富蘭克林

人物簡介

帝王們垮了一批換一批,

尋找繼承者很容易;

舉世無雙的富蘭克林啊!

很少人能指望比得上您;

您橫掃了暴君的威風,

使九天的怒雷回避!

——菲利普·弗瑞諾

這首詩是讚頌美國啟蒙運動的開創者、政治家、科學家、作家、外交家和獨立革命的領導人之一的本傑明·富蘭克林。有的美國學者稱他為“美國的聖人”,“美國革命之父”;康德稱他為“第二個普羅米修斯”。

一、貧寒家境

公元1706年1月17日,本傑明·富蘭克林誕生於今馬薩諸塞州波士頓城一個貧窮的家庭。其父約賽亞·富蘭克林是新教聖公會教徒,大約在公元1682年為逃避宗教迫害離開英國來到美洲,為養活家中眾多的人口,以製造蠟燭為業。

本傑明是富蘭克林家最小的一個兒子,圓圓的臉,靈活的眼睛,結實的身子,他和其他孩子一樣,愛蹦愛跳,調皮淘氣,可他更愛讀書。雖然才7歲,他已經能讀一般的書了;凡是放在父親書架上的書,他幾乎全讀遍了。他還會寫短小的詩歌,而且曾經將詩附在父親寫的信裏,寄給住在倫敦的伯父,受到他伯父的極口稱讚。因此,他在孩子們中間很有威信。關於本傑明上學的問題,老富蘭克林不知考慮了多少次。打從四五歲起,本傑明就顯得比一般的孩子機靈、活潑、健康,而且比一般的孩子更愛好學習。

老富蘭克林,很想把兒子培養成為牧師。不過培養一個牧師,需要一大筆錢,得讓他上小學、中學……,可哪兒來這許多錢呢?如果不讓孩子上學,老富蘭克林又不忍看到兒子失望。他左思右想,決定滿足兒子的願望。於是,本傑明8歲那年,就背著書包上學去了。

自從開學那天起,本傑明進步很快,在班級裏,除了算術以外,其他功課門門領先。不到一年,就從一年級跳到三年級。老師沒有一個不喜歡他,都說他是個有出息的孩子。

本傑明愛提問各種各樣的問題。這些問題,往往把老富蘭克林難住。老富蘭克林是個普通的商人,沒念過多少書,可他有不少比他高明的朋友。因此,他經常請那些朋友來做客。在餐桌上,他故意逗引客人們說些能增進孩子知識的話。孩子聽得出了神,連嘴裏吃著的是土豆還是牛肉,也分不清呢。

本傑明的優異成績,使老富蘭克林特別高興。每當本傑明向他報告學習成績的時候,他總是樂滋滋地聽著,不時地問長問短。他似乎已經看到了兒子的光明前程。

幾年過去了,老富蘭克林覺得壓在肩頭上的擔子越來越沉重。他沒有錢雇工,又缺少幫手。本傑明輟學似乎已經不可避免。為了不使孩子的心靈受到過重的打擊,他決定把兒子送到布朗威爾先生那兒去補習書法和算術。從商人的角度看來,這兩門功課對本傑明很重要。業餘時間,可以幫著他於一些零星活兒,譬如,修蠟燭芯、送貨、看管店鋪等。本傑明是個懂事的孩子,他知道家境困難,於是就在父親的店鋪裏開始學習手藝。

二、癡心苦讀

小富蘭克林非常喜愛讀書,他把手上的全部零用錢都花在書上。他喜愛約翰·班揚的《天路曆程》,就收集了班揚單獨發行的小冊子,以後他又把它們賣了,用這筆錢買了柏頓的《曆史文集》。這些是開本很小的由小販們販賣的書籍,價格便宜。他讀了許多反映新興資產階級要求的作品,例如:《為善論》、《希臘羅馬名人傳》、色諾芬的《蘇格拉底回憶錄》等。

一年過去了,本傑明對製造蠟燭越來越不感興趣,他一心一意想航海。當時的波士頓,雖是個小小的城市,但由於它緊靠大西洋,在美洲和歐洲之間往來的船隻,都在這裏靠岸。因此本傑明從小有不少機會和海員們接觸。本傑明有個哥哥,幾年前悄悄地飄洋過海去了,至今杳無音信。這件事使父母很憂傷。他們每次一提到他,總是長籲短歎。

