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種形式並存的繁榮景象,在人民掌握政權之後,才有可能永遠保存並繼續發展下去。專業人員加入民間音樂行列,為搶救可貴的民族音樂遺產,作了不少整理、加工的有益的工作。專業向民間學習,是一項基本的有意義的課題;民間向專業學習,也是十分必要的。專業音樂與民間音樂,在新的曆史時代,才有可能走在一起,真正成為一家人。

舊曲新聲

民歌是人民生活的鏡子與寒暑表,它明察秋毫、知冷知熱、親密無問,是人們最要好的夥伴。

但是,民歌並不隻是“消極地”反映一下生活,在更多的情況下,它還比較“積極”和“主動”地參與生活,並熱情地“發言”。

例如一首傳統河北民歌《十個字》,音樂熱烈活躍,歌詞羅列了不少古人的軼事,有聲有色地唱個不休,其實是在抒發一種愉快的歡樂之情,襯詞的使用,起到強烈的表現作用。這類民歌在不少地區都有。

這首民歌,使我們很容易記起一首叫做《解放區的天》的歌曲,它的奔放而激動的感情,表現了成千成萬人民的心聲,體現了曆史前進的腳步,很富有生活氣息。一首民歌,被選擇好恰當的新詞,改編為全新的歌曲,像是賦予了新的生命。填詞和編曲,不能理解為舊瓶裝新酒,這也是一種創造性的勞動。作者要摸透民歌的氣質,和它所蘊藏的潛在表現力,挖掘其內涵的豐富的情感,將激情注入新詞,並使詞曲融為一體,何嚐是什麼簡單的工作!許多新民歌脫胎於傳統民歌,由於歌詞的意境而使音樂的麵貌煥然一新,從而達到感情上的升華。

將兩首作品比較一下,可以發現,後者的音樂材料,是來源於前者,但是作了某些改變。這主要是根據情緒表達的需要,而加以剪裁的。作者將前半段的16小節整理為15小節,其中開始的第二小節和第四小節,由於情緒的要求而加以簡化,使之更為活躍、上口;以下的兩句詞,處理為一個並列短句,自然過渡到七小節歡快的襯句,一氣嗬成。值得注意的是,原來民歌的襯句為八小節,這裏在節奏上取消了句間一個二拍的長音之後,反而更為連貫、緊湊。總之,這首歌曲,是采取民歌中有表現力的因素,加以提煉,而編寫成功的。由於內容的不同和曆史條件等關係,《十個字》當然不如《解放區的天》更容易流傳,更能夠顯示民歌的強大的生命力。因為前者隻是單純地依靠民間自然流傳的普通民歌;而後者卻是代表了一定曆史時期的人民大眾的呼聲,與強大的群眾革命運動緊緊地扣在一起,寫成為一首群眾歌曲,因而取得了一般民歌所難以達到的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