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播愛情的詩篇(1 / 2)

傳播愛情的詩篇

少數民族的民歌中,反映愛情生活內容的,占相當的比重,這與漢族的民歌情況是相同的。各族青年男女通過民歌,表達了他們對愛情生活的追求和響往,也表達了他們對舊社會封建製度下包辦婚姻的不滿。因而這一類民歌,詞句質樸、感情真摯、音樂優美,其中優秀之作,今天聽起來仍然感到親切和真實,有深刻的藝術感染力。

我國有的少數民族,每年都有定期集會歌唱的活動,如西北地區回族的“花兒會”,西南地區壯族的“歌圩”等,他們所唱的歌曲,愛情的內容占多數。此外,還有許多民族在農閑之時,男女青年以唱歌來作為談愛,如苗族的“遊方”、布依族的“浪哨”、瑤族的“鬧門牆”等,歌曲的內容多為愛情的詩篇。

“花兒會”主要是唱“花兒”。“花兒”是流傳於甘肅、青海、寧夏的回、漢、藏、土、撒拉、保安、東鄉等族一種風格獨特的民歌。“花兒”又叫“少年”,原是對歌時男方親昵地稱女方為“花兒”,女方稱男方為“少年”,後來“花兒”就成為流行這些地區民歌的名稱。每年農曆六月初,在甘肅蓮花山舉行的“花兒會”規模最大,屆時附近各族的歌手和遊客紛紛前往,人數多達數萬之眾,活動連續五、六天。在通往蓮花山沿途熱情好客的群眾,用馬蓮草和柳條擰成繩索,攔截參加“花兒會”的歌手,舉行賽歌。然後沿著崎嶇的山路登蓮花山,邊走邊唱。到了蓮花山頂峰,他們露宿山上,徹夜歌聲不斷,至興盡而散。

“花兒”因流傳地區歌詞句式和演唱風格的不同,一般把它分為三種類型:

(1)河湟花兒。歌詞句式有四句為一段的,也有五、六句為一段的。曲調叫作“令”,不同的“令”有不同的曲調。用真聲唱叫“蒼音”,用假聲唱叫“尖聲”;女的用真聲唱,男的真假聲並用。這一類“花兒”又可分為“短調子”和“長調子”。前者結構規整,節奏緊湊,旋律平穩,多用真聲唱,如《白牡丹令》、《哈啷啷令》等;後者旋律起伏較大,常延長高音,速度緩慢,聲音高亢,如流傳較廣的青海花兒《三起三落令》(又名《上去高山望平川》。)

(2)洮岷花兒。歌詞句式有三句一段和四句或六句一段的;四句以內的叫“單套”,四句以上的稱“雙套”。語言質樸,刻劃細膩。演唱時一領眾和,如《蓮花山令》、《鍘刀令》等。

(3)隴中花兒。歌詞句式為四句一段,曲調分“慢調”,“快調”和“快慢調”三種。曲調優美,感情深沉。

“歌圩”是壯族地區規模較大的唱歌活動,多在農閑季節舉行,每次連續兩三天。“歌圩”之日,人們成群結隊從四麵八方彙集。青年男女一到圩場便物色唱歌對象,三、五人為一組對唱。所唱的歌內容廣泛,有盤問、猜謎、故事等,以對唱情歌為主,其內容有查問、讚美、初交、深交、前後對唱戀愛生活的整個曆程。如果雙方認為有必要,相約到村裏繼續對唱,地點一般在女方家,姑娘在屋內,小夥在屋外,隔著籬笆或門窗,唱到天亮。如果雙方同意,交換禮物,海誓山盟。如果一方中途離去,表示作罷。

壯族民歌按其歌詞形式來看,分為“歡”、“詩”、“加”等。在字數上有五言、七言、五七言嵌句和長短句等;在句數上有四句、八句、十二句等,講究韻律。在曲調上種類繁多,有的以流行地命名,如《靖西調》、《德保山歌》等;有的以歌詞的格式命名,如《四句歡》、《七字歡》等;有的以歌詞中的襯字命名,如《拉了拉》、《了羅》等;有的以歌詞的句式和襯字命名,如《五言羅嗨》、《七言羅嗨》等。

《林中來了白裙子》這首流行於德保的壯族民歌,屬於“詩”一類的兩聲部民歌。演唱時通常是由一人唱高聲部,其餘幾個人唱低聲部。音樂的結構是四句子,四聲羽調式音域不寬,但旋律甚為流暢,常常出現大小二度,完全四度和五度等和音,其中的大二度和音很有特點。這類歌曲不僅在“歌圩”中唱,平時也唱。

我國多聲部民歌十分豐富,壯、侗、瑤、苗、佘、毛難、仫佬、高山等民族都有,而且蘊藏較多。這些多聲部民族的形成,同這些民族集體的勞動生產、成群結隊的對歌,以及人們的審美習慣有密切關係。瑤族流傳一首歌謠:

“一人唱歌不好聽,

唱歌還要兩個人;

燈盞還要雙燈草,

一根燈草火不明。”

這首歌謠說明了他們對多聲民歌的審美觀點。

這些多聲部民歌,既有基本同一旋律而派生發展的支聲合唱,也有模仿複調與和聲的合唱。各民族的多聲部民歌,各有不同的規律和特點,它是民歌中一朵鮮豔奪目的花朵。

“遊方”是貴州苗族青年男女用唱歌來表現愛情的一種活動。每當農閑的夜晚,青年小夥結伴(一般是兩人)到鄰寨邀請姑娘出來對歌。他們先在寨子外頭高聲唱起《飛歌》。這一首曲調基本由1,3,5三音列組成,音程跳動較大,忽高忽低,最後一聲呼喊,好讓姑娘們聽到自己的歌聲,走出寨外對歌。這首簡潔而有特點的曲調,被人們改編成各種題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