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論方向:尼羅河由赤道向北流,注入地中海,河口附近無富庶地區,也無著名的世界大都市,尼羅河畔隻有開羅市。亞馬孫河口更荒涼,兩岸無一大都市。隻有長江口附近有世界大都市上海,長江沿岸有上海、南京、武漢、重慶四大都市。宜賓以上金沙江富有水電潛力,其他兩河經濟價值不明顯。以上看出長江的優越處。

放眼看來,英國泰晤士河,法國塞納河,聯邦德國萊因河,美國密西西比河都不能與長江相提並論。長江尚有三峽風景,可以大大發展旅遊業。長江是中國的大動脈,也是中國經濟方麵的心髒。因此,長江不可汙染,不可使它的環境受到破壞。

中國三大衝積扇河流由山地流出穀口,河水所搬運的泥沙逐漸沉積,形成衝積扇(alluvialfan),因為沉積的地區具有扇形,由穀口向外輻射而出,河流也由幹流中分出數股,成為分流。分流和幹流各自衝積,扇形麵積因此不斷擴大。敘利亞首都大馬士革全市區都在衝積扇上。中國境內也有許多著名的衝積扇。最著名的由西向東有三個:(A)岷江衝積扇平原;(B)鄭州黃河衝積扇平原;(C)永定河衝積扇平原。以下分別說明。

(A)岷江衝積扇平原。它的成因,主要是由於岷江的衝積作用。岷江穿過邛崍山地進入四川盆地,由於長期衝積,形成廣大的衝積扇。衝積扇扇頂在灌縣,扇緣在成都市以東。事實上,岷江衝積扇不止一個扇,而是有許多扇互相連接形成的聯合衝積扇。因為邛崍山脈是四川盆地西側大山脈,除岷江外,尚有許多小河。簡單來說,北有沱江聯合衝積扇;中有岷江聯合衝積扇;南為邛崍河聯合衝積扇。互相連接形成的叫川西聯合衝積扇。這一地區是四川得以成為“天府之國”的地理基礎。

往日雨水、融雪的水和冰川融化的水帶下大量的泥砂,在灌縣以東沉積,形成四川盆地內地麵最平、衝積層最厚、土質最肥沃的地區。可是由於雨水不多,雨季不長,而且雨季開始與結束的日期又不固定,對於農業發展大有妨害。一般人對於這樣的氣候毫無辦法。公元前256年到251年(秦昭王五十一年到五十六年)水利專家李冰到成都作官(任蜀守),治理四川。他看到這片衝積扇平原土質確是肥沃,冬季溫暖,氣候比渭河平原暖和,生長季很長;地麵有斜坡,而且擁有八條水道,在衝積扇上分向東北、正東、東南等方向輻射而下,土質比渭河平原肥沃,隻是短缺雨水。他再看灌縣內岷江口很狹窄,可以利用岷江的水,灌溉整個岷江衝積扇(俗稱成都平原)上的農田,這樣,吃糧食就可以不發愁了。這說明李冰認識大環境,又會去設計、利用大環境。天府之國是擁有自然界提供人類生存大環境的多樣要素,把這些要素組合起來的是李冰,也就是說李冰把四川大環境搞活,其功可蓋天,這是中國人最了不起的成就之一。但當時世人對他的功勞不夠重視,實在可惜。

李冰利用人力開鑿“寶瓶口”。這是人造渠。岷江原有三條分流,經李冰一改,後人又補修,岷江多餘的水由“離堆”以南的各條水道流出去,出現八條分流,由北而南依次是浦陽、柏條、走馬、新開、金馬、羊馬、黑石、沙溝。這八條河大致平行流向東南,順著衝積扇表麵斜坡流下去。這八條縱流之間又有橫渠,因此,灌溉的麵積可以大大地推廣。成都市依據岷江衝積扇的富饒而興起,成為四川西部山麓的大都市。美國舊金山、洛杉磯,日本名古屋、大阪等山麓都市的發展都依賴港口,而非附近的小平原。成都市是岷江衝積扇平原上物產集散的中心,四川盆地陸運中心,中國西部文化起源地之一。

