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自天山的問候——維吾爾族舞蹈音樂(2 / 2)

喀什賽乃姆的音樂歡快、活潑。

伊犁賽乃姆風格豪放、熱情。

哈密賽乃姆平穩、安詳,與漢族民間音樂的音調較接近。

賽乃姆音樂旋律流暢、優美、活潑,歌唱性的旋律與舞蹈性節奏相結合,能很好地表現樂觀向上的、熱烈歡快的情緒。

旋律型可分兩種類型:一種以級進為主,常有音階式的上下行;一種有較大幅度的跳進(六度、七度或八度),造成一種熱烈的氣氛。

賽乃姆音樂的調式極其豐富,調式、調性的多變使音樂富於變化,一種是在段落內部變化;一種是在段落與段落之間變化。以七聲性樂曲為主。

在維吾爾族民間音樂中存在著一種雙四音音列。

這首樂曲由這種特殊風味的雙四音音列所構成,旋律較平穩,但顯出其不穩定性,具有發展的動力。

賽乃姆音樂為2/4或4/4節拍。

賽乃姆音樂的節奏非常豐富,附點和切分節奏的運用十分普遍。

賽乃姆舞蹈轉快部分的點為“賽乃凱斯”。

固定的手鼓的節奏指導著音樂的發展,其旋法必須與這種舞蹈的的節奏相結合,但速度不是固定不變的。

節奏的另一特點是許多歌曲都從後半拍或後小半拍起句,這與維吾爾族的語言有關,維吾爾語許多單音節詞中的重音在最後一個音節上。

賽乃姆音樂多為若幹首歌曲相聯綴的組曲形式,曲與曲之間很少有間奏,一般都是直接相連。音樂方整、對稱、平衡。

伴奏樂器有手鼓(達卜),鐵鼓(納格勒)、沙巴耶、它石(四片石)、熱瓦甫、彈布爾、都它爾、揚琴、卡龍、艾捷克、薩它爾、嗩呐、笛子等,手鼓是不可缺少的。樂器伴奏與歌曲的旋律基本一致,稍加變化即可起到托腔的作用。

多朗舞

多朗(又稱刀朗,多蘭或吐蘭)是古代維吾爾族居住在塔裏木盆地邊沿地帶某些地區人們的自稱,有人認為是‘戈壁”的意思。

“多朗舞”是維吾爾族的一種民間歌舞,流傳於塔裏木盆地西沿、葉爾羌河畔的麥蓋提,巴楚、莎車、阿瓦提等地區,深為全疆人民所喜愛。多朗舞音樂和舞蹈的特點是粗獷、剛勁、豪邁、開朗,有濃厚的草原風格和勞動氣息。

跳多朗舞時,總是從散板開始,按照“多朗木卡姆”的順序跳下來。伴奏多朗舞的音樂叫“多朗木卡姆”或“多朗賽乃姆”,它和“十二木卡姆”不同,是另一種類型的歌舞組曲。多朗音樂的標題往往與居住的地名有聯係,多用“比亞萬”(意為戈壁草灘)命名。它是一種很有特點的舞蹈音樂組曲,每一段可以多次反複,按分節歌的形式來處理,然後再唱下麵一段。歌詞的內容很不固定,最早表現狩獵生活,後來又有表現戰爭或生產勞動的,也有反映勞動人民的愛情生活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