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時珍

人物簡介

在華夏民族悠久的曆史文明中,醫學是一枚璀璨(cuǐcàn)的明珠。在古代,有許多名醫為後人稱頌,如春秋戰國時期的扁鵲、東漢的華佗、張仲景、唐代的孫思邈(miǎo)等等。就中藥學的研究而言,成就最大者莫過於曾被譽為“醫中之聖”的李時珍,他成就了聞名世界的藥物學巨著《本草綱目》,是永遠也不會讓人忘懷的一代名醫。

中醫,在世界醫學中,一直是一個神奇而深邃的領域。而記錄了包括動物、植物和礦物等藥品共一千八百九十二味藥的《本草綱目》,更加神奇。在十六世紀末問世後,剛過半個世紀,波蘭人卜彌格便將其中植物部分譯成拉丁文,傳入歐洲,後來又被譯成日、德、法、英、俄、朝等國文字,傳到世界各地,其中英譯本多達十餘種,這些國家的醫界,把這部著作譽為“東方醫學巨典”。英國著名生物學家達爾文,對它推崇備至,稱它為“中國古代的百科全書”。

人們矚目這部重要的醫藥文獻時,不會忘記為之奮鬥一生、嘔心瀝血的名醫李時珍。人們驚歎於他的成就,同時,更為他偉大的一生和高尚的人格而感動。

一、慎重抉擇隨父從醫

湖北省蘄(qí)春縣的蘄州鎮,是一個依山傍水、風景秀麗的小城。它位於長江中段近下遊處,號稱吳頭楚尾。城廓有群山守望,江水湖泊環繞,水上交通非常發達。這裏盛產魚蝦龜鱉,米穀藥材。蘄州特產的九孔蓮藕,色味俱佳,馳名中外,蘄艾聞名全國。蘄州過去曾以產蘄龜、蘄蛇、蘄竹著稱。在曆史上,從北周起,有好幾個王朝在這裏設州、郡或路、府的治所,明朝朱氏宗室的荊王府也建在這裏。

在蘄州城東門外有一個雨湖,依傍著透迤起伏的群山。雨湖周圍,春天桃李盛開,百花爭豔;夏天荷花映山,紅白相映,山光水色,十分宜人。我國明朝偉大的醫學家、藥學家和自然科學家李時珍就生活在這個迷人的水國仙鄉。

李時珍,字東璧,又字可觀,晚年號瀕湖山人,蘄州(今湖北省蘄春縣西南)東門外瓦硝坎人。生於明武宗正德十三年(1518年),卒於明萬曆二十一年(1593年),享年75歲。

李時珍出生在世代行醫之家。李家一直以仁愛德義處世,在宗族和鄉鄰中享有較高的聲望。祖父是個“鈴醫”,也稱“走方醫”。常手搖鈴串,背著藥箱,走街串戶,在鄉村和城鎮間賣藥治病。鈴醫在當時的社會地位比較低下。父親李言聞,字子都,號月池,為人篤厚仁孝,樂行善事,鄉親中誰家有困難或糾紛,他都熱情幫助。李言聞深知行醫的清苦和勞累,為擺脫醫業,曾發奮讀書,中過秀才,但再也考不上去了,隻好隨父從醫。

李言聞博讀經史,精通醫藥,以醫術濟人,成為當時的名醫。到了晚年,被選為貢生,送入京師,後來當上太醫院吏目,是相當於文書之類的下級醫官。曾著有《四珍發明》(八卷),《痘疹證治》,《月池艾葉傳》和《月池人參傳》等書,均已散失。他還整理補訂了宋·崔嘉彥寫的《四言舉要》。

李言聞悉心研究中藥。不僅研究古代藥書,而且非常注重實踐,常常到山中找來藥草來與藥書對比印證。在他的房間裏,一年到頭都可以聞到白芷、鬱金之類的芳草的清香。就在這飄散著異香的環境中,李時珍誕生了。

李時珍是李言聞的次子,從小便受到了良好的家庭熏陶,尤其父親李言聞的為人處事以及對事業孜孜以求的精神,對李時珍的成長影響很大。

在家庭環境的影響下,李時珍從小就對醫藥學產生了濃厚的興趣。在很小的時候,他就跟隨父親給鄉親們看病、去山裏采藥。他能辨別出許多藥草的名字,對草木蟲魚,他有一種奇特的愛好。當他隨父親去山裏時,父親告訴他藥是從哪來的,怎樣采集。讓他看到藥草的生長情況。他的藥草方麵的知識逐漸豐富起來,興趣也越來越濃。

