侯德榜

一、苦讀

侯德榜,字致本,1890年8月9日(清光緒十六年農曆六月二十四日)生於福建閩侯縣鳳尾坡村。

侯家世代務農,祖父侯昌霖是個讀書人,希望他苦讀詩書求取功名,故為他取名“德榜”。幼年隨祖父受啟蒙教育,平時還要參加田間勞動,過著半耕半讀的生活。

侯德榜勤奮好學。為了學習、勞動兩不誤,他在學堂認真聽、讀、背、寫,課後就參加勞動,以減輕體弱多病的父親的重負,勞動之餘再抓緊時間讀書,這使侯德榜從小就有一種時間的緊迫感,他在放牛時帶著書,車水時也誦讀不已,甚至在幫媽媽做飯燒火時也口中念念有詞。

有一次,祖父找德榜問事,走出村外,遠遠看到他伏在水車上車水。祖父一邊走一邊高聲喊他,可德榜始終置若罔聞。祖父生氣了,正要申斥,卻聽見德榜的讀書聲:“歸去來兮,田園將蕪胡不歸。既自以心為形役,奚惆悵而獨悲……”祖父大為驚愕:“這不是五柳先生的文章嗎?我沒教過,他怎麼已能朗朗成誦?”原來德榜一邊在車水,一邊在自學從姑媽家借來的《古文觀止》呢!這“掛車攻讀”的故事一時傳為佳話。

20世紀初,隨著帝國主義經濟侵略和文化侵略的加劇,洋人在我國各通商口岸開工廠、辦學校的風氣漸盛,我國的民族工業也開始萌芽,福州是我國開埠最早的通商口岸之一,對外往來早於內地各省,尤其是工商界人士,對現代科學技術有相當的認識。

1903年,13歲的侯德榜在姑媽資助下,進入一所美國辦的教會中學——福州英華書院就讀。侯德榜在該校努力學習,刻苦鑽研,學習成績名列前茅,博得老師和同學的稱讚。

在進入英華書院的第二年,侯德榜經曆了一件終生難忘的事。在一個雨天,侯德榜在江邊碼頭看見幾個洋人正在用皮鞭和槍托驅趕著上百名中國苦力上船,這些苦力上身裸露,每人胸上都烙有號碼,他們在暴雨中拖著沉重的腳步,艱難的向輪船移動。侯德榜目睹這一切,心中激憤無比。他回到學校後,找到黃先生,向他談起了碼頭上的所見所聞。

黃先生是侯德榜心目中最敬佩的人,剛從國外回來不久,他見多識廣,學問淵博,平易近人,愛國愛才。侯德榜喜歡和他在一起。他向黃先生提出了久思不解的問題:“為什麼洋人總欺侮我們?幾十年來我們可憐的祖國,國土任人宰割,財富任人驚奪,同胞任人鞭打。難道我們是亡國奴嗎?”

黃先生告訴他:“這全因清王朝腐敗,政治黑暗,科學技術和經濟落後,你看,英、美、德、法、日,他們都有先進的科學技術,有強大的軍隊。將來如果我們也有這一切,誰還敢欺侮我們!”黃先生接著語重心長地說:“天下興亡,匹夫有責。我們要有臥薪嚐膽、奮發圖強的決心。刻苦學習外國先進的科學技術。用科學技術來振興我們的事業,振興我們的民族,砸碎洋人加在祖國母親身上的桎梏!”黃先生一席肺腑之言,深深打動了侯德榜的心。他決心用科學和工業拯救苦難的祖國。

1906年,侯德榜因參加反美示威罷課,被校方開除,轉入另一所中學就讀。1907年,他因成績優異被保送到上海閩皖鐵路學堂,1910年畢業後,侯德榜被分配到正在興建的津浦鐵路南段符離集車站任工程施工實習生。

1911年,侯德榜棄職考入北平清華留美預備學堂,第一學期就取得十門功課1000分的特優成績。1913年,清華學校公布第一批高等畢業生名單,侯德榜等16人赴美留學。臨走時,他和同學們來到清華園的西郊圓明園。看著被侵略者毀於一炬的圓明園,侯德榜手撫大理石殘壁,禁不住一陣辛酸,眼淚奪眶而出。他在這荒蕪的廢墟中佇立良久,一股自強不息、振興中華的思潮在胸中回蕩,洶湧欲出。