本傑明對製造蠟燭的厭惡,他父親早就看在眼裏。他曾多次勸導兒子安心學習手藝,但收效甚微。波士頓是個商業中心,各行各業應有盡有。經過深思熟慮,他父親決定利用業餘時間,帶孩子到處逛逛,看看有哪一種工種能吸引住孩子。他們去看了細木匠、磚匠、旋工、銅匠等工作,父親發現小富蘭克林留心觀察手藝高明的工人運用他們的工具。父親最後決定了製刀業。這一年,本傑明的伯父從倫敦移居到波士頓,在波士頓開設作坊。伯父曾為本傑明獲得上學的機會而高興,也曾為本傑明中途失學而感傷。伯父的兒子塞繆爾是個製刀匠,父親準備讓小富蘭克林拜他為師。在當時,美洲流行這樣一條規矩:師傅收錄徒弟,徒弟的家長除了在“合同”上簽字外,還得交付一筆金額,作為學費。即使至親好友,也不例外。

一切似乎進行得很順利,看來製造刀具,將是本傑明的終身職業了。可是善良的伯父偏有一個貪心的兒子,塞繆爾提出來的費用,遠遠不是老富蘭克林的經濟能力所能擔負的。於是事情告吹了。

在對製燭業的厭惡情緒日益增長的同時,本傑明對書本的愛好卻與日俱增。父親書架上的幾本舊書,他早就讀過不知多少遍了,而且這類闡述“天命論”的書籍,已不能滿足他的求知欲了。他時常糾纏著父親,設法替他借書。每次他從父親手裏接過借來的書,便如獲珍寶,愛不釋手,一有空閑,就如饑似渴地讀了起來,往往讀到深夜才睡。

本傑明對書本的愛好越是強烈,父親為他選擇職業也越發困難。不過,不管怎麼樣,他一定得給兒子找一個符合他興趣的職業。不然總有一天,兒子準會按照他自己的願望,悄悄地出海去的。

本傑明有一個在倫敦學習印刷的哥哥,叫詹姆士,新近從那邊回來。他不但精通印刷技術,還帶來了全套印刷設備,打算在波士頓開業。父親自然很高興看到自己的兒子一個又一個地成家立業,自食其力。他主動幫著詹姆士籌備資金,租賃房屋。忽然一個念頭掠過他的腦海:“為什麼不讓本傑明去試試呢?”他決定跟本傑明認真談一談,讓他跟著詹姆士學手藝。本傑明考慮了一段時間,同意了。在很短時期內,他熟悉了印刷業務,成了哥哥的得力助手。

過了一些時候,有一個很聰明的商人,名叫馬太·亞當先生,經常到他們的印刷房裏來。他家藏書頗多,他注意到本傑明愛好學習,邀請本傑明到他的藏書室裏去看看。亞當先生欣然借給他一些書籍閱讀。

在鎮上另有一個愛好讀書的孩子,叫做約翰·高令斯,本傑明和他往來甚密。他們倆人十分愛好爭辯,都想駁倒對方。本·富蘭克林後來在自傳中說:“這種愛爭辯的癖好,很容易發展成為一種很壞的習慣。為了爭辯,人們必須提出反對的意見,這種抗辯常常使人在他人麵前變成十分討厭。因此,它不但使人們的交談變得別扭和遭到破壞,並且會產生厭惡,甚至在本來可能發生融洽友情的場合產生了敵意。我這種愛好爭辯的習氣是從閱讀我父親的那些有關宗教論辯的書籍中得來的。從那時起我發現,除了律師、大學生以及在愛丁堡受過訓練的各式各樣的人以外,明達的人是很少染上這種習氣的。”