小時候,李時珍在藥草方麵的知識使他成為小朋友們崇拜的對象。當小朋友們一起到湖畔、田野丘陵去爬山、劃船、捕魚、捉鳥時,他便自豪地向小朋友們講一些他從父親那裏學來的草藥知識。

附近的漁民、樵夫、農民們大都認識李時珍。李時珍求知欲極強,特別愛提問題。人家看這孩子聰明,也樂意告訴他。李時珍還經常幫助貧苦人幹一些力所能及的活。如幫助漁夫收拾魚簍、傳遞東西,老漁翁也常傳授他一些水鳥的知識。

李言聞很了解兒子的興趣,為滿足時珍對草木蟲魚一類學問的好奇心,教他讀圖畫書《爾雅》(中國古代解釋詞義的專書)。在很小的時候,他就能把整大段難懂的《釋鳥》、《釋獸》背誦如流。

在李時珍生活的明嘉靖、萬曆年間,當時的封建統治者不重視科學技術的發展,所以醫生的社會地位很低,與算命,賣卦、看風水的江湖術士幾乎沒有什麼區別,醫術高明,但社會地位仍舊低下,屬於“下九流”的社會地位,受人歧視。在正史裏,名醫的傳記要排列在方伎列傳裏,醫學被稱為末學雜流。當時的讀書人都熱衷於追求風雅、參加科舉考試,輕視實際知識的積累。李言聞對李家世代為醫,被人瞧不起的社會職業早已厭煩了。當他科舉考試一再失敗時,他把希望寄托在這個異常聰明的兒子身上,希望他能夠“學而優則仕”,通過科舉考試,求得一官半職,以改變李家的社會地位。

李時珍12歲那年,父親就把他一向喜愛的與醫藥有關的書收拾乞來,督促李時珍去讀八股文。李時珍雖不願意,但是又不願傷父親的心,隻好遵照父親的吩咐,讀八股文準備應試,有時他還偷偷地讀起醫書來,當父親替人看病時,他借故幫忙,這樣,雖然在讀八股文,但是,並沒有影響他醫學知識的增進。

明世宗嘉靖十年(1531年),14歲的李時珍考取了秀才。父親非常高興,激勵他繼續努力,爭取考中舉人。

此後,李時珍一度想通過科舉考試,實現父親對自己的期望。

科舉考試一般內容都是“四書”、“五經”,而且當時的考試,常常指定內容不許超過程、朱的集注疏義的範圍。考場上的八股文,形式要求非常嚴格,內容死板枯燥。分破題、承題、起講、入手、起股、中股、後股、束股。而且硬性規定:“破題”要用兩句話點題,“承題”要承接破題的意思作進一步的發揮,到“起講”才開始議論。以後各股,要求把議論層層推進,而“中股”是全篇的中心。在最後四股中,都必須有兩股排比對偶的文字,共為八股或者稱作“八比”。這種死板、空洞的文字,不僅不能有自己的獨特見解,也不能思考發揮。隻能剽竊子史陳言,雕琢字句。

李時珍盡管聰明過人,但是他生性好學多思,不願意死記硬背教條的八股文,而且,象他這樣崇尚真理和科技知識的人,是注定寫不好揣摩時好的八股文的,並且,李家的人忠厚正直,不願向考官進行賄賂。這樣,在他十七歲、二十歲、二十三歲的時候,他曾經三次到省城應試,可是都失敗了。

從考場上返回家,躺在床上,他深深地噓了一口長氣,可是,好象積壓在胸中的鬱悶太多了,他一下子不能一股腦兒吐出去一樣,他覺得有一種壓抑不住的願望,想做一些對這個世界更有用的事。

他一頭鑽進父親的藏書室。李言聞博識經史,家中藏書很多。李時珍在知識的海洋裏遨遊,他發現了一個更廣闊更豐富的世界,完全沉湎於書本之中。

李時珍利用一切時間,讀所有能找到的書,包括凡子、史、經、傳、聲韻、農圃、醫、卜、星、相、樂府諸家。他讀書十分認真,發現有可取之處,就記錄下來;發現有疑點,便進行考古論證。那時,他創作了一係列有關唐律、天文、地理、奇門遁甲之類的書。而且,他非常注重理學,他讀誦了大量的程朱理學的著作,吸收其中積極的部分,提出了一些富有獨特性和創造性的思想。讀書不僅使他豐富了知識,開擴了思路,積累了大量的資料,而且使他對考證和編纂古籍產生了濃厚的興趣。大量的閱讀為他後來的科學研究和著書立說,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天性聰明而且自信心、自尊心極強的李時珍決定從科場的失意中擺脫出來,不再把自己的精力浪費在無用的八股文中,他決心讀書治學,走一條屬於自己的、對社會、對人們更加有益的道路。