20世紀初期化工在世界上是一門方興未艾的學科。侯德榜看到化學能將物質轉化之理,綜宏析微,是認識自然、改造自然的鑰匙。發展化學工業,福國利民,是振興中華的基礎,他對化工發生了濃厚的興趣。於是,放棄鐵路工程,改學化工,到美國東海岸波士頓著名的麻省理工學院學習化工科。侯德榜在圖書館、實驗室探索、鑽研了4年,以優異的成績於1917年獲得學士學位。

大學畢業後,侯德榜鑒於祖國盛產皮毛,但皮毛工藝落後,亟待改進,於是又進入普拉特專科學院專修製革化學,後又入哥倫比亞大學繼續研究製革,攻讀碩士學位和博士學位。博士論文《鐵鹽鞣革法》,由於突破了鉻鹽鞣革的傳統,得到國際製革界的好評。

侯德榜在美八載寒窗,當他領到博士證書時,已經30出頭了。

二、投身永利

本世紀初,我國所需純堿全依賴進口。在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歐亞交通梗阻,幾十年用慣了的洋貨,運不進來,市場忽然吃緊。英國在華的卜內門公司為了攫取暴利,又捂住存貨不放,以純堿為原料的許多民族工業被卡住了脖子,倒閉了十之八九,嚴重影響了國計民生。

愛國的實業家範旭東先生,為應急需,在興辦久大精鹽公司的基礎上,於1917年在天津塘沽創辦永利堿業公司。他認為“若要成功,全在技術”,但又苦於弄不到先進的製堿技術。

純堿是一種重要的化工原料,玻璃、肥皂、紙張、花布以及許多的食品和藥品的製造,都需要純堿作原料。古時,人們用稻草、麥秸燒成灰,經清水一浸,變成一種濃濃的汁液,這便是堿液。可是,從草木灰、鹽堿土、鹽湖水取出的天然堿畢竟有限,越來越不能滿足生活和工業的需要。探求生產堿的新途徑便成為當務之急,化學製堿也就應運而生。

1861年,比利時人蘇爾維在前人研究的基礎上進行改進,首先使氨堿法工業化獲得成功,因此氨堿法又稱蘇爾維法。此法直接采用食鹽以及氨、石灰石作為原料。蘇爾維法的優點在於食鹽的價格便宜,反應所需要的氨和石灰石都可在生產過程中回收循環使用,所以產品成本較低,而且產品純度較高,原料食鹽的利用率較高,一般可達到70%。

歐洲大陸各國和英美諸邦便發起組織蘇爾維公會,壟斷蘇爾維製堿技術,對外保密極嚴,重要機器設備圖樣隻向會員國公開。非會員國想得到蘇爾維製堿法是不可能的。

1920年,赴美考察的陳調甫先生受範旭東委托物色人才,在紐約遇到了侯德榜。他把蘇爾維公會的封鎖、卜內門公司的霸道行徑、國內興辦堿業的困難和範旭東求賢的急切心情,向侯德榜作了介紹。強烈的振興民族工業的熱情使他們不謀而合,侯德榜爽快地答應為永利公司工作。是年,他獲得博士學位。這時,他首先想到的既不是滿足已有的成績,也不是追求更高的個人榮譽。而是立誌要盡快報效祖國,開拓民族化學工業的道路。1921年10月侯德榜登上海輪,駛向闊別8年的祖國。

回國後,侯德榜出任永利堿業公司技師長(即總工程師)。“創業難,帶有革命性的創業尤難。”侯德榜深深理解範旭東所說的這句話。而克服創業之難,首先需要實幹的精神。雖然蘇爾維製堿法的原理簡單明了,但是它的具體生產技術則為蘇爾維公會所控製。當時的永利堿廠要實施此法製堿,一切都需靠自己進行摸索,真是困難重重。侯德榜就是在這樣的情況下,以刻苦實幹的精神,投身於這個艱巨的創業工作。

當時廠內有一位從美國聘請來的堿廠機械師G·T·李,他事業心強,為人熱情。侯德榜與他一見如故,對他說道:“密斯脫李,你怎麼穿藍領衣服?”G·T·李笑著說:“我是實際工作者,不是戴白領的紳士。”原來美國工人上班穿藍色工作服,領子也是藍色的,工程師和職員上班穿西服,白襯衫白領相襯,當時人們習慣地把白領和藍領作為區別這些人的標誌。侯德榜高興地拍了拍G·T·李的肩膀說:“好!白領留到我們喝慶功酒時再穿吧!”從此,侯德榜脫下西裝,穿起藍色工作服和膠鞋,出沒在現場和車間。

