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國首例政府采購案開庭審理
全國首例政府采購引起的賠償糾紛案,6月12日在北京市朝陽區人民法院開庭審理。名不見經傳的浙江民營企業——金華市益迪醫療設備廠,以一次政府采購中的“貓膩”為由,將農業部下屬的全國畜牧獸醫總站和畜牧獸醫器械質量監督檢驗測試中心推上了法庭。在經過法庭調查、質證和原被告雙方辯論之後,法庭將擇日作出判決。
3800元買回幾頁標書
浙江這家民營企業為何要狀告農業部的兩家機構?在浙江金華市益迪醫療設備廠,分管經營的副廠長張宏燕回憶說:“2000年7月中旬,我們看到7月6日農業部全國畜牧獸醫總站發表在《經濟日報》和《中國招投標報》等報紙上的一則公告,得知農業部正通過公開招標的形式,向全國醫療器械單位采購一批物資。當時我們滿心歡喜,認為國家部門通過報紙公開向全國招標采購,一定是公平、公正的,隻要自己的產品過硬、價廉物美,總有中標的機會,廠裏決定參與投標。”
張宏燕所稱的公告是農業部畜牧獸醫總站發布的《全國動物保護工程建設項目的招標公告》。公告稱:中華人民共和國財政部已從中央基本建設非經營基金、財政預算內專項資金中獲得一筆撥款,用於支付“無規定動物疫病區建設項目”的費用。農業部計劃將部分資金用於購買項目所需要的動物疫病檢測、檢驗、診斷及獸藥殘留檢測等儀器設備和執法交通工具,為此邀請合法投標人進行投標。
就這樣,張宏燕和她的丈夫、益迪廠廠長王鋼專程從金華趕到北京農業部全國畜牧獸醫總站進行投標登記。他們了解到,這次招標的有100多個項目,其中益迪廠參與投標的YD-202型冷凍切片機項目首批需要241套,隻要首次招標成功,以後這項產品每年不用繼續招標,隻要跟標就可以直接供貨。而當時參與此項目投標的隻有3家企業。“我們喜出望外,因為我們廠是一家研製、開發、生產醫學病理、教學生物儀器等係列產品的專業廠,這項產品對我廠來說技術非常成熟,久經檢驗,並擁有浙江省醫療器械產品質量合格證,符合農業部提出的要求。”張宏燕說。
不過,在投標登記處一位負責招標接待的同誌要益迪廠拿出3800元購買一份標書時,卻讓他們疑竇頓生。“我們是首次參加政府的公開采購,一聽這價格,再看看隻有幾頁的標書文件,成本價最多隻有30多元,心想幾頁東西怎麼會這麼貴!”張宏燕說,“但回頭一想這次招標勝算很大,隻要招標成功再貴也是值得的。”
2000年8月8日上午,益迪廠在交納3萬元保證金後,正式參與競標。據當事人回憶,當時在場的有200家企業參與100多個項目的投標,招標會現場氣氛嚴肅,有關領導再三強調要嚴格依法進行,杜絕權錢交易。經過開標、唱標後,益迪廠對這項產品的投標價格每套為6500元,另一家金華市科迪醫療設備廠的投標價為每套7998元,還有一家企業因資質審查不合格未能參加競標。“我們廠的產品標價最低,投標會議之後,一些同行者表示了祝賀,讓我們靜候佳音。”張宏燕回憶說。
2001年1月,農業部全國畜牧獸醫總站的專家及有關人員對益迪廠進行了實地考察,並對廠裏的生產條件和產品給予了充分肯定。
招標變卦為招商,花落鄰家遭質疑
然而,佳音並沒有等到。2001年2月,益迪廠接到畜牧獸醫總站通知,要求他們交16160元,並送三套樣機到北京總站下屬的農業部畜牧獸醫器械質量監督檢驗測試中心進行檢測。一個月後,益迪廠派員到北京打聽檢測消息,被告之結果還沒有出來。5月28日,益迪廠終於到北京拿到了那個檢驗中心委字2001第018號的檢測報告,稱其中一套樣機不合格。“當時我們愣住了:這不可能啊!在送樣機之前,我們再三檢驗,都是合格,怎麼一到北京就不合格了呢?”張宏燕說,“後來一看檢測報告,一無檢測人簽名蓋章;二無檢驗具體標準依據;三無時間及使用的設備,這明顯違反了我國《產品質量檢驗所的基本條件》第二十一條的規定。我們要求重檢,結果不同意。”
益迪廠不死心,廠長王鋼按照有關規定,在收到檢測報告15日內又一次找到畜牧獸醫總站主管這次招標工作的一名負責人,提出“是否可能是你們檢測得不準確”?這名負責人回答說:“你不用再纏我了,現在招標已改為招商了,既然是招商,我們總站就有選擇的權力!”王鋼還是要求再次重檢,被當場拒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