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間傳說的敘事歌(1 / 1)

民間傳說的敘事歌

各個民族都流傳一些民間傳說故事,它有動人的故事情節,表達了勞動人民對封建勢力的反抗,對幸福生活的向往,刻劃善良、誠實、聰明、勤勞的我國各族勞動人民的形像,不僅內容深刻,而且有感人的藝術魅力。

許多民間傳說被編成故事講述的同時,還被編成歌曲,不但流傳於本民族,甚至流傳全國各地。

壯族民間傳說中的劉三姐,是一位著名的歌仙,她機智多才,用民歌與地主階級鬥爭,成為壯族以及聚居廣西境內的漢、瑤、苗、仫佬、毛難等民族人民心中的英雄人物。

故事傳說中的劉三姐,是一個聰明善歌,勤勞美麗的姑娘,具有倔強的性格。她是壯族人民塑造出來的光輝形像。壯族人民中流傳許多關於劉三姐的民歌,如《柳州有個魚峰山》就是其中一首。

流傳於雲南彝族撒尼人中的《阿詩瑪》,是一個著名的民間傳說故事。阿詩瑪是撒尼農家女兒。長大後,媒人來說媒,要她嫁給封建惡霸熱布巴拉家的阿支,她堅決反對。熱布巴拉派人來搶親,阿詩瑪的哥哥阿黑跨上駿馬追趕,勇敢機智地把妹妹救了出來,但不幸在半路被敵人放出的洪水衝走。阿詩瑪和阿黑的英勇表現,深深地印在撒尼人的心坎中,他們常對著山穀呼喚阿詩瑪的名字,山穀也傳來了回聲。阿黑和阿詩瑪成了撒尼青年的好榜樣,激勵他們向舊勢力鬥爭。。

《阿詩瑪》這首民歌特點鮮明,它的曲調是由1、3、5三音為骨幹,偶爾出現b7和2音,旋律的跳動較大,並運用

“塞洛塞”等,具有彝族民歌濃鬱的風格。

《珠郎娘美》是流傳貴州侗族的民間故事。據說清代古州(今貴州榕江一帶)三保(今車江鄉)侗族姑娘秦娘美與鄰寨青年珠郎相愛。但過去侗族有“姑表親”的舊習,娘美的舅父家定期前來迎娶。娘美反對這種不合理的婚事,她與珠郎於“行歌坐月”(侗族唱歌活動)之夜,逃往別的寨子,迫於生活,他們倆在貫洞寨財主吳銀宜家當幫工。財主垂涎娘美,打發珠郎出門,乘機調戲娘美,遭到娘美的反抗。財主懷恨在心,誣陷珠郎,並加以殺害。娘美知道此事,傷心之極,她千方百計找到了珠郎的屍骨,並設計誘財主深夜隨她上山,在村民的幫助下,把財主殺了,報了夫仇。

侗族歌手把這個故事編成歌曲,歌頌珠郎和娘美的英勇事跡。

《珠郎和娘美》這首民歌可分為四個部分:1.歌頭,唱襯詞,作為開唱之用;2.基本曲調,敘述故事的主要部分;3.采用基本曲調敘述珠郎被害之後的情節;4.尾腔。歌詞數十段,均采用基本曲調反複演唱,詞和曲結合時,變化其部分的旋律。歌手演唱時,一般都自彈侗族琵琶伴奏,唱完一段歌詞

旋律平穩流暢,屬於敘事性的民歌。

《艾裏甫與賽乃姆》是在維吾爾族人民中家喻戶曉的民間故事。據說維吾爾古代一個汗國國王阿巴斯之女賽乃姆,同宰相艾山之子艾裏甫,自小由宮廷教師加拉裏丁教導,兩人青梅竹馬,友好相處,結下了純真的愛情。國王和宰相曾經有約,待他們長大之後成親。但不幸宰相病故,艾裏甫一家淪為平民,國王企圖撕毀婚約。繼任宰相夏瓦孜與其子夏特爾合謀霸占賽乃姆,伺機奪取王位。國王阿巴斯輕聽讒言,把宮廷教師加拉裏丁治罪入獄,將艾裏甫流放他鄉。賽乃姆聞訊,悲痛欲絕,臥病不起。數年之後,艾裏甫曆盡艱險,返回家鄉,在宮內育花人的幫助下,終於和賽乃姆團聚。

這個故事,最初以長篇敘事詩歌在民間流傳,後來歌手用了《木卡姆》中“達斯坦”的曲調來演唱,優美的詩歌和抒情的曲調結合,從此流傳開來。

高潮,很好地表現了艾裏甫與賽乃姆兩人分別時的激動心情。

由民間傳說故事編成的歌曲,歌詞有長有短。數段歌詞的一般采用分節歌形式,即以一個基本曲調反複唱多段歌詞,曲調的歌唱性強。演唱時有的無伴奏,有的用簡單的樂器伴奏,如《劉三姐》、《阿詩瑪》等。數十段的長篇歌詞,采用若幹首歌曲聯結起來,曲調帶有朗誦性和敘事性,一般多由歌者自彈自唱,如《珠郎和娘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