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談漢族民歌

民歌是民間音樂的重要組成部分,如果說民間音樂是民族音樂的基礎,那末民歌,也可以說它是基礎的基礎了。從這個意義上來評價民歌,是一點也不過份的。

民族音樂之根

民族音樂的長河,源於豐富的民間音樂,這一點是無可置疑的。然而,民族音樂還應當包括現代創作音樂,以及中國古典音樂——古代流傳的創作及吸收的外來音樂部分。唐代是我國文化興盛的時期,《舊唐書·音樂誌》說:“自開元以來,歌者雜用胡夷裏巷之曲”。所謂裏巷之曲,是民間流傳的民歌,也許類似今天的“小調”;而胡夷之曲,便是吸收進來的外來音樂。以民間為基礎,又不斷吸收外來因素,溶合進創作中去,這種有機的結合、促進、衍生,對於永不停止、不斷發展的民族音樂,是很有生命力的。

民間音樂是民族音樂之根,民歌便是民間音樂之根。

多種形式並存

在漢族民間音樂中,一般大體上分為五種表現形式。多種形式並存的現實,反映了我國民間音樂的興盛,也反映了我國民間音樂的特點。它體現出以下兩方麵的問題:

首先,是我國文化藝術的高度發達,文化傳統的豐富多采。因為從世界範圍來觀察,並不是每個國家都有這樣品種齊全,形式多樣的民間音樂藝術的。例如有的國家雖有民歌,但是較為簡單,而且在若幹年前已經全部搜集完畢,成為曆史上的遺物,隻作為作曲家進行音樂創作的“素材”而出現在他們的作品中。有些國家,甚至沒有自己的民歌,有的隻是一些隨著商業的繁盛而從世界各地傳入的“舶來品”,因為他們自己的曆史很短,對於原來早已生活繁衍在那裏的當地土著民族文化中的民間音樂,他們又不大予以承認。有些國家民歌豐富,但沒有那樣多采的其他形式。

其次,由於長期封建社會的影響,專業音樂與民間音樂在我國幾乎一直是並行存在的。專業音樂總的來說是由一批有文化素養的音樂家掌握著,他們有優厚的條件和高度的成就,像“曾侯乙墓”中出土的保存二千四百多年的古代編鍾,普通老百姓是不可能隨意聆聽其美妙的音響的。而民間音樂,作為普遍存在的人民以之自娛的文藝形式,土生土長,在窮鄉僻壤也依然頑強地、茁壯地紮根、開花、結果。各種民間音樂形式,是人民大眾的創造,是與他們的生活內容密不可分的,實際上便是生活內容的重要一環。如果說人民自己教育自己,其中,不可能沒有音樂教育在內。這樣樸素的美學觀點,在民間,不是靠口頭說說,而是無數生動的事實,為我們提供了令人信服的例證。

民間音樂的五種形式,即民歌,歌舞,說唱,戲曲和器樂。如果講得簡單一些,民歌大多采用徒歌的方式,即不加伴奏的清唱,它是一種抒情小品;歌舞是民歌的載歌載舞的表演唱,這時常常陪伴有樂器進來;說唱一般屬於曲藝的領域了,它是用民歌來敘述故事,是一種敘事性的民歌,對於語言的運用,對於詞曲結合方麵,都有專門的訓練;戲曲是用民歌表演故事,有情節、有人物、有化裝,我國的戲曲,是一種民間歌舞劇;器樂中比較簡單的類型,是用民族樂器演奏民歌。

這五種形式的“家族”,都是很龐大,很興盛的。像民歌,按風格區分,可有若幹個“色彩區”,那真可稱得上是琳琅滿目、百花紛呈;說唱和戲曲,經過幾個世紀以來的演變與發展,在全國形成了很大的隊伍,有幾百個曲種,幾百個劇種,活躍在人民生活中間,在不少地方,它們比民歌的勢力要大得多,許多不識字的村婦老農,他們頭腦中的曆史人物,傳說故事,什麼趙雲、諸葛亮、梁山伯、祝英台、李逵、宋江等等,都由此得知。這兩種形式,在很少數的國家中也有,但從未有過這樣大的規模,這樣眾多的曲目、劇目和演員,這樣大的藝術成就和如此深遠的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