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族民歌的盛況(2 / 3)

56朵民族歌唱之花

人們常以花來比喻民歌,我國有56個民族,應當是有56朵民族歌唱之花。這種樸素的語言,雖然是正確的,然而又不是十分確切。因為,一個民族,並不是隻有一種類型,一種風格的民歌,有時同一民族,同一地區,卻有若幹種色彩極不相同的多種民間藝術。民歌的分布與發展,並不平衡,它是與人民的生活習俗、山川地貌、文化傳統、社會影響等密切相關的。在過去,很多文化較不普及,交通極不方便,生活相當艱苦的邊遠地區和山村,有些少數民族同胞們,世世代代居住在那裏,幾乎可以說是與世隔絕的天地!但是,使你驚異的是,民歌竟是那樣豐富、普及,生活中到處是歌,民歌不僅是文娛內容,它也是教育,它就是生活!

內蒙古草原的牧民們,唱著悠長、遼闊的“長調”牧歌;新疆各族人民,合著彈撥樂器的歡快節奏,跳著愉快的舞蹈;西藏高原,嘹亮的山歌像條條銀線,飄向遠方;貴州重山叢中侗寨鼓樓,傳出了和諧透明的二聲部民歌合唱“大歌”的聲響……!多麼迷人的音樂,詩一般的生活!

人民生活的鏡子

民歌是人民生活的鏡子,晶瑩透亮,反映出一定曆史時期中不同階層,不同側麵的生活剪影。

例如,反映勞動的民歌,常常是勞動者自己演唱的。這些發自內心的聲音,多用直陳方式,表達主人公切身的感受,喜怒哀樂,盡在其中,像陝北《腳夫調》,雖然說些“苦命”之類的詞句,但那分明不是什麼迷信或宿命論的東西,而是一種對舊世界的控訴之聲。

有些勞動歌,生動、樂觀,富有生活氣息,像用轤轆打水,當然算不上是什麼沉重的勞動,一般隻需要一兩個人,邊搖手把,便隨口唱起了民歌,他們一麵悠悠然地講述著故事,一麵又巧妙地計算著勞動進程,讓歌聲來一個轉移視線,使枯燥的勞動增添了不少樂趣。

但是,像山間運木,江水行船,便不能那樣輕鬆。總的說來,那是戰鬥之歌,是人類與大自然進行的生死搏鬥。這時,組織人們齊心合力,奮勇向前的,不是別的,而是歌聲!其中,領唱者又是勞動的指揮者,他奮臂高歌,一呼百應,眾人按照一定的節奏,集中力量,相互配合,整個勞動過程,歌聲貫穿始終,這是多麼感人的場麵!勞動者同時又是作家,是詩人,是作曲家和歌唱家、指揮家,人們的勞動雖然相當艱苦,但精神境界是豐富而崇高的。

在民歌中,反映愛情內容的部分是相當突出的。這一方麵是數量眾多,另外,歌詞的文學水平也比較高,音樂也大都優美、抒情。這是青年人特別關心的題材,他們為此傾注了自己的心血。在舊社會,封建枷鎖強加給人民愛情生活上的份量,是相當沉重的。要爭得自由,並不大可能一帆風順,像《蘭花花》一歌所敘述的故事情節,帶有一定的普遍性,以歌聲來作武器,向吃人的禮教進行控訴和衝擊,也是人民的一種創造。這類民歌差不多各地都有,內蒙古鄂爾多斯地區的《森吉德瑪》,雲南撒尼族的《阿詩瑪》等,也都很有名。但在過去,這種控訴和衝擊,幾乎多數是悲劇性的結局。由於反動習慣勢力根深蒂固,而年青人則常常是單槍匹馬地進行戰鬥。然而,這種戰鬥此起彼伏。像一麵彩旗飄蕩在人們的心目之中,縱然黑夜漫漫,怎能淹沒它的光輝!

在愛情民歌的領域,描繪青年男女純真感情的部分,特別豐富多采而富有激情。這種“抒情型”的歌唱小品,詩意盎然,或直率地抒發,或借物寄情,婉轉地表露內心火熱的情感。那語言的妙用,比、興雜陳,或雙關、或借代、或誇張、或重疊,各盡其妙。如內蒙古自治區西部,有一種上下句體的“爬山調”,歌詞雖隻有兩句一段,卻常常是精致的詩句,借景抒情,反複詠唱,配合以樸素的旋律,悠揚起伏,扣人心弦。

歌詞以石榴開花起興,而以“石榴”諧音實、留,表達一對戀人的依依惜別之情。句中的襯字“格”的加入,以及“榴榴”、“心心”的疊字的運用,增添了親切而別致的色調。而上下句的旋律,通篇相同,僅在最後予以“換尾”的終止呼應,令人感到此意綿綿,不絕如縷的意境。

廣西民歌《扶綏山歌》,是歌舞劇《劉三姐》選曲之一,這裏的比喻和誇張的手法,將一對青年的思念之情,抒發得淋漓盡致。“銅打肝腸也想斷,鐵打眼睛也望穿”,已夠絕妙的了;“喝茶連杯吞下肚,千年不爛記心頭”,更是奇絕。“水瀉灘頭嘩嘩響”一語中,“響”又與前邊的“想”相諧音,妙語雙關,曲折綿密。

在全國不少地區,類似四川民歌《槐花幾時開》這樣激情而又內在的民歌,是相當不少的。婉轉,含蓄,而真情脈脈。

另一首可以與之相媲美的,是湖南民歌《竹子山》。你看,一個望郎稱是“望槐”,一個哭郎卻雲“哭竹”,堪謂異曲同工,然而各具巧思。

還有一種開朗、活躍的“風趣型”民歌,表現青年人坦率純真的性格,往往具有熱烈的感染力。這類民歌的語言,大都是比較生動有趣的大白話、生活氣息很濃。像東北民歌《瞧情郎》、《買飯勺》、《串門》,湖北民歌《火燒粑》、貴州民歌《哥在高山打野貓》等,都給人們留下深刻印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