無窮的周年產銷。
《齊民要術》還記載有較多以小本錢多獲利的實際內容。
現代學者從經濟科學角度研究《齊民要術》,認為賈思勰的著作不單是一部影響深遠的古代農業技術典籍,也是中國封建社會農業經營方法方麵的百科全書。
賈思勰的《齊民要術》更大的一個貢獻,就是保存了西漢的《汜勝之書》和東漢崔寔的《四民月令》。
《齊民要術》摘錄了《汜勝之書》中很多關於區種法的文字。
區種法,又叫區田法,其基本原理就是“深挖作區”,在區內集中使用人力物力,加強管理,合理密植,保證充分供應作物生長所必需的肥水條件,發揮作物最大的生產能力,提高單位麵積產量,同時擴大耕地麵積,把耕地擴展到不易開墾的山丘坡地。
《汜勝之書》先用一畝地為標準對區田法作了一般性的介紹,然後又根據作物的種類和土地的肥瘠對區田作了具體的說明。區深和區間距離一般為一尺。但區深往往因作物而異,從0、5尺到3尺不等,大田上植株大而蔓長根深,或是塊根作物要求深,植株較小的須根作物要求則相對淺些。區間距離則因土地而異,從0、9尺到3尺不等,土地肥則小些,瘠則大些,與種植密度有一定的聯係。
《齊民要術》不僅摘錄了很多關於區種法的文字,還記載了西兗州刺史劉仁之進行區田試驗,取得好收成的事例,以證實“頃不比畝善”的觀點。
《齊民要術》作為一部科學技術名著,經曆約1400年的時間,仍被人們奉作古代農書的經典著作。
農業史學家稱讚《齊民要術》中旱地農耕作業的精湛技藝和高度理論概據,使中國的農業學第一次形成了精耕細作的完整體係。
經濟史學家認為《齊民要術》是封建地主經濟的經營指南,還有人提出應該稱它為全世界最早、最完整的封建地主的家庭經濟學。
食品史學家認為《齊民要術》中有農產品加工、釀造、烹調、果蔬貯藏的古老配方與技法。
總之,《齊民要術》是一部總結我國古代農業生產經驗的傑出著作,是一部有很高科學價值的“農業百科全書”,是我國古代科學文化的一份珍貴的遺產。
《齊民要術》所以能取得這樣大的成就,是和賈思勰嚴肅認真的治學態度、注意向群眾學習,並且親自參加農業生產實踐分不開的。
賈思勰在《齊民要術》序中闡述他編寫《齊民要術》的原則是:
“采捃經傳,爰及歌謠,詢之老成,驗之行事。”
賈思勰在撰寫《齊民要術》的過程中,始終遵循了這個原則。
“采捃經傳”——賈思勰在《齊民要術》中包括《汜勝之書》、《四民月令》在內,共引用前人著作150多種。
這些古籍大多早已亡佚,由於《齊民要術》的引用,才使我們能夠見到我國古代農業技術一些發展情況。我國在隋唐以前,還沒有發明雕版印刷術,書籍全靠手抄,流傳不廣。因此,賈思勰在保存祖國農業典籍上作出的貢獻是十分可貴的。
賈思勰著書征引前人典籍,而不拘泥於前人見解,我們前邊說到的賈思勰“不可委曲從之”的說法,就是其中的一個例子。
“爰及歌謠”——《齊民要術》中記載的農諺就有30多條,都是古代勞動人民代代相傳行之有效的農事歌謠。這些農諺包含了豐富的經驗和深刻的道理。
“詢之老成”——前麵說的這些農諺就是賈思勰通過老農而予以采集收錄的,成為我們民族珍貴的農學遺產。
“驗之行事”——賈思勰之所以獲得成功,還得益於注重調查和實地體驗。從《齊民要術》的內容可以看出,既有廣泛的種植業技術,也有養畜業的豐富經驗,對當時黃河中下遊地區農產品加工釀造和民眾的吃食,敘述得也相當詳盡。他的足跡並未局限於家鄉附近,而是遍及山東、河南、河北、山西等廣泛的地區。
賈思勰引用的民諺“智如禹湯,不如常更(經曆)”,表明自己的見解是:即使有夏禹、商湯那樣開國帝王般的智慧,也不如親自從實踐中得到的知識來得可靠。賈思勰自己家也養過羊,後來他在《齊民要術》中記載了自己養羊的經驗教訓:“餘(我)昔(過去)有羊二百口,菱豆既少,無以飼,一歲之中,餓死過半。”
