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族民歌的盛況
民歌,是一種既古老而又新穎的民間演唱藝術。它是人民生活的一麵鏡子,代表著一個國家或民族的文化傳統和文化水平的一個重要的側麵。中國民歌在世界上是以其表現豐富,特色鮮明著稱的。《中國民歌集成》這樣的洋洋巨著的完成,在中國民歌曆史上將起到總結和推動作用,其成就,對於世界文化史來說,意義也是空前的。
曆史的漫長道路
民歌的曆史,源遠流長。最早的民歌,大約是載歌載舞的形式,是詩歌、音樂與舞蹈的統一體,是一種“綜合藝術”。從人類曆史發展來看,我們生活的世界,是勞動創造的。勞動創造了人,創造了語言、文字,也創造了科學和文化藝術。
魯迅在《門外文談》一文中談到這個問題時說過:“我們祖先的原始人,原是連話也不會說的,為了共同勞作,必須發表意見,才漸漸練出複雜的聲音來,假如那時大家抬木頭,都覺得吃力了,卻想不到發表,其中有一個叫道‘杭育杭育’,那末,這就是創作……”
“杭育杭育”便是原始人的勞動號子,也是最早的民歌。它伴隨勞動而產生。表達人民在集體勞動生活中向大自然進行鬥爭過程時同心協力,戰勝困難的強烈而樸素的情感。這種傳統,直至今日,在民間生話中還一直保存著。
語言的逐漸形成和發展,生活的逐步豐富和多樣化,自然也就擴大了民歌的表現領域和表現方法。語言的語氣、語調和節奏,也對民歌的風格起著巨大影響。文字的發明,對人類文化的發展,有著十分重要的意義。從此,語言開始有了記錄。載入史冊的事件,上了書的東西,便特別為人們所注意了。這對民歌來說也是如此。
我國有史以來最早的民歌集,是《詩經》。這是二千五百年前,中國文學史上一部重要文獻。詩經三百零五篇,包括“風、雅、頌”三部分,基本上是以音樂特點來區分的。風,是地方樂調,即當時的民歌。所謂十五國風,便是周代十五個國家和地方的民歌,主要是集中在黃河流域一帶。雅,是秦聲,是周樂,即周朝的正統音樂,其中又分為大雅、小雅,也是由於音樂色彩的不同。頌,是舞樂,是邊歌邊舞的樂歌。詩經給予後世文學的發展,開辟了一條現實主義的道路,這些精美的詩篇,在當時都是“入樂”的,不過傳至今天的隻是歌詞部分,這是十分遺憾的。
據《漢書·藝文誌》言:“古有采詩之官,王者所以觀風俗、知得失,自考正也。”這真是一件了不起的工作。所謂采詩,便是收集民歌,我們在今天仍然稱收集民歌的活動為“采風”呢。直接從人民生活中收集和學習民歌,我們的古人,在兩千多年前已經有這樣的卓識之見,是很令人欽敬的。詩經一書也告訴人們,我國的民歌是很古老的,在人民生活中是深深紮根的。遠在周代,民歌已經是相當普遍應用的傳遞感情的方式的了。
詩經表現的內容廣泛而且深刻,手法多樣,形象鮮明,生氣勃勃、語言簡短樸素,多為四言體,或用長短不定的句式。那時還沒有紙的發明,簡明便成為十分重要的條件了。這種用詞精練的傳統,對後世的詩、文都有所影響,現代的民歌中,也往往有這樣的特色。
以後,對民歌的發展有較大關連的,莫過於樂府了。“樂府”,本來是漢代製音度曲,掌管音樂事務的機關名稱,“立樂府而采歌謠”,成為一項專職工作,由此可見民歌流行之盛。但是,樂府的意義,主要還不是在於它的機構本身,而是當時的文體,已成為一代新的詩風,對後代詩歌的發展,產生了巨大的影響。從後人對這段漫長的曆史時期的詩歌統稱之為“樂府”,便可知其不同一般了。樂府,經西漢、東漢,而及於六朝,作品很多,風格、體裁和表現內容等各方麵,均極為引人注目。起初,樂府詩體的作品,也都是可以入樂的歌詞,但是,這些樂調也同樣沒能保留下來。這種民間流傳的歌唱詩體,雖然失卻了音樂,仍然以其生動的語言感染著人們,那自然諧調,樸實無華,通俗真切,節奏韻律鮮明的詞句,深深打動人心。
樂府詩體的結構較為自由,既有童謠般的寥寥數語的短詩,也有長達一千七百多字的長篇敘事詩,如《孔雀東南飛》。特別是樂府詩中的五言、七言句式,在唐詩中得到了充分的運用與發展。其中七字句的寫法,直到今天的民歌當中,仍然保留著十分重要的地位。
民歌的作者,常常喜歡用填詞的方法進行創作。但是,舊曲新編,卻往往會按照新詞內容和情緒的不同,而衍生變化,不斷產生新的變體。這樣,民歌便越來越多。另外,由於語言因素的作用,同一民歌,在不同方言地區出現,也自然會有色彩上的差異,這樣,也豐富了民歌色調上的多樣性。由於民歌是一種依靠口頭創作,口頭流傳的民間藝術,“母體”與“變體”常共存於世。明、清以來的不少優秀民歌,有的早已植根於戲曲、說唱或民間器樂中間,至今或用於唱腔,或以曲牌形式出現;也有的依然是樸素動人的民歌,像《鳳陽花鼓》、《孟薑女》、《茉莉花》、《繡荷包》、《走西口》、《槐花幾時開》等,都至少曆經幾個世紀的流傳演變,有的民歌影響較大,跨越南北省區,《月兒彎彎照九州》的歌詞,也更早地見之於宋代的記載。其實,民歌主要是普通老百姓的文藝形式,或自由發展,或自生自滅,有人采擷,無人扶植,如果惹惱了官府,不時還要出個告示,禁你一下。像民間傳說中“劉三姐”那樣生動的事例,是很符合曆史真實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