粗獷豪邁的蒙古族舞蹈音樂
蒙古族人民世代生息在我國北方草原,是一個具有悠久曆史,勤勞勇敢的民族,主要聚居在內蒙古自治區,其餘的散居在新疆、青海、甘肅、遼寧、吉林和黑龍江等省、區。蒙古語屬阿爾泰語係蒙古語族。
蒙古族人民生活的地理環境是遼闊的草原,在漫長的歲月裏,蒙古族人民在創造自己的光輝曆史的同時,也創造了絢麗的草原文化,音樂、舞蹈是草原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
古代的遊牧生活是一種集體活動,到了封建社會後,變為以家庭為生存的單位,逐水草而居,在蒙古族的民間歌舞中,常反映出這種遊牧生活。蒙古族舞蹈具有渾厚、舒展、豪邁、粗獷的特點。
蒙古族民間音樂的一些特點
蒙古族的民間音樂,無論是民歌、說唱音樂、歌舞音樂和民族器樂都具有鮮明的民族風格:旋律優美、氣息寬闊、感情深沉、草原氣息濃厚。
公元7世紀以前,蒙古人生活在呼倫貝爾盟北部的額爾古納河一帶過著狩獵生活,當時的音樂主要是狩獵歌曲、薩滿教歌舞和英雄史詩。狩獵歌曲往往與舞蹈相結合,故稱狩獵歌舞。歌曲的曲調簡短,節奏鮮明。
公元7世紀以後,蒙古人的先民走出額爾古納河,向蒙古高原遷移後,由主要從事狩獵業改為主要從事畜牧業,草原牧歌這種新的民歌形式便發展起來。草原牧歌的特點是音調高亢遼闊,節奏自由。
近百年來,在內蒙占東部和南部地區的農業區和半農半牧區,又出現了短歌和敘事歌的形式,這類歌曲節奏鮮明,旋律流暢。短歌中愛情歌曲所占的比重較大,如《森占德瑪》、《小情人》等。長篇敘事歌《嘎達梅林》歌頌了民族英雄領導人民起義,向封建王爺和反動軍閥鬥爭的事跡。
在各類民歌中,長調牧歌由於結構不大規整,比較缺乏舞蹈性,短歌和敘事歌中的某此歌曲以及具有草原風格的創作歌曲常與舞蹈相結合。
蒙古族民間音樂的調式:
古代蒙古族的民歌古樸、粗獷,以徵調式最為多見,宮調式、商調式次之,羽調式較為少見。 9世紀中葉,進入了草原文化時期,草原牧歌及其風格範疇的各種民歌體裁形成,特別是15世紀以後,進入了它的黃金時代,音樂風格發生了變化,由粗獷而變為含蓄內在,優美抒情,羽調式逐漸成為最主要的調式、宮調式、徵調式退居為次要地位。各種調式以五聲音階為基礎。
蒙古族民問音樂的旋律:
蒙古族民歌的旋律,不同的色彩區有不同的特點,但就總的來說,其特點為音域廣闊,常用同一方向的連續大跳,與其他民族和地區的民間音樂大跳之後一般都作反向解決形成鮮明的對比,成為一種特殊的風格,與草原遼闊的環境相一致。在各種跳進的音程中,上行純四度的跳進最為常見,超過八度的跳進也很普遍。
蒙古族民歌旋律常出現反向轉位,開始可能是因為音域不夠而把某些音翻高或翻低八度形成的,久而久之,成為一種特有的風格。此外,還存有著把前樂句移低五度的民歌,使上下句既有變化,又有統一。
在蒙古族民歌的歌腔之中,常用一種向上方的甩音來加以裝飾,使旋律富有活力。民歌中還經常出現由弱到強的同音進行,兩個同音連接,類似切分節奏,音樂輕盈活潑。在伊克昭盟及其周圍地區的民歌中,還常用倚音的方式來裝飾旋律。
蒙古族民間音樂的節奏:
草原牧歌的節奏較為鬆散自由;而古代的英雄史詩以及短歌等歌曲節奏明快,句尾常帶三音節,安代舞曲的快板部分也是這種節奏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