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途莫測的韓國前景(1 / 3)

前途莫測的韓國前景

韓國分析家說,韓國貨幣的動蕩局麵預料還會持續,但韓元不大可能麵對東南亞國家貨幣那樣的命運。私營的金星經濟研究所研究主任李仁顯說:“隻要仔細研究宏觀經濟指標,就不會認為韓國將麵對無力償還外債的危險”。他說:“國際收支經常項目正在迅速改善,跟經濟規模比較,外債的規模不大,而短期外債額也比泰國、菲律賓和墨西哥來得小”。李仁顯說,在1100億美元的外債中,640億美元將在一年內到期,不過,這些短期外債多半是貿易信貸,一旦韓國運出的貨物取得買方的款項後就能償還。分析家說,80年代中期到90年代初期是韓國的出口蓬勃期,在這期間,韓國賺取了大約300億美元的額外儲備,並把儲備存在韓國銀行,使貿易盈餘看起來不大。他們說,根據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的標準,韓國須保留360億美元的儲備以便能應付三個月的進口。但韓國實際上的儲備有600億美元,包括那悄悄存放在銀行的300億美元。東陽證券銀行的金中賀說:“當前的貨幣動蕩不是因為韓國的儲備太少,而是因為人們對韓元的擔憂被過度渲染,造成市場對美元的需求殷切”。在韓國公司倒帳聲中,韓元彙率今年開始顯著下跌,起亞汽車集團今年7月財務出問題後,跌幅就更大。韓元上星期五在外彙市場的交易行情平均是1美元兌979.40韓元。韓國貨幣不穩導致股市受挫。漢城股市上星期五猛跌6.9%;星期六再跌3.87%。政府星期六誓言要中止貨幣疲弱和股市大跌的惡性循環。財政部說,它將在股市注入11億美元,以扶持股價。然而,財政部還未宣布扶持韓元的措施。有些經濟學者建議政府幹預岸外市場,因為岸外市場的韓元期貨表現更糟。政府恫言將采取“嚴厲措施”,包括以誹謗罪名提控美國一些財經新聞傳媒,指責它們通過“誇大”韓國的金融困境和使用不確實的外彙儲備數字,導致金融市場動蕩加劇。分析家說,韓國公司向外國金融機構貸款越來越困難,加上國際收支經常項目出現赤字,這使韓元陷入困境。許多公司無力償債,外國金融機構不願借錢給韓國公司,導致出現融資問題,於是韓元彙率日日創新低。分析家說,證券銀行不斷拋售韓元購買美元,以向外國機構償還貸款。有人擔心,好些證券銀行可能在未來幾個月倒閉,因為它們盲目投資同時借錢給基礎不穩的韓國公司。不過,韓國中央銀行認為,它有能力扶助證券銀行。金星經濟研究所的李仁顯說,最根本的問題是經常項目赤字是否會繼續好轉,經濟是否會恢複活力。他說:“人們確實(對貨幣)有危機感,但這不是世界末日。我的勸告是:密切注意經濟如何運作”。

