粗獷豪邁的蒙古族舞蹈音樂(2 / 2)

蒙古族民間歌舞的表演形式

安代舞

蒙古族是一個能歌善舞的民族,流傳於哲裏木盟(以庫倫地區最為盛行)的安代舞,原為治病消災的帶有宗教色彩的舞蹈,現已成為群眾喜愛的自娛性集體歌舞。“安代”這種歌舞形式,過去以唱為主,故稱“唱安代”,後演變為歌舞並舉。

跳安代舞時,無樂器伴奏,但有固定的曲調和唱詞,也可即興編唱。舞蹈熱烈奔放、剛勁樸實。音樂淳樸、粗獷、豪放,多為2/4節拍。

安代舞繼承與發展了古代蒙古集體歌舞踏地、頓足的特點,古代蒙古人在一些重大的活動中都要盡情地跳集體舞蹈。《蒙古秘史》對此作過極生動的描述:“蒙古之慶典,則舞蹈筵宴以慶也。既舉忽圖刺為可汗,於豁兒豁納黑川,繞蓬鬆樹而舞蹈,直踏出沒脅之溪,沒膝之塵矣。”場麵十分壯觀。

筷子舞

筷子舞流傳於內蒙西部的伊克昭盟地區,是由男性藝人在喜慶時或節日裏單人表演的一種民間歌舞形式,舞者右手握一把筷子,邊唱邊歌,邊用筷子敲擊手掌、肩部、腰部、腿部等處,有時旋轉敲擊地麵,舞蹈情緒熱烈歡快,節奏鮮明。伴唱的歌曲多為伊克昭盟地區流傳的民歌,以2/4節拍居多,亦有4/4節拍,速度往往由慢轉快,在高潮中結束。表演時有樂隊伴奏及人聲伴唱。

臉炙人口的《筷子舞曲》在本世紀50年代已風行全國。

盅碗舞

盅碗舞又稱打盅子,流傳於伊克昭盟地區,由男性藝人在喜慶時或節日裏獨舞。開始時藝人席地而坐,左右手各執兩個盅子,隨著音樂的節奏,每一拍碰擊一下盅子,發出清脆悅耳的音響,然後舞者慢慢起立,前後退進或繞圈行走。曲調多采用伊克昭盟地區的民歌,如《金盅》、《熬門代來》等。解放後,盅碗舞多由女子表演。音樂多為2/4或4/4節拍,表演時有樂隊伴奏。

蒙古族民間歌舞的伴奏樂器有四胡、笛於、三弦、揚琴等,以齊奏為主,各種樂器常在演奏中自由裝飾、即興變奏。馬頭琴是蒙古族最具特色的民間樂器,因為它的琴杆頂端用一顆精雕細刻、形象逼真的馬頭來裝飾而得其名,草原牧民對馬頭琴幾乎有一種崇拜的感情。

蒙古族民間舞蹈的新發展

新中國建立後,內蒙古人民安居樂業,工業、牧業、農業生產迅速發展,生活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人民對文化生活的要求也愈來愈高,先後在內蒙古建立了藝術院校、歌舞團以及各地的文化輕騎兵——烏蘭牧騎。創作和表演藝術都獲得了空前的發展。文藝工作者創作出許多優秀的音樂、舞蹈作品,這些作品反映了內蒙古人民新的生活,表現了人民群眾新的思想感情,其中有的作品在國際國內重大的比賽中獲獎,達到了相當高的水平,《鄂爾多斯舞》(賈作光編舞,明太作曲)便是典型的一例。舞蹈描述了解放以後鄂爾多斯高原人民愉快、幸福的生活,表現了他們健壯慓悍的形象和堅強勇敢的性格。

蒙古族舞蹈的表現內容總是同生活密切結合的,題材多表現草原、駿馬、鷹、雁、擠奶、摔跤等。隨著舞蹈事業的發展,表現的手段在不斷擴大,優秀作品陸續問世,自50年代以來,除《鄂爾多斯舞》外,還有《馬刀舞》、《牧人舞》、《雁舞》、《盅碗舞》、《筷子舞》、《擠奶員》、《摔跤舞》、《喜悅》、《海浪》等,這些作品從不同的角度反映了蒙古族人民新的生活風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