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舞蹈音樂的奇葩——雲南花燈
花燈流傳於我國西南、中南的雲南、貴州、四川、湖南等省,是一種具有江南特色的民間舞蹈,它是在民歌小調的基礎上經民間藝人和勞動人民長期加工發展而成的。
流行於雲南的花燈稱為雲南花燈,在發展演變的過程中,各地的花燈都與當地的民間音樂相結合,有的還吸收了少數民族(如彝族、白族)的音樂,根據不同地區音樂的差別,形成了不同的花燈藝術派別。如昆明花燈、玉溪花燈、嵩明花燈、彌渡花燈、楚雄花燈、姚安花燈、建水花燈、羅平花燈等。為豐富和發展花燈音樂,各地的花燈逐步打破了地區的界限互相吸收,但從總體說,它們仍有自己的特點。
雲南花燈的藝術形式包括花燈歌舞和花燈劇,這兩類形式的花燈曲調可以通用。雲南的花燈歌舞具有優美、輕盈、瀟灑、活潑的特點,其動律的特點是“崴”。舞蹈時,表演者的身體作S形的左右擺動。其中“小崴、“正崴”、“反崴”最有特色。
雲南花燈音樂的來源
雲南花燈的音樂十分豐富,現有的花燈曲調中有一部分是明、清以來的小曲,如《掛枝兒》、《打棗竿》、《疊斷橋》、《虞美人》、《銀紐絲》等。
以本省本地為主,適當吸收外省的一些民歌小調是雲南花燈音樂的主要來源。
花燈調《送相公》與雲南民歌《雨不灑花花不紅》同屬一曲,這兩首歌曲的旋律十分近似,調式均為商調式,經過無數不知名的民間藝人的加工潤飾,把一首抒情的雲南民歌衍變為舞蹈化的雲南花燈調。
花燈歌舞《遊春》選曲:老爹與孫女對唱的《采花調》的旋律與上述兩首歌曲相似,但更為舞蹈化了。《采花調》的節奏富有彈性,樂曲結構方整,與舞蹈“崴”的動律結合得很緊密,是一首用作“小崴”訓練很好的樂曲。
一些外省的民歌小調也被吸收、融合為花燈調,隻是花燈調與當地的語言、民間音樂相結合,把外省民歌雲南化了。
建國以來,音樂工作者編創了一些雲南花燈的歌舞音樂,如《萬盞紅燈》、《遊春》、《十大姐》、《大茶山》、《讚花扇》等。
雲南花燈音樂的一般特點
雲南花燈音樂的結構短小,多為上下句或4個樂句組成的單樂段。音樂的節奏鮮明,流動性較強,樂句之間很少有較大的停頓,多從“板”上起句,在“眼”上落句。節拍多為2/4或4/4,3/4的節拍較為少見。速度一般為中速或小快板,情緒明快、活潑、瀟灑,旋律優美。雲南花燈音樂的調式多為徵調式和羽調式,其次是宮調式和商調式。以五聲性的樂曲為主。
雲南花燈的伴奏樂器有胡琴、月琴、三弦、笛子等,後來又增加了琵琶、揚琴等民族樂器,有的地方還使用了某些少數民族樂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