蘇爾維法製堿的特點之一是連續生產。整個工藝流程中所用的機器設備,節節相連,形成一個完整的係統。全過程分為化鹽、燒灰、吸氨、碳化、煆燒、蒸氨、動力等7個主要部分。生產隻有在7個部分都正常運轉的情況下才能進行。如有一個部分發生故障,平衡失去控製,生產就受到嚴重影響,甚至會發生事故。因此,采用這種流程要求有高超的技術和嚴密的管理,才可能有優等的生產效益。

永利製堿公司在試生產的過程中,困難一個接著一個。先是剛試車不久,30米高的蒸氨塔劇烈擺動起來,還發出震耳欲聾的巨響。停車檢查後發現,因為配料不準確,塔裏溢流管道和菌帽被大量硫酸鈣沉澱堵死,造成全塔液下不來,汽上不去。調整配料後,試車才平穩地進行下去。

永利堿廠的試車過程,就像茫茫大海中的一葉輕舟,隨時都會遇到風暴和暗礁。各種各樣技術上的問題,隨時隨地會在人們意想不到的角落,突然襲來。一天,煆燒車間的工人跑來告訴說,煆燒爐結疤了。俟德榜趕過去,熱氣烤人的煆燒爐已停止了轉動,技師們都急得團團轉。侯德榜隨手抄起一根大鐵棒,往鍛燒爐裏直捅,不一會全身就被汗水浸透了,雙眼直冒金星,暈倒在地。

侯德榜醒後,非常後悔自己在現場的魯莽行動。他與G·T·李一起觀察、思索、商量,還是一籌莫展。C·T·李本來就對堿廠某些員工的工作鬆懈不滿,一時又見不到製堿成功期望的火花,再堅實的心也散了,甚至想收拾皮箱回國。可是,侯德榜那股不達目的誓不罷休的勁頭感動了他。當侯德榜用加幹堿的辦法使貼在爐底上的堿疤脫水掉下來時,兩個人高興得抱在一起跳了起來。

侯德榜領導著永利的工程師們,在試車過程中晝夜奮戰,摸索著,一步一個腳印地前進,每前進一步都要付出艱辛的創造性勞動。往往為了搞清一個故障原因,侯德榜總是身先士卒下到灼熱炙人的石灰窯裏,鑽進滿是油汙淤泥的下水道裏……進行調查研究。侯德榜在這一年多的試車過程中,排除了無數次的臨時故障,又經曆了上百次的現場調查,在這些實際的技術工作中,他積累了豐富的實踐經驗。

1924年8月13日是範旭東、侯德榜和永利堿廠的職工們久已盼望的日子。經過6年的艱苦奮鬥,花了160萬元的資金,永利堿廠要正式開工生產了。工程師們和工人們都在各自的崗位上,全廠的機器都在正常運轉,不少人聚集在出堿口,就像盼望三世單傳的孩子降生一樣,熱切地希望及早見到中國堿的誕生。堿終於出來了,但展現在人們眼前的並不是雪白的堿,而是紅、黑相間,與卜內門洋堿無法相比。不少人對此大失所望。

當股東們心灰意懶時,範旭東認為現在的永利是處在臨產前的陣痛中,決不能因為痛而不要孩子,隻有知難而進,熬過這一難關。否則功虧一簣,前功盡棄,使中國的製堿工業毀於一旦,這才是真正的悲劇。在範旭東的力爭下,永利堿廠繼續維持開車。

侯德榜和G·T·李一麵生產,一麵設法克服紅、黑堿問題,通過化驗分析發現,暗紅色的純堿是由鐵鏽引起的。侯德榜認為隻要把氨鹽水中加入適量的硫化銨、硫化鈉,使硫離子同塔器和管道的鐵壁接觸,在壁上形成一層堅固的硫化鐵薄膜,這薄膜就可使鐵壁和氨鹽水隔離,鐵就不會再被腐蝕,堿色就可以轉白。但是,禍不單行,廠裏最後一台煆燒爐燒裂了,工廠隻好停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