聯係彙率製和香港競爭力(1 / 1)

聯係彙率製和香港競爭力

香港貿發局主席馮國經撰文論道:在最近的金融風暴中,不少人懷疑香港作為亞洲商業及金融中心的地位,會否因為股市暴跌及港元彙價波動而動搖?現在,有部分論者認為,由於港元與美元之間的聯係彙率,令香港在各方麵的成本高企,大大削弱了競爭力,唯有透過港元貶值,或任由港元自由浮動讓市場決定其最終彙率,才可保持香港的競爭能力。我本人認為這樣的論點未能抓到問題的重心,完全忽略了香港競爭力的精髓。香港的競爭能力並非單依靠價格,而是建基於其他更深遠的素質之上。這些素質對長期競爭力的重要性,遠遠超越短期彙率變動帶來的壓力。自從1983年港元與美元以聯係彙率掛鉤後,即已確立了一個行之有效的調節機製,為香港經濟發展提供了一個穩定基礎,使之不會因為彙率經常波動而產生不明朗因素,影響各種商貿活動的進行。目前股票市場的波動,利率攀升,以及資產值下降等現象,都隻不過是上述調節機製在發揮作用時,無可避免地對香港經濟帶來的一些短期困擾。我想強調,這些調節並不表示香港的整體競爭能力將全麵崩潰。這隻是市場對高企的成本價格發出的反響。成本價格隻是決定整體競爭能力的其中一個因素,而並非最重要的因素。作為商人,我可以大膽地說,我從未遇上一個生意人從商隻為盡量減低成本。對所有生意人來說,除稅後的純利才是最終目標。在現今競爭劇烈的世界市場中,真正能夠持久的競爭力必定是能夠維持“獨一無二”。簡單來說,這就是我們提供的產品和服務如何與別不同。是其“價值”而非“價格”決定一切。香港所以能夠在世界市場上脫穎而出,主要是在創造“價值”方麵占據領先地位。香港彙聚了多方麵的優勢,並非是亞洲任何其他地方可以仿效或媲美的。香港的競爭優勢有三方麵:第一是服務型經濟;第二是在製造業上所提供的高增值環節;第三是香港與內地在經濟上的密切關係。服務業在過去十五年間平均以每年16%的速度增長,現在已占香港東南亞市場生產總值84%,是世界上最偏重服務業的經濟體係之一。香港服務業獨特之處是能夠提供全麵的服務配套,照顧到每一個環節的需要,例如金融業服務,是其他亞洲地區無可比擬的。單在外向投資一環,香港是世界第四大外向投資來源地,1996年香港對外投資的資金達270億美元,是亞太經合組織及亞細安的最大外來投資者。至於製造業方麵香港同樣有類似的優勢。雖然目前製造業隻占東南亞市場生產總值9%,但這並不表示製造業對香港經濟的重要性稍次。香港製造業的最大特色是跨境生產。根據香港貿易發展局的調查,由於很多香港公司近年增加境外生產及進行離岸貿易,我們每年約近4000億美元的貿易總額上,應要增加四分之一,才足以反映全部的貿易活動。單以內地為例,目前約有5家工廠是由香港公司控製或管理,雇用500多萬工人。還有東南亞以至其他地區的生產線未計算在內。按照上述的運作模式,香港公司已扮演一個新的角色,負責有效統籌分布區內各地的生產及貿易活動。當地區內的彙率波動時,香港總公司馬上作出相應調整,盡量減低所受的影響。當然我們不應因此而固步自封,但事實上,這樣的運作模式亦隻有香港最能掌握個中竅門。至於香港與內地密切的經濟關係,占盡外商在內地市場發展先機,這點相信也不用我多言。但是,值得一提的是香港在這方麵的優勢,主要還是在能夠扮演一個提供增值的角色。內地一半的外貿是通過香港進行,全國三分之一外彙也是經香港賺取,而香港投放在內地的資金,占全國直接外來投資總額的56%。自從回歸大陸以後,香港加強了作為中國的國際商業中心的角色。內地企業紛紛計劃來港上市集資,和盡量利用香港的專業知識。而香港在成為中國一部分之後,香港企業在其商業發展方麵也采取長遠的策略。中共十五大亦為上述的各種關係加入了新的動力。香港公司及以香港為基地的外國公司,將可近水樓台,占盡國企改革所帶來的機遇。即使最近發生了金融風暴,香港仍然會是國企向外集資的主要來源。我認為,目前社會上就香港競爭力問題所引起的爭論,其實早應進行。但是我覺得隻是把爭論的重心集中於高成本一點上,是不夠全麵的。研究香港競爭力問題,必須清楚把短暫調整和長期基本因素分開。成本與價值,兩者之間有很大分別,絕不能混為一談。香港本身是一個優質的產品。這就是香港與別不同之處。雖然價格較貴,但是物有所值。經過最近股價波動及樓價可能下調後,香港在價格方麵的競爭力將更為提高。因此,目前爭論中的真正問題,並不是如何調整價格或者割價競爭。我們應該著眼於如何為高增值經濟活動訂定價格,帶領市場而不是跟著別人走。多年以來,香港的繁榮都是建基於香港迅速適應的能力,以及在瞬息萬變的經濟環境中,重新建立自已獨特之處。直至現在為止,並沒有其他亞太區內的商業中心能夠取代香港的角色,這就是香港競爭力之所在。

韓國經受考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