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牧和狩獵中產生的民歌(1 / 1)

放牧和狩獵中產生的民歌

少數民族多聚居在邊疆,有的生活在遼闊的草原,有的生活在崇山峻嶺。他們所從事的勞動,有的以牧業為主,有的以農業為主,有的農牧並重。

“敕勒川,陰山下;

天似穹廬,籠罩四野,

天蒼蒼,海茫茫,

風吹草低見牛羊。”

這是一千多年前鮮卑族的一首民歌,它反映了西北草原的風光,可以說是見諸於記載的最早的一首牧歌,可惜隻有歌詞而無曲譜。

聚居在祖國西北和西南地區的蒙古、哈薩克、柯爾克孜、藏等民族,他們主要從事牧業生產(也有兼營農業的),都有大量的牧歌,不僅有詞,而且有曲,至今流傳在牧民的口頭中,其中有些膾灸人口的牧歌,受到各族人民的喜愛和傳唱。例如蒙古族的《牧歌》,便是其中著名的一首。這首流行內蒙東部昭烏達盟的民歌,歌詞富有詩意,同《敕勒歌》十分相似。曲調由上下兩句構成,上句在高音區圍繞著5音上下回旋飄逸,結音落在屬音上,下句轉入以1音為中心的圍繞進行,低回婉轉,結音落在主音上。是六聲宮調式。旋律悠揚抒展。像一幅草原風光的音畫,展現在人們的眼前。

藏族分布在西藏、甘肅、青海、四川和雲南等地,從事農牧業的生產,在他們的民歌中也反映了牧放的生活。例如流傳30於西藏那曲的牧歌,它同蒙古族牧歌在音樂的結構和風格上都有共同之處,曲調也是由上下兩句構成,但藏族的牧歌多是五聲羽調式的,音調深沉而開闊。

有的民族的牧歌,從其內容來看,不都是直接反映放牧的生活,而是一方麵有放牧的內容,另一方麵又反映了青年牧民的愛情生活。例如哈薩克族的牧歌《巴彥阿吾勒》。

哈薩克民歌的歌詞句式,有它自己的特點,多數是十一個音節為一行,每行音節的組合是三、四、四或四、三、四式。歌詞中常常夾以特有的襯字襯句。音程跳越較大,曲調悠揚開闊,有濃厚的草原生活氣息。演唱時一般都自彈冬不拉伴奏。

《巴彥阿吾勒》的歌詞句式是最典型的一首,最後還加了一段完全是襯詞的“副歌”。旋律一開始從低音區發展到高音區,又從高音區突然降下來,形成起伏明顯的旋律線。

一般來說,牧歌的曲調高吭悠揚,音程跳動較大,節奏較為自由。演唱時歌聲嘹亮奔放,開闊而熱情。無論山區或草原的牧歌,都有這些共同的特點。

我國少數民族善於狩獵,尤其是生活在牧區和山區的民族。狩獵時跨上駿馬,背上獵槍或架上獵鷹,唱著獵歌,飛馳在草原或森林中追捕獵物,表現了獵手們英勇標悍的性格。

狩獵離不開馬,在獵歌中常常用最美的詞句來讚美它。黃羊、野兔是狩獵的對像,獵歌裏常常描寫獵人們追捕這些獵物的情景。如蒙古族的《打獵歌》是上下兩句的曲調,五聲羽調式,采用特有的1/4節拍,表現了駿馬奔馳的節奏以及獵人追趕黃羊的情景。

居住在新疆北部的錫伯族,從事農牧業為生,他們的《獵人之歌》表現了獵人們出發打獵、追捕野兔、勝利回村的過程。這首獵歌歌詞通俗,音樂活潑,上下兩句曲調之後加上一段“副歌”,既有新的音調,又變化重複原有的素材。“副歌”段表現了獵人們在獵場上的喜悅心情的歡呼,音樂形像十分生動。

西藏東南部林區流傳的獵歌,藏語叫“達魯”,直譯為“箭歌”,如在西藏林芝流傳的一首《箭歌》,內容描寫獵手用的弓箭采用什麼竹子做箭杆,什麼羽毛做箭尾,什麼絲線做弓弦,弓箭的飛聲如何好聽等,是間接表現狩獵生活。曲調由上下兩句組成,五聲羽調式,音樂剛健有力。這首《箭歌》曾被改編為歌頌人民領袖的內容,曲名為《北京的金山上》,並廣為流傳。

一般來說,狩獵在緊張的追捕時,很少唱獵歌的,多數在出發或在歸途中唱。有的獵歌是在平時唱的,其內容多是對狩獵生活的回憶和讚頌,以表達獵人們喜悅的心情。哈薩克族的《獵人的心願》等,就是屬於這一類的獵歌。歌唱描寫了駿馬、獵犬和獵鷹追捕狐狸的情景,到了傍晚獵人滿載而歸,來到姑娘的身邊。

狩獵歌雖然不像牧歌那樣抒情悠揚,但一般都是豪放粗獷。音樂的結構

等節奏表現駿馬的奔馳,速度較快,表現了緊張的狩獵生活。有時在歌曲中還夾以吆喝之聲,表現了獵人的呼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