韓國是否飲鴆止渴?新加坡阮次山言:韓國獲得國際貨幣基金組織援助,接受了苛刻的條件,但眼前的金融危機似乎還沒有平息。韓元12月10日跌到1美元兌1500以上,比一個月前低了一半,原因何在?西方有個笑話說:“銀行家是晴天時要借雨傘給你,下雨天時卻硬要把雨傘收回的人”。這次亞洲金融風暴中,同國際貨幣基金會組織打交道的國家如泰國、印尼和韓國都吃盡這種苦頭。以泰國為例,為了想得到該組織的172億美元的貸款,泰國政府被迫要永久地關閉56家負債累累的金融公司,導致近2人失業,以符合借貸條件。據馬來西亞首相馬哈蒂爾表示,馬來西亞迄今仍拒絕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的援助,原因即在於該組織條件過苛,其中包括開放國內金融市場,導致本國銀行可能遭外國銀行收購。從泰國的經驗與馬來西亞首相馬哈蒂爾的談話中,我們不難理解,韓國在12月3日接受貸款條件後,為何國內的媒體和民間人士一致怒責,並稱12月3日為“國恥日”。為何在11月才上任的韓國副總理兼財政部長林昌烈在與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簽署貸款協議後,隨即發表電視演說,向全國人民解釋,以如此嚴苛的條件接受貸款,乃逼不得已。韓國的金融危機和東南亞各國的金融危機都具備一個共同點,即各商業銀行信貸深受政府政策性指導,以各大財團為主要放貸對象。韓國各財團有了政府的支持,才敢“放膽”闖天下,造就了亞洲四小龍之一的局麵。這種作法有如玩“音樂椅”,當大環境好,音樂不斷時,遊戲兜得開,眾人團團轉,皆大歡喜;一旦音樂停止,場麵就大亂。經過經年累月的政策性信貸,韓國各大銀行的放款和呆帳越發惡化,其所舉借的外債到今年6月為止已達1168億美元。而且,在明年12月底之前,韓國外債到期需還本金及利息的外債,約計在500億美元到700億美元之間。本來,在正常情況之下,外國信貸機構若對韓國有信心,或者可延長信貸期限或延續信貸額度,或者不至於上門要債。但是,由於受金融風暴波及,韓國元由今年年中起大貶值,從1美元兌804韓元,跌到昨天的1565元,而韓國中央銀行的外彙存底據估計因此降至約150億美元的危險水平。換言之,韓國已形成無力償還外債的危局,外國信貸機構在此時當然要收回雨傘,造成韓國屋漏偏逢連夜雨的危機。韓國接受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約550億美元的貸款,其實是一個“多國信貸包裹”。其中有250億元出自該組織的承諾,且這筆錢已分兩批在12月8日彙至韓國中央銀行在紐約的帳戶。另有100億出自世銀,40億出自亞洲開發銀行。此外,若上述390億還不夠應急,日本則承諾貸出100億美元,美國亦承諾貸出50億,再加上英、德、法及意大利等歐洲國家,總共承諾有550億美元。不過所有承諾都掛在國際貨幣基金組織上頭,換言之,當該組織肯借大傘,其他金融機構及國家才肯借小傘。然而,除了該組織之外,其餘金融機構和借貸國家其實都和韓國有信貸往來,都是韓國的債主,尤其是日本與美國根本就是韓國兩大債主,因此,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的貸款其實是左手轉向右手,其主要目的不過要恢複債主及國際信貸機構對韓國的信心,不要逼債,要對韓國繼續提供信貸與投資而已。據美國許多媒體報道的綜合,韓國這回接受貸款條件極苛刻,其中包括:一、削減公共開支,減少投資性開支,削減政府支出預算;二、提高貨物稅及其它直接稅率;三、減少進口限額;四、減低通貨膨脹率到5%以下(目前為4.2%);五、允許外國銀行擁有韓國銀行50%股權;六、允許外國銀行在韓國開業;七、把明年的經濟成長率壓縮至3%(過去均為8%)。八、保證中央銀行獨立“作業”不受政府幹涉,並使各銀行作業透明化,逼迫作業不良的金融機構關門大吉。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取走韓國大部分經濟主權的猛藥,其藥力之凶猛,除了能殺滅癌細胞,當然對“好細胞”也具傷害作用。到目前為止,已有九家銀行和三家財團宣告破產,12月10日又宣布再關閉一部分證券銀行,引起市場的惡劣反應,產生的失業人口數以萬計。偏偏韓國目前又值大選期間,各候選人都以此作文章攻擊金泳三政府,韓國工會且醞釀要發動大示威。憤怒的韓國社會甚至把主導國際貨幣基金組織貸款的美國斥為趁火打劫,藉著韓國急需貸款紓困的時機,硬逼韓國打開了金融及國內消費市場。這幾天,韓國社會彌漫一片反美、反日的情緒,美國與日本政府當然立即否認利用國際貨幣基金組織貸款的機會趁火打劫。目前韓國的金融危機雖然有了紓困的財源,但是這劑猛藥是否管用,是否會變成韓國經濟遠景的毒藥,經濟學家們有不同的意見。哈佛大學國際發展中心主任薩克斯就表示,韓國目前經濟的基本層麵其實不錯,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硬逼韓國抑製成長,硬逼九家銀行關門,削減政府開支,提高銀行放貸利率等作法,等於導致韓國走向不必要的經濟衰退,這種作法是否明智,令人懷疑。對韓國而言,受到打擊最大的可能是過去一向借貸方便的許多大財團,如大宇、現代、三星等。如今銀行融資緊縮,這些在國際市場上對美國、日本廠商常造成威脅的韓國財團都岌岌可危,難怪韓國社會也認為,美、日兩國趁機打擊韓國大企業集團。因此,這回韓國接受國際貨幣基金的貸款和其附帶條件,到底是否等於飲鴆止渴,或是接受了能導致元氣大傷的“化療法”,導致社會大亂,至今恐怕尚未有定論。也許韓國已別無選擇,隻好賭這麼一把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