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聯係彙率製度
聯係彙率經受風暴
東南亞貨幣危機的一個直接後果,就是受創傷的各國紛紛放棄固定彙率製度,而任彙率隨市場抑揚。隨著危機的蔓延和恐懼感的放大,彙率自由化之風浸淫了東亞各國,使香港成為太平洋東岸堅執既有外彙製度唯一的引人注目的堡壘。事實上,數月來香港金融市場上所發生的一切風波,都可以看作是圍繞聯係彙率而展開的波瀾壯闊的攻防戰事。關於這一點,我們從近日風雲激震的香港股市、彙市中,透過那些或遠或近,或顯豁或隱晦的“對話”,依稀辨得清楚。
外界早有人認為,麵對鄰近地區貨幣貶值,對香港經濟的影響在所難免,聯係彙率製度將麵臨考驗;投資者恐慌性拋售,是害怕港元會跟美元脫鉤;若取消聯係彙率製度,所帶來的負麵影響將會更大,雖然香港要為維持聯係彙率付出一定代價,但遠較取消聯係彙率製度所付的代價為小。而最強硬的措詞則來自香港本身,香港財政司司長曾蔭權說,港元與美國彙率掛鉤的政策將繼續是香港特區政府的首要任務,他說,“首要目標就是要捍衛聯係彙率,這將繼續是我們所麵臨的優先目標”。
香港總商會主席田北俊日前曾公開議論說,相對於東南亞國家,港元的聯係彙率已導致香港旅遊業與製造業的競爭力減弱;而特區政府為捍衛港元所付出的高利率代價,亦將迫使業績亮麗的地產公司和銀行迅速陷入困境。一名美國的全球策略分析員認為,港股評級已下調至“磅下”(Underweight),主要是因聯係彙率引致息口高企,從而影響了香港經濟,香港公司不可能承受太久的高利率,中國也不可能永遠支持聯係彙率,故而,具有固定性質的聯係彙率應予取消。一家德國投資公司經理在其研究報告中指出,香港現階段仍會維護實行了14年的聯係彙率製度,港元是東亞地區最高估的貨幣,特區政府也不是不知道問題的症結所在,但為了保留聯係彙率製度而無法采取別的有效對策。
曾蔭權針對上述觀點進行反駁,“香港根本沒有政治上、經濟上、財政上的任何需要來考慮改變我們的聯係彙率,任何說我們將對這項製度進行檢討的言論,其實是天方夜譚”;他說,聯彙製度14年來為香港發揮了極佳的作用,香港經濟的各項基礎因素良好,擁有800多億美元的儲備更兼沒有外債,港元因此穩如磐石,完全沒有麵臨與美元脫鉤的壓力,任何關於這方麵的揣測都是無稽之談;香港為什麼無需檢討聯彙製度,是因為香港經濟過去幾年來結構調整得很好,如今以服務業為主,近期所見的外彙市場小波動,並不足以影響香港的出口與增長潛能;他強調說,近期的亞洲金融風波證明,香港是很好的避風港,但任何人拋售港元,就要承受銀行同業拆息被扯高的風險,結果一定會遭受損失。
在20世紀,香港共實行過6種彙率製。在1935年前是銀本位製,這之後實行的是紙幣本位製和固定彙率製,港元先是與英鎊掛鉤,1英鎊兌16港元;1949年英鎊貶值30.5%後,港元兌英鎊的彙率相應調整為1英鎊兌14.5455港元;1972年6月起英鎊開始自由浮動,港府則於同年7月宣布港元與美元掛鉤,彙率定為1美元兌5.56港元,並允許在2.25%的幅度內上下浮動;1973年美元再度貶值,港元兌美元的彙率變為1美元兌5.8港元;從1974年11月起,香港改用浮動彙率製,並放棄了與美元掛鉤的的管理浮動彙率,而開始與所有的硬通貨自由兌換。在1978年後的五年內,香港經濟不斷惡化,外貿赤字和通貨膨脹居高不下,加上港幣自由發行製度在保障上的不足,多次發生擠兌事件,使這種自由浮動彙率製出現了崩潰的跡象。
1982年9月恒隆銀行因擠兌而被港府收購;1983年初,7家接受存款的公司倒閉,9月24日,受中英政府關於香港問題談判的影響,發生港元危機,人們大量拋售港元而收購美元,港元在外彙市場上暴跌,對美元的彙價逼近10元大關,港彙指數也銳挫至57.2的曆史最低水平。同年10月15日,在一個由港督尤德、財政司彭勵治和彙豐銀行董事長沈強等要人出席的會議上,港英政府宣布放棄不幹預貨幣市場的原則,轉而接受經濟學家格林伍德的建議--建立一個釘住美元的浮動彙率製。據說,當時有人提議將彙率釘住在1:8的水平,因為它有著象征發財的諧音,但此建議卻被彭勵治否定了,理由是它太簡單,給人一種沒有經過科學測算的印象。最後,彭勵治力主將彙率定為1:7.8,至此,一個重要的經濟變量就這樣“科學”地產生了。港英政府於兩天後,即10月17日正式宣布港元與美元直接掛鉤,實行1美元兌7.8港元的預定官價,從而開始了聯係彙率製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