給大學生講課,已經使這位年紀並不小的科學家感到了疲倦。與此同時,他還要費盡心力去說服他的反對者們。為了耐心地說服他的幾十個論敵相信他的思想是正確的,李比希與他們展開了激烈的辯論,這一工作成了他沉重的負擔。他之所以患了嚴重的折磨人的失眠症,其原因也許就在這裏。失眠症嚴重地消耗著他的體力,使他感到十分痛苦。

更令他感到傷心的是,穆斯普拉特生產出來的無機肥料竟然沒有任何肥效!這個使李比希感到傷心的消息令那些反對李比希的人感到很高興,他們又開始對李比希幸災樂禍。

“為什麼肥料沒有發揮其應有的效力呢?”李比希煩惱地冥思苦想著,“要知道,植物需要鉀這是十分明顯的呀!也許用可溶性的鹽會好一些?”可是李比希又擔心這些可溶性的鹽在尚未發揮出肥效之前,就會被雨水將其從土壤中衝走。他同時又猜測,也許在植物吸收它所需要的鉀之前,鹽就已經從土壤中被衝洗走了。

李比希並沒有因為生產的失敗和對手的嘲笑而退縮,他以頑強的精神繼續工作著,並且又研究出了多種可溶性的鹽作為無機肥料。

他又投身到了實驗當中。經過實驗,顯示出他研究出的肥料在植物生長的最初階段,效果就已經很明顯了:拿來用作對照試驗的沒有施加無機肥料的植物,比作試驗的施加無機肥料的植物在生長方麵大大落後了。在下過一點雨之後,肥料越發能夠促進農作物的生長了。現在李比希終於弄清楚了:盡管構成無機肥料的這些鹽是很容易溶解的,但是水分並沒有將它們從土壤中衝走。這位科學家的研究工作證明:土壤具有把可溶性的鹽長期保持住的性質,因而也就不存在鹽被衝刷掉的危險。

李比希通過實驗所得出的結論是一項新的成就,但是那些一直堅持反對李比希的人並沒有認輸,他們仍舊認為李比希的結論是錯的。於是,李比希又不得不花費精力去說服那些懷疑他的人,向他們證明自己是正確的。

八、晚年生活

隨著年歲的增加,李比希的健康狀況也就每況愈下。他愈來愈不怎麼到他的助手們工作的實驗室裏去了。這時,這位科學家最喜愛的工作場所就是他的書房。這就是為什麼他又欣然接受慕尼黑大學聘請他擔任講課教授的原因,因為他去大學講課的條件是:隻負責講課,而不管大學生的實驗課。

當時的慕尼黑是巴伐利亞王國的都城。巴伐利亞王國由一個暴君——馬克西米連二世統治著。這個國王是一個對人橫征暴斂而失信於民的統治者。然而這個沽名釣譽的統治者卻妄圖撈取一個維護科學和藝術事業的偉大衛士的桂冠。因此,馬克西米連二世不惜錢財地普及科學,他創建了一所大學,在這裏講課的都是各學科最著名的學者,而且大學的課堂對於一切有誌於學習的人都是開放的。馬克西米連二世的這一舉措,客觀上確實起到了普及和推動科學事業發展的作用。

李比希來到慕尼黑大學後,剛上了第一次課,他就成了大學生中最受歡迎的人了。他講課時妙語連珠,巧妙的幽默貫穿於整堂課,他的課中不僅包括了豐富的化學方麵的知識,而且還介紹了與化學相關的多種學科方麵的大量知識和信息,其中包括生物學、農業學、哲學等方麵的知識。這些引起了聽眾極大的興趣。

全城的高官顯貴們也都在注意著這位科學家。在各個邀請參加晚會和慶祝會的請帖上,李比希的名字往往被列在首位。

環境的變化和新的生活方式都對這位科學家產生了良好的作用。李比希的健康狀況越來越好,他重新感到自己的精力像以前一樣充沛,心情像以前一樣愉快。

李比希又開始在自己的書房裏埋頭於寫書,編雜誌和撰寫稿件。主張用無機的理論說明植物營養的論文,在他的筆下一篇接一篇地撰寫了出來。李比希在他的文章中指出,不隻是鉀肥,還有磷肥,都對增加土壤的肥力有著特別重要的意義,二者同樣都是不可忽視的。他還確定,骨灰是給土壤提供磷元素的最理想的來源,因為動物骨骼中富含磷元素。他同時還指出,由於骨骼裏所含的磷元素都是以磷酸鈣的形式存在的,而磷酸鈣是不能溶於水的,所以不能被植物吸收。為了能獲得我們需要的效果,必須在將骨灰撒到田裏之前,用硫酸處理骨粉,這樣才能使不溶於水的磷酸鈣轉變為可溶性的酸式磷酸鈣,最終使農作物吸收到磷元素。

李比希的這些文章使得科學家們和農民們對使用磷肥逐漸感到了興趣。於是從那時起,不僅僅從動物骨骼裏,而且也從各種天然的磷酸鹽裏,開始提煉、生產磷肥。由於李比希的研究成果,開創了一種新興的工業部門,不僅使農業得到了發展,對工業的發展也是一種促進。沒有它,今天的農業是不可想象的。

