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自天山的問候——維吾爾族舞蹈音樂
新疆在祖國的西北邊睡,約占全國麵積的1/6,是全國最大的省級行政單位。天山山脈橫貫其中,將新疆分為自然風貌迥然不同的南疆和北疆兩部分。
新疆是西北少數民族最集中的地區,有十幾個民族的人民在這裏共同生活,他們是維吾爾、漢、哈薩克、回、柯爾克孜、蒙古、塔吉克、錫伯、塔塔爾、烏孜別克、俄羅斯、滿、達斡爾等民族。
維吾爾族主要聚居在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其中大部分在天山以南,其餘散居全疆各地。“維吾爾”是本民族的自稱,意為“團結”、“聯合”。維吾爾語屬阿爾泰語係突厥語族。信仰伊斯蘭教。
在漢代,稱甘肅玉門關以西、蔥嶺以東,包括中亞的一些地區為西域,公元前138年,張騫出使西域後,開通了中原通往西方的商路,即“絲綢之路”,“絲路”促進了中原與這些地區之間的經濟文化交流。
維吾爾族人民繼承了“疏勒樂”、“龜茲樂”、“高昌樂”、“於田樂”、“伊州樂”等古代西域音樂以及古代回紇音樂的傳統,同時又廣泛地吸收新疆地區、中原地區和東西方許多國家和民族樂舞的精華,逐漸形成了本民族獨具特色的、風格各異的民間音樂和民間舞蹈。
維吾爾族人民能歌善舞,特別是在那些盛大的節日或喜慶的日子裏,人們總要載歌載舞,盡情地歡樂。
維吾爾族歌舞音樂的特點:
(l)音樂與維吾爾族舞蹈中的各種動作相結合,有很多帶舞蹈性的,有特色、有個性的節奏。節拍的類型繁多,除常見的散板、2/4、4/4、3/4、3/8、6/8外,還有5/8、7/8等節拍形式。
(2)旋律富有歌唱性,又有活潑、愉快、開朗、幽默的特點。
(3)音階、調式多樣化,有歐洲音樂體係的大小調音階;亦有中國音樂體係的五聲、六聲、七聲的民族調式;還有波斯一阿拉伯音樂體係的多種調式。
維吾爾族民間舞蹈的表演形式有:“賽乃姆”、“多朗舞”、“夏地亞納”、“薩瑪”、“那孜爾庫姆”以及“盤子舞”等使用道具的舞蹈。
賽乃姆
“賽乃姆”是維吾爾族人民喜聞樂見的一種民間歌舞形式,廣泛流傳在新疆各地。
“賽乃姆”一詞的由來有多種解釋,有人解釋為“美麗的姑娘”;阿拉伯語為“女神”的意思;也有人認為賽乃姆源於音樂節奏的名稱。
賽乃姆舞蹈的音樂一般都從慢板或中板開始到歡快熱烈的快板結束。表演賽乃姆時,歌唱與舞蹈分工明確,舞蹈者不歌唱,歌唱者不舞蹈。
由於賽乃姆流傳在天山南北的廣大地區,賽乃姆舞蹈的地區風格與各地賽乃姆的音樂的差異密切相關,人們往往在賽乃姆的前麵標上地方名稱以示區別,如“喀什賽乃姆”、“和田賽乃姆”等。各地的賽乃姆曲調不同,鼓點的節奏一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