勞動歌聲和英雄讚歌(1 / 2)

勞動歌聲和英雄讚歌

勞動歌曲是同人們的勞動生產緊密聯係的,不同的生產勞動,產生不同的勞動歌曲。有的直接伴隨勞動,起著協調勞動節奏,鼓舞勞動熱情的作用;有的是對人們所從事勞動的歌頌,抒發勞動後的歡快心情。

每一種勞動歌曲的產生,都是同特定的生產勞動密切聯係,因而有不同的音樂形像和曲式結構,居住在深山密林的少數民族,產生了伐木、抬木等勞動歌曲,如苗族的《抬木歌》,高山族的《砍樹歌》等。

演唱時由一個領唱,眾人和唱;集體勞動時,動作的一先一後,以及演唱的一領眾和,便產生兩個聲部的勞動歌曲。高山族多聲部民歌不少,並有自己的特點。

居住在西南地區,以農業為主的許多少數民族,每當舂米時,數名婦女在一起,手拿木杵圍著石臼,此起彼落地舂米時,同時唱著歌,既統一動作,又鼓舞情緒。景頗族、黎族、高山族等許多民族,都有不同的舂米歌,有的叫杵歌。如雲南景頗族的《舂米歌》。

舂米時唱的歌,一般都作多次的反複,直至舂好為止。歌聲和杵聲交織,表現了人們勞動時的有規律的節奏和愉快的情緒。

西北地區以牧業為主的少數民族,他們除了狩獵時唱獵歌和放牧時唱牧歌之外,在擀氈子時,為了計算打擀的次數,也邊擀邊唱,如裕固族的《擀氈歌》,邊唱邊擀,每小節擀一下,直至擀一千次為止。

朝鮮族的《鼓風謠》是一首頗有特點的勞動歌曲,它以兩小節的曲調為一短句,一起一落,描寫勞動緊張的氣氛。整首歌曲樸實而有力,情緒歡快。

少數民族的勞動歌曲的旋律,一般都具有歌唱性,而不是單純配合勞動的呼號;節奏鮮明,同勞動的動作緊密相連。因此,它具有歌唱性和動作性,以優美的旋律和鏗鏘的節奏,起到協調勞動鼓舞情緒的作用。有的勞動歌曲,把勞動的動作加以提煉加工,成為歌舞形式,如高山族的《杵樂》,是一種有歌、有舞和有樂器(杵聲)伴奏三者結合。

勞動歌曲的曲式方整,節奏緊湊,速度適中,根據勞動的內容,采取獨唱、齊唱或一領眾和的方式。

各個民族的人民,在漫長的封建社會裏,受到統治階級的壓迫,他們在鬥爭中出現許多可歌可泣的事跡,湧現無數英雄人物,並且被人民編成詩歌,編成歌曲,在人民口頭中傳唱。

蒙古族流傳的《嘎達梅林》,是一首對民族英雄的頌歌。嘎達梅林生活於清末民初,嘎達是人名,梅林是一個小官名。他為了反抗封建王公——達爾漢王爺和軍閥的壓迫,曾經聯合其他領袖起來反抗,但被革職監禁。嘎達梅林的妻子牡丹組織群眾把他營救出來,再次向統治階級進行鬥爭。後來在遼河畔戰鬥中為敵人所包圍,不幸壯烈犧牲,蒙古人民後來把他的事跡編成歌,表示對英雄的悼念。

這是一首由上下句構成的短調子,下句是上句的變化重複,五聲羽調式。歌曲以豪邁莊重的音調和從容有力的節奏,抒發了人民對英雄的歌頌和懷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