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數民族民歌從何而來
中華民族在長期的曆史過程中創造的音樂和歌舞藝術,是各族人民共同創造的精神財富。我國各民族在曆史上對音樂和歌舞藝術的發展,做出了卓越的貢獻。
我國五十多個民族,創造了極其豐富多采的民歌和歌舞,常常被人們譽稱為“民歌的海洋”、“歌舞之鄉”。從帕米爾高原到南海之濱,從大興安嶺到西南邊陲,無論是在高原抑或平川,無論是在山區抑或牧場,都流傳著各民族絢麗多姿的民歌和歌舞,並且具有濃鬱的地方風格和民族特色。
各民族的民歌和歌舞同人民的生活密切聯係,他們的生活中充滿歌聲和舞影,正如藏族諺語中所說的:“沒有歌舞的生活,猶如沒有靈魂的生命”。因此,民歌和歌舞所反映的題材廣泛,既有敘述宇宙的形成,也有記述人類的起源;既有歌頌本民族的英雄,也有歌唱民間傳說故事;既有伴隨放牧和狩獵的歌唱,也有對家鄉山水的讚頌;既有表現青年男女的愛情詩篇,也有反映民族的風俗習慣……,像一幅漫長的畫卷,反映了人民生活的各個方麵。
各民族的民歌和歌舞的體裁形式,也是多種多樣,表現手法千姿百態。有短小精悍的形式,也有長篇龐大的結構;有低聲吟唱的歌曲和輕歌漫舞,也有激情的高歌和歡騰的歌舞,等等,它是各族人民長期藝術實踐和審美習慣所形成,是人民喜聞樂見的形式。
各族人民對宇宙形成和人類起源,常常用他們最熟悉的藝術形式——民歌反映出來。
在遠古的時候,人們認為宇宙是由人所創造出來的,於是在民歌裏唱出關於宇宙形成的神話。我國西南地區的少數民族,普遍都流傳《開天辟地》、《盤古歌》等,都是有關這方麵內容的。
苗族人民認為大地與萬物,最初起源於水和天地,天是由一名叫梁岱所生,像一個籮,地是由一名叫昂丹所養,像一個磨。
納西族的《創世紀》裏,也有敘述這方麵的內容:
“在那荒蕪的遠古,
天與地混沌不清,
白晝與黑夜不辨,
天和地界限不分。”
唐李冗的《獨異記》中記載:“昔宇宙初辟之時,隻有女媧兄妹二人,在昆侖山中。而天下未有人民,議以為夫妻。”這個兄妹二個成婚,繁衍人類的傳說,在許多民族的民歌中都得到反映,如瑤族的《盤古歌》,它敘述盤古開天辟地以及人類的起源就是這樣唱的:
“景定元年四月八,
天下換了個麵貌,
水源河口都改變,
洪水淹死天下人,
伏羲女媧兩兄妹,
結成夫妻育子女。”
布依族的《洪水朝天》歌中也唱道:
“天下普遍都淹沒,
隻剩伏羲和女媧,
他們兄妹成了婚,
生下一個小人人。”
彝族流傳的《梅葛》(又稱《阿細人的光基》),其內容也是敘述開天辟地、人類起源、萬物成長、構木為巢、狩獵放牧以及婚禮習俗等。
這一類歌曲,歌詞有五字句、七字句等,是多段體的,長達數十行以至一、二百行之多,歌詞占有重要的地位。演唱時隨興編唱,但是都圍繞著一個主題,並且有順序地安排。
一般都有一個基本的曲調,旋律也較平穩,音程的跳越較小,音域也在八度之內。演唱時,以基本曲調不斷地反複,旋律隨著唱詞的聲韻或句式的需要而有所變化,但是這種變化不太大,也不影響整個樂句的結構。如《開天辟地》上句旋律開始在高音區平穩地進行,第三小節之後旋律作音階式的下行,下句旋律是上句旋律後半部的重複和變化重複,音樂語言十分簡練。但老歌手們演唱多段歌詞,每次重複曲調時,都有或多或少的變化,而不是千篇一律地按曲填詞。可以說是千變萬化,但又不離開基本曲調的輪廓,這正是敘事性歌曲的魅力。
演唱這一類敘事性歌曲,一段是由老歌手自彈自唱,伴奏時隻用簡單的音,以弱奏隨腔伴奏,讓主調突出,歌詞清楚,隻是在過門之處用強奏,以烘托情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