家庭環境的影響,尤其父親的為人和治病救人的職業,對他更具有極大的感染力。他從小在家裏看到父親為病人治病,經過父親的調理,許多人解除了疾病的痛苦。李時珍一方麵同情人民的疾苦,一方麵接觸到醫藥實際,了解了許多醫藥方麵的奇妙,他對醫道有著極大的興趣,深感這是一項非常重要的職業。

李時珍反複思量著人生的重大問題,他想起發生在自己身上的一件事。

李時珍自幼體弱多病。小時候身體瘦弱,少年時患有眼病。二十歲那年參加鄉試前後生過一場大病。這次病是從感冒引起的,咳嗽了很久,沒有及時注意,結果轉為“骨蒸病”,皮膚發熱,熱得象火燎一樣,覺得心煩口渴,每天吐痰一碗多。從現在的醫學知識來看,他患的可能是肺結核。李時珍當時已懂得醫道,他自己用柴胡、麥門冬、荊瀝等各種清熱化痰的藥,治了一個月,病情沒有好轉,卻更加嚴重了。他父親也多方治療,仍不見效,幾乎斷了性命。後來,他父親根據李時珍皮膚發熱、口渴、而白天又更加嚴重的情況,選用了名醫李東垣的獨味黃岑湯,李時珍服用後第二天就退了燒,痰和咳嗽也漸漸好了。

想到這件事,李時珍閑不住了。他感慨到,藥對病症就好象鼓槌敲在鼓上一樣,立刻發出響聲,“醫中之妙,有如此哉?”他深感醫生的醫術決定著病人的命運,如果診斷不明或用藥不當,輕則延誤治療,重則害人性命。高明的醫生可以起死回生,掌握醫道對人民的好處太大了。

想到這兒,李時珍一刻也坐不住了,他對父親說:“不能老讓您為我操勞,還是讓我跟您學醫吧!”李言聞早已看出兒子在醫學方麵有特長,聽了兒子的話,覺得這是兒子的慎重選擇,不能再阻撓他從醫,因此說:“從醫是非常苦、非常累的,而且醫生是一個被人看不起的職業,你不在意嗎?”李時珍堅定地說:“身如逆流船,心比鐵石堅,望父全兒誌,至死不怕難。”父親見他態度這麼堅決,就說:“咱們李家幾代從醫,幾代受苦。我是希望你不再受苦,才讓你走科舉這條路的,既然你現在一心從醫,我也不能再硬逼你去走不願意走的路了。你就跟我好好學醫吧!”

重新選定了自己的奮鬥方向,選擇了自己喜愛的、對人有益的職業後,李時珍一下子感覺輕鬆了許多,自由了許多,在他麵前似乎有無限的希望在呼喚他。抬頭仰望,天更廣闊了,大雁在自由地翱翔,側耳聆聽,鳥兒在林間囀鳴。大自然太美了,世界充滿了生機。

二、救人危險醫名遠揚

嘉靖二十一年(1542年),24歲的李時珍跟隨父親正式開始行醫。

當時,蘄州一帶連年大旱,河塘幹涸,糧食歉收,百姓生活非常艱難,許多地方的百姓都忙著求雨,祈求上天降雨。可是不僅沒有下雨,相反,由於天氣燥熱,當地又發生了瘟疫,許多人死於瘟疫。在生活極度艱難的情況下,一旦得上病,百姓立即感覺走投無路。

蘄州的貧苦人為生活所累,提心吊膽地度過一天又一天。

當時的明政府為了解決老百姓的危難,製定了醫事製度,在各地設立“醫藥惠民局”,試圖幫助百姓解決生活中的困難。

“惠民”政策主要在於出售的藥品價格低廉,麵向廣大百姓,這一製度似乎可以使百姓脫離瘟疫的糾纏。

但是,當時貪汙成風,藥局的官吏大發民難財。他們營私舞弊,賤買貴賣,以假充真,事實上,窮苦百姓很少能得到什麼“惠”。

在貧病交加、走投無路的情況下,許多窮苦百姓來找李家父子求醫。對待窮人,李時珍總是細心診察、用藥,不論他們是鄉鄰還是遠路而來的病人,有求必應,甚至還為病人賠上藥錢。