有一次,高令斯和本傑明辯論起婦女應否受高深教育和婦女是否具有從事研究工作能力的問題。高令斯認為婦女不應受高深的教育,她們的天賦低劣,不能勝任。本傑明持相反觀點。高令斯天生善於雄辯,他口若懸河。富蘭克林決定把論點寫下來,謄清後寄給高令斯。雙方交換了三四次信件。碰巧,本傑明的父親看到了信劄,讀了一遍,便和本傑明討論起文章體裁問題;他說:高令斯之所以能壓倒你,得力於他流暢的語言較多,而得力於他的論據說服力較少。他舉了些實例使本傑明信服。從此以後本傑明更注意文章的風格,決心力求改進。

本傑明十三四歲時,還寫了兩首長長的敘事詩。一首叫《燈塔的悲劇》,描寫一個船長和兩個女兒在海上遇難的悲慘故事;另一首是敘述一個綽號叫黑胡子的海盜的故事。

本傑明寫這些詩歌,原是自己作為練習的,可是不知怎麼讓他哥哥詹姆士看到了,覺得他寫得不錯,決定把它們印出來,到街頭叫賣,好給印刷房增加點收入。誰知這一叫賣,竟轟動了整個波士頓,不多一會兒,印的詩就銷售一空。

父親卻不以為然,他覺得這樣發展下去對孩子不利,說不定還會把他毀了。他把本傑明叫到身邊,拿出那兩首長詩,逐字逐句地指出裏麵的錯誤和不妥的地方。父親批評得十分嚴厲,可是句句中肯。他告誡兒子要紮紮實實地學習,不要追求浮名和虛榮。父親認為,詩和散文比起來,遠不如散文有用,何況古往今來,10個詩人倒有9個一貧如洗。本傑明與其把時間花在寫詩上,倒不如集中精力把文章寫好。本傑明接受了父親的批評,果真勤奮地學起寫散文來。他選了一篇名著,先讀熟一段,把那一段的要點,用自己的語言,簡單地寫在另一張紙上,然後用同樣的方法,繼續讀第二段,第三段……,過了幾天,他感到對第一段的印象淡漠了,這才不看原文,參照他用自己語言寫的那一張紙,盡量使那段名著恢複它的本來麵目。他有時把一篇散文改寫成詩歌,隔一段時間,又把它恢複為散文。這對他很有幫助,一方麵增加他的詞彙,不論是同義詞或是反義詞,另一方麵使他掌握了多種多樣的句型,從而豐富了他的表達能力。

本傑明非常珍惜時間,他經常利用早晨上班以前、晚上和星期日等時間讀書或練習寫作。可是盡管這樣,他還是感到學習時間不夠。

當時詹姆士還沒有結婚,沒人給他們做飯,哥兒倆的夥食就搭在房東家裏。中午吃一頓飯,往返需要一個多小時。本傑明覺得這樣來來回回很浪費時間,決定想一個節約的辦法。他在一本書上看到介紹素食的好處,並且推薦了幾種簡易的素食法。本傑明認為這些說法很有道理,決定照著辦理。他向詹姆士提出要求,給他一半夥食費,由他自理。這個要求很快被接受了。於是,本傑明中午獨自留在印刷房裏,一邊吃著麵包、葡萄幹,一邊專心致誌地學習。在這清靜的印刷房裏,一個人也沒有,他正好趁這機會攻讀數學,同時又省下一部分夥食費,購買他心愛的書籍。

三、初露鋒芒

1721年,富蘭克林15歲那年,他哥哥詹姆士決定在波士頓創辦一份報紙。當時的美洲大陸,是英、法、荷蘭等帝國主義恣意掠奪的殖民地,其中要數英帝國主義的勢力最大,它霸占了大部分的土地。當地的人民受盡欺壓,憋著一肚子怨氣沒處申訴。

詹姆士有幾個朋友,都是能說會寫的年輕人,在波士頓很有點聲望。他們常聚在一起,議論著統治者的暴虐。詹姆士去過英國,在倫敦住了好幾年。他看到,在英國發行的各種報紙,對英國政府的某些政策,是敢於提出批評的。因此,幾個年輕朋友一商量,決定在波士頓出版一種報紙。不過他們也意識到,殖民地的人民和英國公民的地位是不能相提並論的,如果他們對英國統治者的殖民政策表示不滿,隻能借題發揮,可不能直言不諱。經過一番籌劃,報紙定名為《新英格蘭時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