李冰治水的第一句名言是“深淘灘”,大意是說,把作為灌溉之用的水溝一一挖深,使其中泥沙不能淤積。因為如有泥沙淤積,必然阻塞水的流動。這種作法是求接近地心引力,使水流得暢快。第二句名言是“低作堰”,大意是說,水溝兩岸的上堤不必修築很高。因為地心引力不允許高堤存在很久,高堤易於倒塌。一道土堤,風來吹蝕,雨來侵蝕,螞蟻挖洞,草根來吸收礦物質,地心引力又把微小而鬆散的小砂粒,從高坡上拖下來,時間久了,遲早會倒塌,所以李冰不主張用高堤。明清兩代治理黃河,理論與方法正好和李冰完全相反。結果,河南省開封一帶黃河水道高於地麵,河流在地麵上爬,隻好再加高土堤,這樣,洪水季節內兩岸居民人人憂慮。

2000年來,成都平原的人民遵照李冰的遺訓,修理溝渠,並擴大灌溉區,使川西距岷江衝積扇不遠的小衝積扇完全連接在一起,成為川西聯合衝積扇,麵積超過6000平方公裏,成為中國西部最大的產米區。這全都歸功於李冰善於利用大環境。

(B)鄭州黃河衝積扇平原。在黃河北岸,圍繞山西省南境的一條山脈叫做中條山脈,大致與黃河水道平行。在黃河南岸,也有一條山脈與之平行,是河南省崤山的支脈。這兩條山脈之間是一條峽穀,黃河在這峽穀裏向東流。穀口向東展開,形成喇叭狀。由於穀道漸寬,黃河水道也由西向東逐漸加寬。在這喇叭口裏的沉積愈向東沉積愈厚也愈寬,形成一片衝積扇,叫做黃河衝積扇平原。起點在洛陽市以北,孟津附近。那裏黃河水道內有一沙洲,可用以渡河,從孟津可以渡河進入山西省南部。孟津以東平原漸寬,鄭州成為衝積扇平原起點。開封位於衝積扇平原東緣。黃河水道東流出穀口,在衝積扇麵上南北移動,並不固定。西周初,黃河向北流,由現今鄭州市附近,一直向北流得相當遠,又改向東北,在天津附近注入渤海。有時也改向東南流,例如1194年和1494年。黃河時常改變它的流向,這一現象完全符合衝積扇麵上水係流動的規律,不足為怪。黃河改道的地點,通常在開封市以東銅瓦廂。西起孟津,東至銅瓦廂,形成衝積扇麵上一條東西向長軸。衝積扇向東傾斜。扇麵東緣是一條南北向湖帶,這湖帶在山東省西境,北起東平湖,中經南陽湖、蜀山湖及獨山湖,直至微山湖。開封以西,鄭州以東,這一帶正是衝積扇的主要部分。這衝積扇形成很久,扇麵上已有刻蝕,出現黃土殘丘,是明顯的證據。

這座古老的衝積扇通常算在黃淮海平原之內,未把它顯示出來。我們用三條線勾出它的輪廓:扇的北界是衛河水道,由西南向東北流,經河北、山東兩省入海;扇的南界是賈魯河水道,由西北流向東南,注入淮河;扇的東界就是上文所說的湖帶。這個大三角形的衝積扇平原就是中國曆史上習稱的“中原”地區最早期的範圍。

這古老的中原是中國地理上的樞紐。由這裏向西去,通過潼關走廊,可進入渭河平原(古稱關中)。由這裏向東去,可到古代齊、魯,北上可進入燕、趙,南下可達江、淮。

這中原是中國往古時代文化中心。人人皆知,開封是北宋(公元960~1126年)的首都。鄭州也開發很早,先秦時代是鄭國的大城,更早,鄭州二裏岡可能曾是商代首都(商代前期文化中心),偃師(在鄭州市西約80公裏)二裏頭據說是夏代首都。再向古時看,偃師以西有“仰韶文化”(在澠池縣),更西,有“半坡村文化”及“大地灣文化”;由鄭州向東,有“大汶口文化”及“龍山文化”。這座黃河衝積扇正是中國東部沿海文化與西部內陸文化交流的樞紐,十分重要。如把本區叫做“商代中原”,正是名副其實的。

