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族民間舞蹈紅海洋
藏族人民居住在西藏自治區以及青海、四川、甘肅和雲南等省的部分地區,具有悠久的曆史和燦爛的民族文化。信奉喇嘛教。藏語屬漢藏語係藏緬語族藏語支。
藏族地區是歌舞的海洋,藏族民間舞蹈多為載歌載舞的形式,音樂一般都具有活躍、熱烈、樸實的特點,有的樂曲相當優美。衛藏、康、安多3大方言區的民間音樂在風格上有明顯的區別。
藏族與漢族自古以來交往頻繁、關係密切,在文化上互相影響、互相吸收,藏族與漢族的音樂語彙有許多共同之處:都以五聲音階為基礎,五聲性的歌曲隨處可見。如《愛木錯》、《孔雀吃水》、《古來亞木》、《尤子巴母》、《卻非突西》、《阿節總巴》等,也有一些六聲或七聲性的歌曲。
藏族歌舞音樂中,“堆諧”的調式多為宮調式,也有羽調式或商調式的樂曲,有的樂曲出現宮、羽交替調式;“弦子”的調式多為羽調式,也有徵調式、商調式;“果諧”的音樂常用宮、羽、徵調式。藏族歌舞音樂多為同一首歌曲用分節歌的形式反複演唱,很少變換調性。器樂往往是隨腔伴奏,即興發揮。樂曲結構多為慢一中一快或慢一快,慢速時音符密集,快速時音符簡化。
藏族民族樂器有劄木聶、揚琴、牛角胡、根卡、二胡、豎笛、大號、大鼓、熱巴鼓、鑔、串鈴等。
藏族民間舞蹈的表演形式有:“堆諧”、“果諧”、“弦子”、“鍋莊”、“囊瑪”、“噶爾”、“熱巴”等。
堆諧
“堆諧’堤西藏西部地區的一種民間歌舞。“堆”是地名,藏族人把雅魯藏布江上遊的昂任、定日、拉孜、薩加及阿裏一帶叫做“堆”,“諧”是歌曲的意思,而舞蹈往往與歌曲結合在一起,因此,上述地區的農村歌舞就叫做堆諧。這種舞蹈後來在整個西藏流傳,舞蹈逐漸演變為腳下打點的踢踏舞的形式,以拉薩地區最為盛行,人們稱它為“踢踏舞”或“拉薩踢踏舞”。現在的堆諧實際上是指流傳在西藏各地的踢踏舞。
傳統的堆諧音樂中,大部分都帶有宗教色彩。歌詞還有歌頌愛情的,反映了藏族人民的愛情生活。
堆諧的表演具有固定的程式,包括引子、歌曲、尾聲。
舞蹈氣氛熱烈、動作靈活。
音樂節奏鮮明、開朗、活潑。
舞蹈者必須踏點準確,既不拖,又不往前趕,以保持集體舞蹈的整齊、統一。
堆諧的音樂可分降諧和覺諧,“降”是慢的意思,“覺”是快的意思。
降諧以歌唱為主,舞蹈動作較簡單;覺諧為快板歌舞,現在作為舞蹈形式在舞台上表演的都是覺諧。
降諧的音樂悠揚抒情,有一個固定的引子。
覺諧的音樂常用緊拉慢唱的方法,音樂歡快、活潑。也有一個固定的引子。
根據演唱者句末拖的長音,器樂配以固定的音符密集的問奏。
歌曲可與引子同一調性,如《卻非突西》,亦可轉入近關係調,如《鬆則亞拉》、《庫馬拉》等。
有少數黨諧的引子與一般的引子不同,《嗩呀拉》、《歐西穀巴》等歌曲即用這一引子。
覺諧的歌曲後麵一般都有一段固定的尾聲配合舞蹈的大結束步。
隻有個別歌曲不用這種尾聲,如《卻非突西》。
一些獨立完整的堆諧由降諧和覺諧兩個部分組成,結構如下:
降諧(引子→歌曲),覺諧(引子→歌曲→尾聲)
覺諧的音樂往往是降諧音樂的簡化、壓縮,加快速度,使情緒高漲,氣氛熱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