熱心助人的李時珍,心中惦記著這些危難中的病人,無論什麼時候,隻要有人求醫,他便不辭辛苦地為他們診治,常常深更半夜被人從床上叫醒,匆匆忙忙出診。對於這個從小便體弱多病的人來說,能夠做到這一點,沒有強烈的同情心,正直的人格是不可能的。

由於李家父子的精心治療和熱心幫助,許多危重病人恢複了健康,所以後人稱讚李時珍道:“千裏就藥於門,立活不取值(報酬)。”讚揚了李時珍父子解救病人,而又不計報酬的崇高的醫德。

離李時珍家不遠的地方,就是風光秀麗的雨湖,湖邊不少人家就以打魚為生,在李時珍很小的時候,就常與這裏的漁民打交道,幫他們幹一些力所能及的活,漁民們有病,常來找李言聞。李時珍行醫後,也時常到那裏去。

有一天,李時珍到雨湖的一個叫老龐的漁民家,老龐的妻子得了重病。李時珍背著藥箱低頭走進充滿魚腥味的屋子,看見病人正躺在一堆破爛的棉絮裏,幾乎沒有聲息。李時珍急忙放下藥箱,為病人切脈,覺得病人很虛弱,但是沒有什麼生命危險。他一麵安慰老龐,一麵問他發病的經過以及用過什麼藥。老龐回答說:“昨天妻子感到不舒服,正好有個鈴醫走過,請他看了病,開了張方子。可是,服下藥去呢,反而病越來越重。”老龐垂頭喪氣,一臉的哀愁:“真倒黴,越窮越難啊!”

李時珍忙說:“別著急,把方子給我看看。”李時珍把方子看了幾遍,認為沒有開錯什麼藥,心裏核計:為什麼服下藥後病勢反而加重了呢?這是不應該有的現象啊。於是,他又叫老龐把藥渣拿來看看。

老龐把藥罐拿給李時珍,李時珍打開藥罐發現藥湯已經喝光,罐底殘存著一些熬過的藥渣,散發著草藥味。他撥開藥渣一味一味地核對。不時地拿出來,放到嘴裏嚼一嚼。忽然,他發現其中有味虎掌,是方子上沒有的;而方子上有的漏籃子這味藥,藥渣裏卻沒有。這才明白,原來是藥鋪裏發錯了藥。

李時珍對老龐說:“這虎掌有大毒,怎麼可以代替漏籃子呢。難怪服下去出了亂子。”

老龐聽說是藥鋪裏發錯了藥,加重了妻子的病勢,不由破口大罵起來:“這些藥鋪裏的家夥,我非讓他們把這些藥吃下去不可。”

李時珍忙勸他說:“這也不能全怪藥鋪裏發藥的人,藥書上說過,漏籃子又名虎掌,藥鋪裏的人以為這兩種藥可以互相代替,所以出了差錯。幸虧發現得及時,用一些解毒的藥就沒事了。”

李時珍處理妥當這件事後,踏著夜色離開了老龐的家。雨湖的夜安靜而又美麗,滿天的星星眨著明亮的眼睛俯看著這個世界。李時珍抬起頭仰望著深邃的星空,思緒在不停地轉著。他不會忘記老龐那焦急的神情和他妻子虛弱不堪的樣子。他知道健康的身體對於這些漁民來說是多麼重要。忽然,他感覺各種藥草就象是數不清的星星一樣,每種藥草有自己固定的性能,不能隨意混淆,否則將它們的用途、性能混淆了,就象把星星的位置搞亂了一樣,隻能使人找不到正確的方向,南北東西也搞不清楚了。心情沉重的李時珍越來越感覺到行醫道路的重要和艱難。

回到家裏,李時珍心裏一直惦念著這件事,他找來大量的醫學書籍,開始細細地研讀。當時他把《本草經集注》、《唐本草》、《蜀本草》、《開寶本草》、《嘉佑本草》和唐慎微的《證類本草》等仔細閱讀,並做了大量的筆記。

李言聞常對李時珍說:“熟讀王叔和,不如臨病多”。王叔和是漢朝的一位名醫,他曾總結了西晉以前的脈學,發展了脈學,寫成一部完整而係統的論述脈學的專著——《脈經》,並整理和編纂了張仲景的《傷寒雜病論》。李言聞的意思是說,學醫不能光靠熟讀醫書,必須多接觸病人,多看病人。