黃河衝積扇脊軸部分較高,可以避免水災,成為東西往來的橋梁,但土質不肥。農業時代開始後,農民尋求土質肥沃之地,向外遷移。商代政府也放棄鄭州二裏岡,向北遷,把首都移到安陽小屯村,在現今河南省內。那個地方正是黃河衝積扇北緣,也是太行山脈東側坡南段衝積扇平原,與黃河衝積扇連接在一起,土地未曾利用,極為肥沃,又有小河流(安陽河)可供灌溉,牧業和農業十分發達,但麵積有限,擴展困難。因此,安陽雖然作了商代國都,但未能成為重要的經濟地區,因為隻有南北方向往來,並無東西方向交通,太單調。趙匡胤建立的宋以開封為首都。這說明黃河衝積扇在北宋時代仍具有重要性。三國時代,“中原”的含義已擴大到黃淮平原,晉代擴大到長江北岸,這比“商代中原”大許多倍。

(C)永定河衝積扇平原。這是中國首都北京所在地的平原,意義十分重大。永定河冬季依賴積雪融化的水,夏季依賴雨水。從山西省北部進入北京市西北方時開始衝積,形成麵積廣大的衝積扇,扇麵向東南方傾斜。除永定河外,附近尚有許多小河,例如潮白河及溫榆河,共同構成這座扇形地,其正式名稱應叫做“永定河衝積扇平原”,西方人卻叫它是“北京灣平原”。實際上,這裏沒有海灣。在等高線地圖上,此地顯出一個形似海灣的地麵。北京市東北方是一大片東西向的燕山山地,山地南北很寬。北京市以北是八達嶺,西北方是軍都山地(太行山脈東北段)。由上述三塊山地合圍西、北、東三麵而成為半環狀山地,其中正是永定河衝積扇,地下水很豐富,往日任何地點鑿井,都有可飲的水。現今由於工廠太多,地下水不如往年豐富,地層也向下陷落,所以工廠應該移出市區。

以上所述三大衝積扇,都是世界上最著名的衝積扇,它們都在中國境內。

要認識到凶狠可怖的地心引力絕不饒人

地心引力在地麵上所構成的災禍人飲水和吃東西都因得到地心引力的幫助而咽下去。步行、騎車、坐車,隻是向前移動,從一條引力線上換到另一條引力線上去,用力不大。如果在一條或多條引力線上作相反方向的運動,那個反運動的力要增加許多倍才能戰勝地心引力。地心引力不講情麵,隻看實力。一輛貨車可運貨3噸,如裝上5噸,車會不走,也可能翻倒;一個人肩負100公斤,走不多遠,便須放下,這是地心引力迫他放下;一輛載客巴士,限定坐50人,如果客人一擁而上,多至百人,結果汽車會翻倒。有理智的司機是絕對不開車的,以防止發生意外。1987年4月美國某地蓋大房子,由於計算錯誤,竟為地心引力所拖垮,死了許多人。

地心引力在水麵上所構成的災禍水麵可以浮物,也可以沉物。俗話說:“水能載舟,也能覆舟”。1987年12月聖誕節前,東南亞某一國家有一商輪,載客容量規定為500人,因為佳節在即,人人思歸,船上客人超過1500人,比原規定的載客量大兩倍。人人以為能上船是光榮的事。不幸,中途覆舟,活命的人數不及20人,其餘全部沉在海底。這說明,地心引力絕對不寬容。客人必須想到,超載時上車或上船,就有死亡的可能;已上車或已上船的人也應該立即下車或下船,不值得去冒險。因此,我們必須認識大環境,認識地心引力的可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