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族民歌的藝術魅力
民歌,是民間音樂中的核心部分,它的藝術特征,在其他民間音樂形式中,也往往有所體現。
概括與簡練
民歌的概括與簡練,是由於作者深刻觀察生活,表現生活,而以高度集中的典型手法塑造形像,所取得的優異成果。
概括,是通觀全局,高層建瓴,抓住事物的本質性的東西;而簡練則要善於取舍,有所側重,用最少的材料表現最豐富的內容。
在藝術作品中,要達到概括與簡練的境界,並不是很容易的。以我國水墨畫為例,往往一幅作品,寥寥數筆,遠山近水盡在其中,白石老人畫蝦,靜中寓動,生氣活現,意境深遠而清新。有些民歌的簡練筆法,常常使我們聯想起那些令人流連不舍的水墨畫。
廣東民歌《落水天》,是頗為深情的一首小品,文字精巧,音調質樸,勾畫出一幅動人的圖景。
音樂僅僅在一個五度音域之內(6—3)進行,回環曲折的音調,反複詠唱,實際上全曲隻用了“3216”四個音,但由於樂句巧妙呼應,和終止音的變化處理,而令人感到起落有序,餘味綿綿,百唱不厭。這首歌是表現舊社會人民生活的一個剪影。其他如四川民歌《太陽出來喜洋洋》、雲南民歌《放馬山歌》、福建民歌《新打梭標》等,都具有表情深刻、手法精練的藝術效果。像前麵舉過的《石榴開花石榴樹》一歌,“下句”與“上句”,僅結尾一音之別,其餘音樂材料完全相同,這種“換尾”結束法,在民歌中常用,手法之精妙,實在令人驚歎。
簡練,絕不同於簡單或簡單化,草草了事,不負責任。簡練卻像是加以“提純”或“濃縮”一樣,有取其精髓之意。音樂材料的上下句呼應的簡練手法,還有音樂美學上的表現意義,即是重複與變化的有機結合。音樂是時間藝術,要給人以深刻印像,需要反複其詞,將重要材料加以適當重複;但是,又需要在一定的情況下作些合乎情理的變化,好像換一種語氣,才能敘述得更清楚、更全麵。我們的普通民歌的作者們,是很有才華的作曲家呢!
即興與生動
即興抒發,隨意揮灑,也是其他口頭文學的共同特征。民歌的即興性,自然要包括歌詞和音樂兩個方麵。
有些民歌,平時沒有固定的歌詞,像一些號子與山歌,歌者大都能夠見景生情,隨意編詞演唱。在進行“對歌”的時候,雙方實際上是在集中於知識的廣博和文思的迅速的較量,隻要求盡快填詞,壓倒對方,便能得勝,這時歌詞是第一位的,也許雙方都在使用同一首民歌旋律進行“馬拉鬆賽跑”。
一曲多詞,由於內容不同,表情需要,以及對語言四聲的處理等情況而使得原來的音樂發生某些變化,是十分自然的。這種“隨機應變”的本領是很可貴的。正因為如此,民歌才能不斷衍化產生許多變體,才能有各種不同風格的同名歌曲的“姊妹篇”,像《茉莉花》這首古老的民歌,在全國各地流傳之後,培育出多少不同的鮮豔的品種,不是很好嗎!從這裏可以看出,人民的創造力是多麼的了不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