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星大氣層內也有降落物,但不是雨雪及冰雹,而且由二氧化碳結成的冰。最使人驚奇的,它先用水冰結成一個小格子,體積極小,其中儲藏二氧化碳分子。有時也可見到一粒一粒的水冰,但為量太微。英國人瓊斯稱這些水冰粒為“白色降落物”,簡稱白落物。火星北極區及南極區每年進入冬季,先降落水冰;接著降落白落物。更冷時,降落二氧化碳分子所結成的冰粒,叫做二氧化碳冰,也叫做幹冰。在兩極地區可積成二氧化碳冰蓋。次年,夏季溫暖,冰蓋融化成為二氧化碳氣體,回升到空中;剩下來永不融化的真正冰蓋,即由水凍結而成的冰蓋,覆蓋火星北極區及南極區。
火星表麵有土壤,其中含氧、矽、鐵、鈣、鋁、鉀。表層是火成岩,可能為玄武岩。火星南半球多隕石坑,密密麻麻,類似月球;火星北半球多玄武岩熔岩流,已固結成盾狀火山。火星上有許多大火山,但無火山錐,全是盾形火山,趴在表麵上;沒有一座象日本富士山或美國雷尼爾山那樣的錐狀山體。因為全是玄武岩熔岩流,不粘,可以流得很遠,類似盾形,覆在火星表麵上。地球星上也有盾形火山,但規模不大,因為地球星有板塊運動,可以阻止岩漿外流,例如夏威夷群島。火星無板塊運動,玄武岩岩漿由同一地點連續向外流,才造成比珠穆朗瑪峰高三倍的奧林波斯山。從這一方麵看地球星,板塊運動釀成地震災害、火山災害,似乎不利於人類,然而從另一角度來看,板塊運動可以平衡地麵環境,又似乎利大於害。火星上最高的奧林波斯山是死火山,它的外形類似夏威夷島上的冒納羅亞火山,基部寬約800公裏,山頂高出火星表麵25公裏,山頂有一大型火山口,直徑長達65公裏。由於火山噴發,引起火星表麵岩層破碎,出現大裂穀;並因缺乏板塊運動,裂穀不能填滿,繼續存在。火星上不僅有大裂穀,而且有大盆地,例如希臘盆地(HellasBasin)及阿爾及爾盆地(Ar-gyreBasin),後者麵積廣大而平坦,類似大平原。
火星北極區及南極區各有一冰蓋,叫做“極冠”(PolarCap),冠的下麵全是永凍不融的老冰。這老冰就是上文所說的水冰。
往日的火星似乎溫度較高,現今低於-80℃。火星表麵也有流水,而且蝕成河穀。這些河道的分布介於北緯30°與南緯40°之間,較大的河長約400公裏到700公裏。後來,河水蒸發,河穀變為幹穀,現今沒有水,但穀係清晰可見,有幹穀,也有支穀。水進入空中,受太陽輻射使氫與氧分開,水汽也逐漸被消滅。由於氣溫變低,兩極地區出現永凍的冰,堅似岩石,不再熔化。
火星表麵無磁場,也無往日所猜測的弱磁場。沒有磁場就沒有輻射帶。以前假定火星有一個金屬核,也假定環繞火星外空有一個輻射帶。現今已證實火星無磁場,也無輻射帶(類似地球星外的磁層)。然而宇宙線可以直射到火星表麵,強烈的程度相當於地球星麵100倍,可以傷人。
經多年觀測,火星表麵有60%是沙漠區,由淡紅色沙礫組成;有少數地區是綠色,而且這綠色地區依據“火星年”的變易而有變易。有人猜是植物,但火星上無水,少氮缺氧,如何能有植物?美國水手四號探測器(Mariner4)探測的結果,證實無植物存在。因此,對此綠色地區有兩種推測:一為火山噴出物,它的顏色隨著表麵溫度高低變化而有改換;另一種推測,這綠色帶是一種錯覺,當大片紅色沙礫表麵鄰接大片灰色表麵,灰色表麵的邊緣受紅色表麵的影響,使人誤認為綠色。我們認為後一種解釋較為正確。
1969年美國先後發射“水手六號”及“水手七號”去拍近距離火星照片。1971年又送“水手九號”拍得萬幀照片,均無傳說中的火星表麵上的運河。1971年內蘇聯也發射兩艘太空船“火星Ⅱ”及“火星Ⅲ(MarsⅡ及MarsⅢ)”。1975年美國又發射“海盜一號”(VikingⅠ)探測器,不久又發射“海盜二號”(VikingⅡ)探測器各運行10個月。1976年7月20日“海盜一號”到達火星;二號於同年內9月3日到達。它們測出火星空氣溫度,表麵土色及火山形狀;測出希臘盆地有2000公裏寬,4公裏深,峽穀比美國大峽穀長10倍,深3倍;測出火星無海洋,無大山脈,無板塊運動;測出火星沒有地球星的結構,並非完全類似地球星,尤其是火星土壤內未能找到有機質,使人失望。