賈思勰還曾經親自嚐試過做醋的方法,也記載在書中。如果沒有堅實可靠的調查訪求和親自嚐試,《齊民要術》難於達到如此精煉正確的程度,更不可能影響這樣久遠。賈思勰從事農業科技研究總結出的“采捃經傳,爰及歌謠,詢之老成,驗之行事”的原則,幾乎成為賈思勰以後我國古代農學家共同遵循的守則,就是現在,農學家們也不能對之稍有輕忽。
《齊民要術》所以成為我國古代農業科學技術典籍影響深遠的著作,與賈思勰思路開闊,明於哲理,有濟世救民的抱負也有關係。
賈思勰在《齊民要術》序中就已指明,學習古聖先賢的教導,其根本目的是“要在安民,富而教之”,即如何讓民眾生活安定,使他們富足和得到教養。對待曆代人們提出的興農主張和具體措施,他總是給以很高的評價,稱他們為“益國利民,不朽之術。”所以,他寫作的《齊民要術》也是起自耕農,終於醯醢,資生之業,靡不畢書。”“齊民”指“平民”,“要術”為從事生產生活重要事項的技術。
賈思勰注重實踐經驗的歸納與提煩,他也很強調遵從事物的發展規律。有很多這方麵的不朽名句,如“順天時,量地利,則用力少而成功多,任情返道,勞而無獲。”“迎風散水,逆阪走丸,其勢難”等。
賈思勰在他的著作中還表現出了要求實行改革的政治態度,這也是他在科學上獲得成功的重要原因之一。
七、《齊民要術》的影響
賈思勰的同姓排行的“哥哥”賈思伯,字士休,在孝文帝時走入仕途,死於公元525年,官至侍講,死後贈鎮東將軍,青州刺史,尚書右仆射,諡文貞。
賈思伯是一位儒者,他父親為孝文帝的中書侍郎,“有學行,見稱於時”,賈思伯也是“自以儒素為業,不好法律,希言事。”曾經上議修建明堂的事。明堂是古代帝王宣明政教的地方,因久已失傳,曆代禮家聚訟紛紜,賈思伯所議,“學者善其議”。孝明帝(516—528)時為侍講,向明帝講授杜預(222—284)所注的《春秋》。“延儒生夜講晝授”而且還“傾身禮士,雖在街途,停車下馬,接誘恂恂,曾無倦色”。他的客人問他:“公今貴重,寧能不驕?”他回答說:“襄至便驕,何常之有?”當世之人都作為雅談。
賈思伯的弟弟思明,也是“少厲誌行,雅好經史”,最早為彭鹹王侍郎,官至侍中,死於公元540年,死後贈使持節、都督青徐光三州諸軍事、驃騎大將軍、尚書右仆射、司徒公,青州刺史;諡曰文獻。
賈思同和他的哥哥思伯一樣,也曾經為侍講,為靜帝(534—550)傳授杜氏《春秋)。
賈思勰有兩個朋友,一個是馮元興,一個是劉仁之。
馮元興,字子盛,東魏郡肥鄉(今河北肥鄉)人。他少年時隨著做太守的父親馮僧集住在平原(今山東平原縣西南)和張吾貴、房虯學習《周禮》,“頗有文才”。23歲時,回鄉講學,經常有幾百人聽講。曾經“領僚孝廉,對策高第,又舉秀才。”通過禦史中尉王顯的關係做了檢校禦史,還曾經三次出使過高麗(今朝鮮)。後來曾與賈思伯同時為孝明帝侍讀(賈思伯是侍講)。官至安東將軍、光祿大夫、中書舍人。太昌初(532年),卒於家,贈征東將軍,齊州刺史。有文集百餘篇。
劉仁之,字山靜,河南洛陽人。他的祖先是代人,遷到洛陽來的。年少時“粗涉書史”,書法也比較好。由禦史中尉元昭推薦做了禦史。曾經又做過西兗州刺史,“在州有當時之譽。”死於公元544年,贈衛大將軍,吏部尚書青州刺史,諡曰敬。
劉仁之這個人“外示長者,內懷矯詐”,是個偽君子。但是他愛好文史,敬重人流。和馮元興關係非常好,馮元興死了以後,他還經常照顧馮元興的家小。
《隋書·經籍誌》“農家類”著錄了賈思勰的《齊民要術》,全書共10卷,92篇,含大字7萬多,小字夾注4萬左右。這部承先啟後,繼往開來的農學著作,從公元6世紀初撰成,到北宋,中間經過500年左右,全靠手抄流傳下來。北宋時期,書籍刻印業發展較快,技術趨於完善,它才得以刻版成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