李時珍牢記父親的話,既認真研讀前人的醫學理論,又在醫療實踐中不斷驗證和總結,得出許多獨到的結論,實施了不同的方法,取得了意想不到的效果。

一次,有一位病人由燥熱傷肺引起了咽喉閉痛,小便不利。一般情況下,都以清熱利尿的藥治療,療程比較長,李時珍便另辟蹊(qī)徑,用升麻之類的藥使病人嘔吐,療效非常好。他總結這一治療規律說:“上竊通而小便自利矣,所謂病在下取之上也。”他的目的就是不沿襲古人,怎樣能盡快解除病人痛苦就怎樣做。

古代名醫陶弘景說,巴豆最能瀉人,李時珍行醫實踐卻發現,巴豆用量大,固然會引起腹瀉,但用量小卻能止瀉,關鍵在於“配合得宜”,那麼怎樣掌握這個度呢,李時珍便反複試驗,有時自己吃巴豆,來感覺巴豆的實際藥效。

一次,有一位六十多歲的老太太,患腹痛溏(táng)瀉病已經有五年多了。平時,隻要一吃生冷或油膩的食物,立即就肚11子痛得受不了,腹瀉不止。老太太求過許多醫生,各位醫生都用調脾升提收澀的藥來治療,但是仍然腹瀉不止,反而更加嚴重。後來,有人提出說李時珍李大夫常有妙方治療一些不治之症,於是李時珍被請到病人麵前。李時珍為老人把脈發現她脈象沉滑,認為這是脾胃長時間受到傷損,冷積凝滯,才引起的腹瀉不止。而且腹瀉僅僅是病症的外在表現,主要原因是因為冷積凝滯。那麼,隻有去除冷積,才能從根本上根治此病。

李時珍知道,巴豆“峻用則有戡亂劫病之功,微用亦有撫緩調中之妙”(《本草綱目·木部》巴豆條,人民衛生出版社校點本,第2054頁)。巴豆隻要把握好用量,急用有去病的作用,少用也有調合的效用。這樣,李時珍開出藥方,用臘匱(kuì)巴豆丸五十丸與服。

藥方一出,許多醫生提出疑問,病人親屬也很不放心,因為在人們的觀念中,巴豆一直是一味瀉藥,怎麼治瀉反而用瀉藥,這豈不是要出人命啊。

許多醫生還用理論來責問李時珍,認為,巴豆本為峻瀉藥,老太太所患正是泄瀉,以攻下藥治瀉下病,豈不怪異之極。

可是他們又提不出更為有效的方子來,於是在李時珍的一再堅持下,老太太膽戰心驚地服用了這味有爭議的藥。服藥後,病人連續兩天沒有大便,奇跡般地痊愈了。

人們對李時珍不得不佩服得五體投地。

而李時珍這一方子的提出,如果不是他天長日久地實踐和摸索,他是不敢斷然采用的。正是由於他認識了疾病的本質以及藥物的特性,才取得藥到病除的顯著效果。

此後,他又用同樣的辦法,陸續治好了將近一百個腹瀉病人,用實際例子糾正了前人的片麵論述。

李時珍在醫學上堅持從實際出發的原則,他刻苦鑽研,不斷實踐,想出了許多新辦法,使他治好了許多當時看來稀奇古怪的疑難雜病。成為當時很有名望的醫生。

他曾遇到這樣一種病,一個小孩子喜歡吃燈花,還有一個小孩愛吃生米,許多醫生無法理解,束手無策。李時珍研讀了前人的醫藥書籍,根據前人的診治經驗和自己的分析、實踐,仔細觀察診斷後用百部、使君子、鶴虱、檳榔等藥,很快把他們治好了。

一次,一個五十多歲的老漢,因為長期便血而腹部劇烈疼痛、病勢垂危,家中為他準備好了棺木,以便安排後事。家人抱著最後一線希望前來請李時珍救治。李時珍了解了病情,把脈觀察,沉思片刻,開了一味藥延胡索末三錢,米湯送服。藥服下後,立即痛減一半。後來又用藥調理,轉危為安。