地球星上除高緯度外,月均溫大致介於-10℃到20℃之間,相差不過30度;而火星上低緯度氣溫介於-30℃到-80℃之間,遠低於冰點。地球星上大氣層內氣體中氧占21%,氮占78%,二氧化碳隻占0.03%;而火星大氣層內氣體中氧不及0.1%,二氧化碳竟占95%。地球星表麵上海洋占總麵積71%,陸地上又有湖泊江河;而火星表麵上無水,隻有極冠區域由堅冰築成它的下層。從以上三項比較來看,可以說,地球星真是美極了,好極了。因此,住在地球星上的人類為什麼不好好保護空氣,反使它受汙染?為什麼不好好保護淡水資源,使它受汙染而不能飲用?我們的淺見,最好請他們能到火星表麵上去度假,那時候他們才能了解淡水的可愛與氧氣的可貴。
在火星上仰望天空,由於空氣稀薄,天空為深紫色。晝間可以望見大星,夜間尤為新奇,比在地球星表麵上所能見到的要多許多倍,而且更明更亮,尤其是所看到的地球星及其衛星月球最易引起興趣,前者明朗,類似一顆藍光星;後者暗淡,類似小星。
火星有兩個衛星。一個叫做火衛一(Phobos,意譯為懼星,音譯為浮博士。一譯火星內衛星),另一個叫做火衛二(Deimos,意譯為慌星,音譯為第摩士。一譯火星外衛星)。這兩個衛星1877年內為霍爾所發現。
火衛一距火星表麵隻有6000公裏,距火星中心為9397公裏。因為距離太近,逐漸受到火星的強大引力,兩者之間的距離在縮短,而且有可能會互相碰撞。火衛一的體積是27×21×19立方公裏,形狀極不規則。表麵多撞擊坑(隕石坑)。環繞火星一周,恒星周期隻有7小時39分,比火星自轉一周快三倍。它是逆行的,西出東落。公轉周期小於行星的自轉周期是它的第一特征。逆轉是其第二特征。第三特征是它在太陽係各衛星中最接近行星。從火星表麵上看火衛一視周期為11小時;並且在每個火星日中,它由西方兩次升起,從東方兩次落下。火衛一表麵上有兩個很大的環形山,其中都是撞擊坑,表麵上又有許多凹槽,成於一連串的小撞擊坑。火衛一表麵上最大的撞擊坑叫做斯蒂克尼(Stick-ney)。坑口直徑長約8公裏。
火衛二距火星中心較遠,為23460公裏。火衛二的體積是10×12×15立方公裏。環繞火星一周為30小時18分。它的軌道麵與火衛一大致相同,一在內空,一在外空,無互撞的危險。火衛二的視周期約為132小時。表麵上最大的撞擊坑叫做霍爾坑。至於逃逸速度,據說火衛一為秒速16米,火衛二為秒速10米。這兩顆衛星反照率極低,各為5%。月球反照率為7%,隻有月海(Mare)區內反照率為5%。這現象使人聯想到它具有小行星的構造,因為岩質內含有碳,反照率才會低。至於視星等,火衛一為+11.5等,火衛二為+12.5等。
有人認為這兩顆火星小月亮是被火星的引力抓來的,因為火星軌道外側就是小行星軌道,近水樓台,抓來很易。但也有人反對這種假說,因為這不符合天體力學原理。有些人則認為,火星原來隻有一個衛星,後來受流星撞擊,分裂為大小兩塊,即今日所見的火衛一和火衛二。由於自身的引力不夠強大,不能塑造為一圓球形而保留往日殘破的怪狀。有人說,火衛一表麵上大凹槽是一些大裂縫,因為它太接近火星表麵,受火星的起潮力(即引力)而開裂,開裂而破碎,大部分落在火星表麵上,小部分也有可能墜落在地球星上或月球上。
據說,1978年“海盜”號探測器曾探測到火星赤道附近有一個大型撞擊坑,坑內有白色石塊,叫做白岩(WhiteRock),長18公裏,寬14公裏,厚度不知,坑的位置在火星上南緯8°、西經135°。因為接近赤道,不可能是大冰塊,也不可能是幹冰。這塊白岩表麵溫度高,不可能有凍結物。但是火星表麵上是沒有白岩的,火衛一和火衛二表麵都無白岩,小行星內也未見白岩。因此,這個發現確是個大問題。
