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北大秧歌音樂的故事
舞蹈是一門綜合性的藝術,它常與音樂、繪畫、雜技、文學、戲劇等姐妹藝術相結合,其中與音樂的關係尤為密切。
在我國古代,音樂與舞蹈是一種藝術形式,統稱“樂舞”。《毛詩》序說:“詠歌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隨著社會的進步,藝術的發展,分工愈來愈細致,音樂既可以與文學、說唱、戲曲、舞蹈等形式相結合,又可以具有較大的獨立性,獨立地進行演唱或演奏。而舞蹈一般地說是離不開音樂的,它需要與音樂相結合,用音樂來伴奏(伴唱)。因此,對於舞蹈來說,音樂是它最親密的夥伴,舞蹈與音樂之間是鮮花與綠葉之間的關係。
舞蹈的動律、風格、韻味與音樂的節拍、節奏、旋律、和聲、調式等要素以及樂器的配置有密切的關係;舞蹈的結構、情緒與音樂的結構、情緒高度一致,密不可分。
音樂是一種時間的藝術,以樂音的連續來表達內容和情緒;舞蹈既是時間藝術,又具有空間藝術的特征,它依靠動作的連續來表達內容和情緒。從舞蹈藝術的角度看,音樂與舞蹈兩者互為補充而成一整體。
中國民間舞蹈音樂是舞蹈音樂的一個分支,它的概念狹義地說係指那些在人民群眾中廣為流傳,具有鮮明的民族風格和地方特色的民間舞蹈的音樂,包括用民間樂隊演奏的器樂曲牌、民歌小調和歌、舞、樂相結合的歌舞音樂;廣義地說也包括那些按舞蹈藝術的規律,為民間舞蹈劇目和民間舞蹈教材而編創的音樂。
我國的民間舞蹈中,相當大的一部分是載歌載舞、歌舞結合的,特別是少數民族地區更是如此,歌舞是當地人民生活中必不可少的重要內容,男女老幼都能歌善舞。歌舞可分為載歌載舞,以歌伴舞、歌舞相間等不同形式。
民間的歌舞起源於勞動,反映了勞動人民的要求,表演這些歌舞的表演者多為農民或牧民,具有自娛的性質。其中,技藝高超者逐漸成為半職業性或職業性的民間藝人,他們的表演極富生活氣息。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來,隨著我國舞蹈事業的發展,專業音樂工作者創作了一批在劇場表演的民間舞蹈的音樂,如《荷花舞》、《在果園裏》、《鄂爾多斯舞》、《洗衣歌》、《葡萄架下》、《孔雀舞》、《春天》等舞蹈的音樂都是較為成功的,它們豐富和發展了傳統的民間舞蹈音樂。
東北秧歌是東北人民十分喜愛的一種民間歌舞形式,這種歌舞的形成距今約有300餘年的曆史。楊賓於康熙三十年(公元1691年)在寧古塔(今黑龍江省寧安縣)寫的《柳邊紀略》中,對當地人民的秧歌活動有過記載:“上元夜,好事者輒扮秧歌。”又說:“秧歌者,以童子扮三四婦女,又三四人扮參軍,各持尺許兩圓木,戛擊相對舞,而扮一持繖鐙(傘燈)賣膏者為前導,傍以鑼鼓和之,舞畢乃歌,歌畢乃舞,達旦乃已。”
東北秧歌分地蹦子和高蹺兩類。地蹦子又稱地秧歌,流傳麵較廣;高蹺盛行於遼南,特別是營口(大石橋)、海城和蓋縣一帶。
有關東北秧歌舞蹈的特點,李瑞林、戰肅容編著的《東北大秧歌》作了如下論述:“東北大秧歌在風格上既有火爆、潑辣的特點,又有穩靜、幽默的特點。動作既哏又俏,既穩又浪(浪,即歡快俊俏之意),而且穩中有浪,浪中有穩,剛柔結合,不能扭扭捏捏纏綿無力。”
音樂特點
東北秧歌音樂的傳統樂曲十分豐富。其美學原則可用三個字加以概括,即‘順”、“活”、“韻”。“順”意為通順。旋律的各種變化,樂曲的連接,調性、調式的變換都要“順”。“活”即要具有高度的即興演奏的能力,使音樂靈活多變。“韻”即韻律感及風格味道。
當地的民間樂隊一般有高音嗩呐2人及打擊樂器若幹人組成。嗩呐以七寸五(指嗩呐杆長)簡音為a’的高音嗩呐最常用。
東北秧歌音樂有以下一些特點:
(l)音階、調式
音樂以五聲為主,也有相當數量的六聲性樂曲。六聲性樂曲可分兩種類型:第一種是在五聲音階的基礎上加變宮音si,這類樂曲在六聲性樂曲中占多數;另一種是在五聲音階的基礎上加清角音fa,這類樂曲在六聲性樂曲中占少數。si和fa兩個偏音並不是經過性或輔助性的裝飾音,它們出現的次數較多,位置亦相當重要,對風格的形成影響很大,所以,把它們看成六聲性的樂曲是必要的。七聲性的樂曲僅占一小部分。
東北秧歌音樂的調式以宮調式、微調式較多,羽調式、商調式次之,角調式的樂曲較為少見。宮調式、微調式較為明亮,這兩種調式較多的原因與東北秧歌音樂中很多樂曲的情緒熱烈、歡快有關。此外,在同一首樂曲(曲牌)中還常出現調式交替現象,這種交替主要是在同宮係統內的交替。
(2)旋律
旋律是塑造音樂形象的主要手段之一,東北秧歌的傳統樂曲如此豐富,與這些樂曲的旋律十分動聽有著密切的關係。東北秧歌的音樂既有火爆、熱烈的特點,又有歡快、俏皮、風趣和優美抒情的特點。旋律跌宕起伏、迂回曲折。其音程關係主要有以下幾種:
a.級進與不超過五度的跳進相結合,如《逗蛐蛐》、《反磨房》等樂曲,旋律流暢、連貫、容易上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