還有一位貴夫人,六十歲左右,患便秘有很長時間了,大便十來天才一次,每次都痛苦萬狀,十分困難。有的醫生認為是血燥,給她服用養血潤燥藥,服藥後病人反而覺得胸膈脹滿不舒暢。有的醫生幹脆用大黃、芒硝,為了讓她瀉,可是還是一點反應也沒有。這樣過了三十多年,沒有人能醫治好她的病,沒辦法,她隻好一邊忍受著痛苦,一邊自己盡量少吃,縮減飲食。後來聽人介紹說李時珍治一些疑難病症很有辦法,便請時珍治療。他詳細考察病情,觀察舌苔,看到病人身體肥胖,又了解到病人平日所吃都是魚肉葷腥,平時心情不好,常常鬱悶不樂,每天要吐很多酸水痰涎。聽了介紹之後,李時珍心中有了底,認為這是由於三焦氣滯,有升無降,津液都化成痰飲,無法向下滋潤腸腑的緣故。而其他醫生沒有發現這是腸燥,而把它作為血燥來醫治,用養血潤燥劑,其結果隻能是滯鬱胸膈,無法順暢潤腸。而用硝黃瀉下是血分藥,不能通氣。李時珍決定著重醫治她氣滯腸燥。於是他單用牽牛子碾末,囑咐病人與皂莢膏丸(祛痰藥)一同送服。果然藥到病除。以後病人隻要稍覺便秘就用此法,每次用都立即見效,這回她不用再千方百計地控製飲食了。

李時珍還用蓖麻油和羊脂、麝(shè)香、鯪鯉甲等治好了偏風、腫痛、偏頭痛等病。

李時珍一麵行醫,一麵精讀許多醫藥書籍。同時,他還學習前人經驗,吸取民間藥方。

十多年過去了,李時珍的醫療技術日益高超,不僅在蘄州有了名,而且成為荊楚一帶的名醫。好些遠地的人生了病,人們就推薦說:“到蘄州找李大夫去!”

這樣,李時珍接待了更多的疑難病人,解決了更多的疑難病症,他成為當時走投無路的病人的希望。

病人寄希望於他,他感到肩上的擔子越來越重,為了不辜負人們對他的期望,他更努力了。

一方麵他大量地讀所有能讀到的醫學書籍,每天繁忙的就醫之後,他總也忘不了去書房,到那裏他展開思維的翅膀,分析、鑒別和記錄所有他感到有價值或有疑問的東西。

另一方麵,李時珍進行了大量的實地考察,勇於實踐,這使他積累了大量的確定的經驗。在考察中,這位身體很弱的大夫經曆了非常大的危險和困難。

李時珍曾研究過蘄蛇,還把自己的研究成果寫成了《蘄蛇傳》。

蘄蛇是李時珍故鄉蘄州的一種特產。蘄蛇又叫白花蛇。這種蛇毒性很強,是一種重要的藥材,能祛風濕,治療半身不遂、關節疼痛。起初李時珍並不十分了解蘄蛇,他以為市場上出售的白花蛇就是名貴的蘄蛇。事實上,白花蛇雖然兩湖和四川一帶都有,但隻有蘄州產的獨負盛名,是正品,產量也不多。李時珍為了解它的療效,特地去問收購這種蛇的藥販子,並在藥販子那裏仔細觀察了白花蛇。後來有人告訴他,白花蛇很難捕到,藥販子收的並不是真貨,他們大部分都是從興國州(今湖北陽新縣)山中捕來的。要看真的,了解真正的蘄蛇,就要到它的產地龍峰山上去。別人還告訴他說:“蘄蛇的牙齒毒性非常大,手腳一旦被它咬了,必須馬上截去,否則就會喪命。”

為了看到真正的蘄蛇,了解它的習性,李時珍謝絕了家人、朋友們的好意勸阻,帶上幹糧,冒著被蛇咬傷的危險,幾次爬上了龍峰山。

在捕蛇人的幫助下,他在雜草叢生的洞裏看到凶猛的蘄蛇,看到了捕蛇人怎樣捕捉它,並了解了它的製藥過程。

當李時珍屏著呼吸,小心翼翼地伏在洞外時,心裏撲撲亂跳,他深怕這緊張而又驚喜的心跳會惹怒靈活而凶猛的蘄蛇,他也擔心趁他不注意時,有另一條蘄蛇會悄悄地爬進他的褲管裏。但是他終究忍不住要探究這副名貴藥材的習性和效能。在研究的目標下,他已經顧不上危險和艱難了。一伏就是幾個小時,而且保持著高度的警惕,一會兒,他就汗流浹背了,可是他太珍惜這些機會了,他咬著牙堅持著,細細地看這些小巧而隱含著危機的生物,象對待寶貝一樣觀察揣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