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遊方”時所唱的歌曲,從內容上有一套較完整的程序,大致是初相會時互相以歌詢問、互相了解、單身的苦悶;然後再唱一些讚美對方,表示傾慕之情的內容。最後唱歌告別,相約下次對歌。經過若幹次的對歌建立感情,互送禮物,互許心願。對唱時所唱的曲調,比較抒情,輕聲低唱,感情細膩,不像《飛歌》那樣高亢。
“花兒會”、“歌圩”和“遊方”等,是一種集體對歌的活動,以表達青年男女的愛慕之情。但是在民間流傳大量的愛情歌曲,大多數是以自編自唱、自我抒情的方式出現的。即使用對唱的形式,也僅限於男女兩人。同樣是以愛情為內容的民歌,各個民族又有其不同的表現手法和不同的風格特點。例如蒙古族的愛情民歌,即用短調來唱,也有用長調來唱的。
蒙古族的所謂短調,是指流行於半農半牧區,曲式嚴緊方整,節奏鮮明,旋律流暢的民歌,如《嘎達梅林》。所謂長調,是指流行於牧區,曲式長短不一,節奏自由,旋律悠長,音程跳動幅度較大的民歌,《遼闊的草原》就是屬於這一類。
這首民歌,歌詞運用比興,先是描寫草原雖然遼闊平坦,但也可能有泥灘沼澤;然後訴說內心的衷情,不知姑娘的心願。曲調上下兩句,是五聲羽調式,每個樂句的開始旋律都從逐漸向上發展,然後又逐漸下行,起伏跌宕和悠揚婉轉的旋律,自由抒展的節奏,表達了青年對姑娘的深情。
維吾爾族反映愛情的歌曲是大量的,由於地理環境和語言等因素,形成不同的風格。大體上可分為:
(1)南疆以喀什為中心的民歌,曲調委婉,更多的保留傳統古樸的風格。如《茉莉古勒》等。
(2)東疆以哈密、吐魯番一帶為中心,由於與毗鄰的漢族來往密切,民歌的結構較完整,較多的五聲音階,因而具有維、漢兩族的風格。如《阿拉木汗》等。
(3)北疆以伊犁為中心。民歌的結構多長短句,旋律清新,節奏鮮明。如《加乃》、《情人,你的痛苦》等。
哈薩克族的《瑪依拉》是最為人們所熟識的一首歌曲。據說瑪依拉是一位姑娘名,她長得美麗活潑,又善於歌唱,年青的牧民對她非常羨慕,常來到她的氈房外,傾聽她美妙的歌喉。這首歌的結構是四句頭,第一、二、三句的旋律基本相同(隻第三句末有小小的變化),第四句是新的素材,加上襯字、襯句,發展成為一個長句子。曲調輕盈明快,表現了瑪依拉天真活潑的性格。
《道拉基》是一首反映不幸的愛情生活的民歌。它的內容是表現了一位朝鮮姑娘因情人不幸死去,她借口上山挖桔梗(一種野菜,朝鮮語叫“道拉基”),去情人的墳上獻花。
這首民歌的結構是較為特殊的,它的歌詞六句為一段,在前四句和後兩句之間挾以襯詞。曲調的前四句其實是由上下兩句組成,第五句是唱襯詞,第六第七句的曲調又是上下句的變化重複。它的句式是:ABABCA1B,這樣便由簡單的上下句發展為較長的曲調,手法既高明又簡煉。
雲南白族青年男女用以表達愛情時所唱的山歌,白族人民叫“白幾庫”,意為“自由”,但人們都稱它為《白族調》,主要流行在大理、洱海、劍川一帶,各有不同的曲調,其中以大理的《白族調》較有代表性。
《白族調》(大理)分男腔和女腔,用於男女對唱。如獨唱則各唱各的曲調。歌詞句式獨特,名為“山花體”,即一段完整的歌詞共有七句,分為上下兩闋,上闋三句,句式“七七五”(即前兩句為七字句,後一句為五字句),下闋為“七七七五”(即前三句為七字句,後一句為五字句)。女腔的曲調是五聲宮調式,男腔的曲調是五聲徵調式。對唱時形成轉調的關係。
襯句是“嗨喲。”
少數民族民歌中的愛情詩篇最為豐富,也最為動人。它的歌詞的格式多種多樣,有五字句、七字句、十一字句,也有長短句(如白族的“山花體”)等。廣泛運用比興和誇張的手法,語言樸素洗練,表達感情真摯,形象鮮明。它的音樂結構形式琳琅滿目,有結構短小的上下句,也有結構較長的四句、六句以及長短不一的樂句;有單聲部的,也有多聲部的(如壯、侗、高山族等的民歌);有山歌風格的(如“花兒”等),也有小調風格的(如新疆伊犁的維吾爾民歌等);有的對唱的愛情歌曲,由於男女聲的差異,運用同主音轉調,各唱不同的調式(如“白族調”)。音樂的旋律優美抒情和歌唱性是這一類民歌的共同特點。
許多優秀的愛情民歌,都是由於它歌詞有一定的思想性和藝術性,它的音樂優美動聽,因而至今仍有它的生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