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談漢族民歌的類別
漢族,由於人口較多,文化發展曆史一般也較長,從全國角度來看,是有其特殊地位的。漢族民歌,分布地域遼闊,又因自然環境與方言的差異,而形成風格上的多姿多采,與類別上大體定型的現狀。從音樂特點上區分,可概括為號子、山歌與小調三種類別。
號子
號子,或稱作勞動號子,是人們在勞動時配合用力而自然發出的呼喊吆喝之聲。鄭玄為《禮記》注釋時稱道:“古人勞役必謳歌,舉大木者呼邪許。”所謂“邪許”,也如同魯迅談過的“杭育杭育”一樣,便是今天我們所指的號子。
號子產生於勞動,配合勞動而存在,因此,說它依附於勞動,也並不過分。這樣,號子的音樂與勞動的強度,勞動的節奏,以及勞動動作的周期等,便有著密切的聯係。一般越是費力的勞動,號子的結構便簡短扼要,節奏突出,旋律性不很強;而在勞動強度不重的時候,節奏相對地減弱了,相反旋律突出,這時,領唱者可以大顯身手,有了得以發揮其即興創作才能的機會了。
號子的表現特征,大多采用“一唱眾和”的傳統方式,這是集體勞動的需要。因為必須要有組織勞動力的人。號子的音樂,多是領唱與合唱(或齊唱)交替、重疊,而領唱的旋律一般比較自由、舒展而富於華彩;眾和的部分緊促規整,重要在於節奏的呼應。這種對比生動、鮮明。號子音樂雖然不是為了演出,隻是勞動者感情的自然抒發,但卻真正是“出自肺腑”的感人的音樂。例如江蘇江陰一帶,有一種挑擔號子,那是一個一個人單獨演唱的號子:早晨,天剛蒙蒙亮,社員們扁擔一上肩,邁起輕快的步伐,號子也便隨口而出,簡短自由,但韻味十足。像這一類的唱法,是有很多變化的。
從這樣短短的樂聲中,你不感到那是一種信心十足的,舒暢而愉快的情感的表白嗎?
號子即吆號之聲,最初是隻有襯詞的。今天也還有隻唱襯詞的號子。當然加上一定含義的歌詞,會增強號子的表情意義。這主要看領唱者的水平和當時的心情,有沒有那種“閑情逸誌”和勞動的間歇周期,是否給歌唱者提供了充分的藝術創作的時間。
在打夯、打硪一類號子中,領唱者常利用勞動的有節奏的間歇,即興編詞,饒有風趣地穿插敘述故事。勞動產生了音樂,音樂又反轉來為勞動服務,它調劑情緒,給沉重而單調的動作加上動人的音樂伴奏。試看河北遵化的一段打夯歌。
你看,日落西山了,工人們還在愉快地勞動著,舍不得放手,在這裏,雖然沒有什麼“為了祖國,加油幹哪”的話語,但那種熱烈的情緒,卻是令人久久不能忘懷的。
山歌
山歌,是山野之歌。歌者以大自然為舞台,興之所至,盡情抒發,或婉轉秀麗,或高亢入雲,悠揚悅耳的歌聲,與天地相共鳴,在山光水色間回蕩。
山歌的音樂,主要不是配合勞動,卻常常是伴隨勞動而存在。或者可以說,它已經開始朝著從勞動的製約下解脫出來的道路邁出了一大步,而趨向於“獨立”的藝術創作活動了。例如牧童們騎在馬背上,照顧一大片羊群在草灘上吃草時,他也是在勞動,但是這種勞動絲毫也不會影響他詩興大發而放聲高歌,美麗而遼闊的天然背景,為歌手提供了最好的活動場地。
山歌大多是以獨唱或對唱形式出現。見景生情,即興編詞,是民歌手的拿手好戲。山歌的音樂極富地方特色,是民歌中風格性最強的品種。山歌在許多地方還有自己習慣的專用名稱,例如在草原稱為牧歌,水鄉叫做漁歌,平川稱為田歌或田秧歌的,大體上與山歌的性質相類似。而在陝北叫做“信天遊”,山西稱為“山曲”,青海、甘肅、寧夏一帶叫做“花兒”,安徽稱為“慢趕牛”等,都是山歌中有名的品種;又如江南的江、浙山歌,閩、粵客家山歌,雲、貴、川的高原山歌等等,也常常引起人們的興趣。
在一些地方,人們自豪地把山歌聚集的家鄉稱作“歌海”,這並不僅僅是一種誇張,而是代表了一種感情。當一個人在莽莽原野或高山密林獨步行走,饑渴交加之時,忽然隱約傳來嘹亮悅耳的山歌,那是何等親切的希望的聲音!一切旅途疲勞和不安的心情,都會馬上一掃而光了。
山歌的歌詞,都是精美的詩篇,有些地區,很喜歡采用七言的句法。北方的“信天遊”、“山曲”和“爬山調”(內蒙古西部漢族山歌),都是二句體,這種簡練的“上下句”結構,不正是我國民族音樂所習用的語法特征嗎!在民族器樂曲,民間說唱及戲曲音樂中,到處存在著各種不同的,變幻多姿的上下句;而在南方的許多山歌,則常運用四句體的結構,群眾也有一個形像的名稱,叫它做“四句頭”。這是兩種比較基本的格式,但在音樂處理上,還有許多自己的手法。南方諸省中,還有一種五句體的“五句頭山歌”,以及加擴充句的“趕五句”形式。人民駕馭語言的本領,是十分驚人的。
山歌的藝術形像鮮明、生動,隻需舉兩個例子就夠了。例如要讚美山歌的“多”,那真可以說是“一把芝麻撒上天”,這種巧妙的比喻,比直接講“山歌好比滿天星”要有些韻味。“南京唱到北京去,回來還唱兩三年”,雖是誇張之語,卻令人感到真實,因為在現實生活中,民歌的多,確是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