堆諧的伴奏樂器有劄木聶(又名六弦琴,藏族撥弦樂器,兩弦定一音)、豎笛、胡琴等,有條件的地方可適當增加樂器,如揚琴、根卡、橫笛、串鈴等。
果諧
果諧,藏文原為圓圈歌舞的意思,是流傳在前後藏地區廣大農村的一種自娛性集體歌舞,以山南地區的果諧最有代表性。以2/4節拍為主,步法劄實穩健,節奏鮮明,富有勞動氣息,情緒歡快熱烈。
果諧屬於農區古老的歌舞形式,不用樂器伴奏(有的地區用串鈴伴奏),邊唱邊跳。表演開始時,領舞者先唱一句,使大家知道是哪首歌曲,然後大家一起從左向右沿圓圈跳舞,領舞者常以“去去去”、“休休休”的呼喊聲統一節奏。
果諧的音樂淳樸、剛健、豪邁、有力。結構簡練,一般由慢歌段和快歌段兩部分組成,後者是前者旋律的簡化和緊縮,以腳頓地為節,作為樂曲的前奏、間奏及結尾。如《恰地功保由》等。
還有一些果諧用藏語來代替前奏、間奏和尾聲。如《阿節總巴》、《秋惹木亞拉》慢板轉快板之間的間奏用藏語“吉0|尼0||:吉尼鬆鬆:||鬆鬆鬆鬆|鬆鬆||。”《愛戈穹木這木》的結尾為藏語“吉尼|鬆鬆|希額|古久|這O|這O|||。”
弦子(諧)
“弦子”,藏語稱其為‘頁”、“依”或“康諧”,流行於康、衛藏地區。表演時由一名操牛角胡或二胡的領頭人邊拉邊舞,所以俗稱“弦子舞”,它是典型的農業區的歌舞,以巴塘的弦子最為出名,故又叫“巴塘弦子”。在牧區,有一些熱巴藝人表演的弦子,稱“熱巴弦子”。
弦子的舞姿婀娜,動作舒展、柔美。音樂速度較慢,旋律優美抒情、延綿連貫、婉轉而深情,極富歌唱性。
演奏弦子音樂,凡遇長音時,弦樂器牛角胡(與二胡形製相似,琴筒用牛角製成,蒙以蛇皮)由於弓子較短,都演奏成每拍兩個帶連線的八分音符同音反複,這兩個八分音符之間加上一個低大二度或小三度的裝飾音,使曲調顯得有起伏並取得連綿不斷的效果,成為弦子音樂的基本特色。用二胡、大提琴等拉弦樂器演奏弦子音樂都應保持這種特色。
弦子所唱的歌詞內容廣泛,多數曲調可以自由地填入新詞。
鍋莊(卓)
“卓”是藏語對舞蹈的泛稱,現在一般指鍋莊。藏語卓的繁稱為果卓,鍋莊是它的變音。也有人解釋為從前人們因在簧火旁圍著鍋起舞,跳舞之處叫鍋莊;因舞蹈時不用樂器伴奏而必須唱歌,所以又叫歌莊,是一種圓圈歌舞。
鍋莊是一種古代傳下來的舞蹈,人們白天外出狩獵,晚上聚集在一起分享獵物,圍鍋取食並跳起舞蹈以示慶賀。
鍋莊流傳於牧區、半農半牧區,如西藏昌都、工布、甘孜、藏北草原,四川阿壩,雲南中甸及青海、甘肅藏族居住區。
鍋莊的舞蹈動作粗獷有力,矯健奔放,勞動氣息強,有模擬禽獸的各種動作。
鍋莊的音樂曲式短小,是2—4樂句組成的分節歌,先清唱然後歌舞,歌舞時先慢而後快,最後以快速結束。音樂節奏頓挫有力,比果諧更為粗獷、高亢、豪放。
反映藏族軍民血肉相連,魚水深情的歌舞曲《洗衣歌》,是漢族作曲家羅念一同誌的代表作之一,具有濃鬱的“酥油糌粑”味,在全國廣為流傳。
此外,藏族民間歌舞還從藏戲中汲取營養,專業文藝工作者創作了《卓瓦桑姆》、《智美更登》等民族舞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