19世紀中葉的德意誌還不是一個統一的國家,形式上僅僅是近40個邦和自由市的聯合,其中包括奧地利、普魯士、巴伐利亞等。1848年初,《共產黨宣言》問世前夕,歐洲大陸爆發了聲勢浩大的革命運動。這次革命的火花首先在意大利迸發了出來,然後蔓延到巴黎、維也納、柏林、慕尼黑、布達佩斯等廣大地區。1848年2月22日,法國巴黎工人、學生、市民發動了革命。在法國“二月革命”的影響下,德意誌西南部的巴伐利亞等地區陸續爆發了人民革命運動。慕尼黑發生了騷亂;維也納發生了武裝起義;柏林的示威群眾同政府軍隊展開了搏鬥。

為了鎮壓騷亂,馬克西米連二世派軍隊殺害了許多參加騷亂的平民。馬克西米連二世的殺人行為和在慕尼黑的騷亂,使李比希下決心永遠離開德國。

然而,這位科學家很快又放棄了這個念頭。因為慕尼黑的人民愛戴李比希,他講授的課受到所有人的讚賞,人民不願李比希離開他們。於是李比希留在了慕尼黑,他一邊向農民普及科學知識,同時還一邊教農民如何合理地使用土地。

在慕尼黑,恐怖的日子剛剛過後不幾天,李比希便被授予榮譽證書,他成為了慕尼黑的榮譽公民。

1860年,李比希當選為巴伐利亞科學院院長。這時,由於李比希在化學領域中的傑出貢獻,他已經聞名於整個歐洲了。幾乎在德國、英國、法國、瑞典、俄國以及其他許多國家中沒有哪一個科學學會、科學院和大學不把這位卓越的科學家選作他們的榮譽成員。

在慕尼黑,人們都對李比希表示出自己的盛情。其中,卡斯特納教授的妹妹莎羅塔·卡斯特納女士對李比希表現的盛情使他感到由衷的愉快。她常常在郊外的寓所裏舉行盛大的招待會,邀請一些最著名的學者們一起聚會。韋勒也曾經在業餘時間到她家裏去度假日,因此李比希在那裏常能與他的老朋友相會。

一次,在莎羅塔女士的招待會上李比希遇到了一位50年沒見麵的故交——申拜恩。這使得李比希又想起了50年前,兩個互相敵視的學生社團的成員並肩而坐卻又絕不交談的情景。但是兩個人都已經不再是年輕衝動的學生了。這時的申拜恩已經是一位頗有名氣的化學家和教育家了。他在1839年發現了臭氧,並和其他科學家合作,於1845年製得了火棉,1846年又製得了火棉膠。

共同的愛好和所投身的事業,把兩個曾經彼此將對方視作仇人的人又聯係到了一起。李比希十分珍視和敬重申拜恩在發現和探討臭氧方麵所做的研究工作,當即向申拜恩建議:由申拜恩在李比希的課上向學生們詳細地談談他發現臭氧的經過及臭氧的性質。

申拜恩教授給大學生們作的講演十分成功。從這以後,這兩位科學家屏棄前嫌,成為了好朋友。申拜恩常常從瑞士趕到慕尼黑來,以便參加李比希和韋勒舉辦的曆時數日的郊遊活動。在遊玩的過程中,這幾位科學家總是在愉快的氣氛中討論那些奠定現代化學基礎的許多具有偉大意義的發現。這種討論活動,一直持續到李比希的最後歲月。

李比希常常對別人說:“一個人應該從事創造性的活動,但是也應該善於休息。清新空氣——對人來說是一種真正的愉快。”

李比希的一生一直從事著具有偉大意義的創造性工作,到了這個時候,李比希已經感覺很累了,到了該好好休息的時候了。

冬天,李比希有時在院子裏披著暖和的毛毯,坐在皮製的安樂椅上曬太陽,呼吸新鮮的空氣,往往一呆就是幾個小時。

可是,1873年4月的一天,李比希不小心感冒了,醫生確診他患了嚴重的肺炎,這對於這位70歲的老人來說是致命的。

1873年夏天,中央教堂的風琴奏出了莊嚴肅穆的樂曲——世界著名的化學家李比希與世長辭了。

李比希的一生,從一開始就與化學結下了不解之緣。他把畢生的精力都貢獻給偉大的化學事業。從對雷酸的研究,到各種或簡單或複雜的有機物;從在實驗室中得出來的分析結果,到他的研究成果在農業生產中實際應用,無不傾注了他滿腔的熱情和過人的智慧。說李比希是一位偉大的化學家,不僅僅是因為他所得出的研究成果為人們在有機化學和農業化學領域指引了道路,更重要的是,他用自己的熱情和心血培養出更多的化學家,並且在他的身後不斷弘揚著他的精神,將化學科學推上了一層又一層更高的台階。

就讓今天的一代人,以至今後的每一代人都繼續投身到尤斯圖斯·李比希為之奮鬥終生的偉大事業中去,用自己的成就來告慰這位先去的科學家吧!

附:李比希生平大事記

1803年夏,誕生於塔姆斯塔德城;

1818年,發現雷酸;

1820年,進入波恩大學,學習化學;

1822年秋,到巴黎躲避政府的搜捕;

1823年6月23日,在法國科學院報告了對雷酸的研究成果;

1824年春,成為基森大學化學教授;

1826年5月,與亨利艾塔·莫頓豪爾結婚;

1828年12月,與弗裏德裏希·韋勒結識;

1831年,編輯出版《年鑒》;

1836年,開始研究農業化學;

1840年,《年鑒》更名為《化學及藥物學年鑒》;著作《有機化學在農業和生理學中的應用》出版;《化學在農業中的應用》出版;發明鉀肥;

1845年,被授予男爵稱號;

1846年前後,於慕尼黑大學任教;發明磷肥;

1860年,當選為巴伐利亞科學院院長;

1873年夏,病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