小行星是怎樣產生的小行星個個是大石塊。表麵上無空氣,無水,更無生物,但有堅硬的岩石殼,這一點極似接近太陽的類地行星。因為它們的體積大於流星體(Meteoroid),改稱小行星(Asteroid,或Planetoid,或MinorPlanet)。它們形成的時間與九大行星相同,有自轉,也繞日進行公轉。
小行星的軌道是橢圓的,大多介於火星與木星兩軌道之間,叫做小行星帶。1801年1月1日第一顆小行星被發現,叫做穀神星(Ceres),編為小行星1號,直徑1020公裏,自轉一周是9小時5分,公轉一周是1681日。1802年又發現智神星(Pallas),編為小行星2號,直徑585公裏。接著發現小行星3號,定名婚神星(Juno),直徑長248公裏,及小行星4號,定名灶神星(Vesta),直徑538公裏。
現今已發現而且被編號的小行星有2958顆,已被雷達測得的有5萬多,估計小行星總數超過百萬。由中國人發現的小行星有幾十顆。小行星拉丁文前麵附有數字,例如1Ceres;16Psyche;433Eros,就是它的編號。小行星雖然很多,但所占有空域也十分廣大。它們彼此相距都超過百萬公裏遠,很難互相撞碰。如果撞上了,破碎而成為小石塊,依舊是小行星。
直徑超過100公裏的小行星不及200顆,大多數直徑在1公裏以下。小行星質量的總和比月球還小。穀神星及智神星的表麵是碳質的,其他小行星全是石塊。1898年發現的愛神星(433Eros)是一塊長條形的大石頭,長35公裏,寬16公裏,厚7公裏。在望遠鏡裏看有時大,有時小。它有自轉,自轉一周的時間是5小時16分;又有公轉,公轉一周的時間為1.5年。當這石條的一端正對著太陽時,在望遠鏡裏所見到的光點就小。如果這石條橫列而向太陽時,從望遠鏡裏所看到的光點化為光條,也很好看。
小行星帶寬而深小行星帶的一側接近火星及地球星兩軌道,另一側接近木星及土星兩軌道。絕大部分都在火星與木星兩軌道之間,隻有少數的幾顆接近地球星軌道或土星軌道。接近火星軌道的一側全是石塊;接近木星的一側,表麵多由碳組成,顏色昏暗,反照率極弱。這現象充分顯示小行星成因不同。
總之,小行星帶內小行星分布並不均勻。大致可分為三帶:主要的小行星帶位於火、木兩星軌道的中部,寬約2億公裏,相當於1.3天文單位,即介於距日2.6~3.0天文單位之間。由此向外,有一狹帶叫做希爾達小行星群(HildaGroup)。更外,在木星軌道上有兩組,都叫做特羅伊小行星群(TrojanGroup),其中一組在木星前方,另一組在木星後方,這些小行星原來都是木星的衛星,受外力(可能是土星)的影響而離開木星,成為同軌道上的小行星。
最接近地球星的小行星,叫做伊卡魯斯(Icarus),編號為1566。當它最接近地球星時隻有560萬公裏遠(注意:火、地兩行星軌道最狹處相距也有7800萬公裏)。次近的是阿波羅(Apollo)及亞當尼斯(Adonis),都是橢圓形軌道。近日點進入金星軌道以內;遠日點在火星軌道以外。它們的軌道都在高空,遠遠在黃道麵上方,不會發生碰撞的災禍。伊卡魯斯直徑為1.5公裏,自轉一周為2.3小時。上文所述愛神星(433Eros)距地球星最近時為2300萬公裏。
1977年,在土星軌道內側也發現一顆小行星,命名為奇倫(Chiron),編號2060,意譯為聰明的星。近日距為8.5天文單位,繞日公轉一周為50年。軌道扁心率為0.38,比冥王星還大,直徑估計為100~300公裏。據說這顆星有可能被撞出冥王星軌道外,或者破碎。一般人相信,彗星的起源地在太陽係以外;又相信小行星的起源地在太陽係中部。他們也相信,彗星有冰;小行星上可能也有冰。小行星由石塊組成;彗星也有石頭。兩者的差別很微,那麼,小行星是否是一顆彗星呢?(後來證實它是彗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