源遠流長的安徽花鼓燈音樂
花鼓燈流傳於淮河兩岸的懷遠、鳳台、穎上、鳳陽、蚌埠、淮南等地。以懷遠、鳳台為代表,形成不同風格的兩大派。
關於花鼓燈的起源說法不一,一般都認為出現在明代。每逢春節到元宵節,當地民間都要大鬧花燈會,跳花鼓燈。
花鼓燈的男角統稱“鼓架子”;女角統稱“蘭花”,俗稱“包頭”。
花鼓燈的音樂伴奏主要是打擊樂,有“半台鑼鼓半台戲”的說法。常用樂器有背鼓(胯鼓)、大鑼、大鈸、小鑼(又稱脆鑼或小狗鑼)、小鈸、小鏜鑼。傳統的鑼鼓隊由7—9人組成,其中背鼓、大鑼、大鈸、小鑼為四大件。此外,還有嗩呐、笙等吹奏樂器。
花鼓燈的伴奏是在背鼓的指揮下(鳳台一帶大鑼為領奏樂器),根據舞蹈動作的節奏和性質,配以各種合適的鑼鼓點,在各種動作不斷連續組合的同時,形成了相應的各種節奏的鑼鼓點的連續組合。音樂鏗鏘有力,熱烈歡騰,啟發和感染著舞者的情緒。
花鼓燈的表演由歌、舞、戲三部分組成。載歌載舞是花鼓燈的特色之一,歌和舞之間既互相獨立,又有一定的聯係,常常是歌與舞交替進行,其中唱的部分叫花鼓歌(燈歌),其曲調多為山歌小調。60年代初以來,一些用花鼓歌及安徽民歌改編的樂曲逐漸出現,豐富了花鼓燈音樂。近年來,一些用黃梅戲唱腔音樂改編的樂曲用於“蘭花”的伴奏亦有一定的效果。
鼓點及其用法
花鼓燈在民間廣場演出的開場前,為招徠觀眾,一般都要先演奏打擊樂,如《蛤蟆跳井》、《小五番》、《小十番》等。這些獨立的鑼鼓演奏稱為“開場鑼鼓”(又稱“場麵鑼”)。
用於舞蹈伴奏的花鼓燈常用鼓點共20餘個,演奏者必須熟練地掌握這些鑼鼓點的打法,記住每個鼓點的口訣及韻律。
鼓點的定名原則大至如下:
(1)借用舞蹈動作的名稱。如“擺扇子”、“碎步鑼”、“登步鑼”、“三點頭”等。
(2)根據花鼓燈表演的程式定名。如“鼓頭”、“結束點”分別用在表演大場的鑼鼓段的頭、尾處。
(3)根據鼓點的用法定名。如各種“喘氣鑼”是給演員提供一個喘氣、靜止的機會,給演員亮相用,所以叫“喘氣鑼”。
(4)根據鼓點的特點定名。如“撞四”由四個最強的音組成;“長鑼”表示一拍一下長時間的連續演奏;“長流水”也具有連續性,表示像流水那樣川流不息。“連槌鑼”和“丁丁倉”亦是根據鼓點的特點而定名的。
“鼓頭”是演員出場前的前奏,前3小節由背鼓單獨演奏,給樂隊提示速度並給演員做起步的準備,通常用於大場表演。
“襯鑼”和“三點頭”這兩個鼓點中的“匡”力度較弱,應念成二聲(kuáng)。按演奏的效果,宜念成|令丁|匡0 ||,但通常都習慣按舞蹈動作的韻律節奏,念成0丁|匡00 ||,在後半拍的0丁處起法兒,在“匡”處落動作。
“三點頭”和“襯鑼”的節奏相同,但必須固定為三個節奏,專門伴奏“三點頭”的動作,表現青年男女互相愛慕、脈脈含情的感情。演奏時要比襯鑼更含蓄一些。
“長鑼”具有連續性,起過渡連接的作用,碎步、跑步、自由步和某些沒有節奏規律的戲劇性動作都可用長鑼伴奏。“長鑼”的拍數不固定,可根據動作的變化隨時更換其他鑼鼓點。
“長流水”一般用在大場中的跑場,可以同“長鑼”交替使用,使節奏更富有變化。
“碎步鑼”是伴奏比較平穩的步法用的,如蘭花的“風柳步”、“雙環步”、“上山步”等,多用於小花場中,表現輕巧的、含蓄的或幽默的動作。
“登步鑼”具有推動力,可用於大場中的“蛇脫殼”、“穿麻花”、“挎臂轉”等動作,它還可以在大場中與“長鑼”、“長流水”交替使用。
舞蹈有時出現與“登步鑼”相反的動作,與之相適應,亦有“反登步鑼”的鼓點,它從“登步鑼”變化而來,這種鼓點用得不多,但如果使用得當,有較好的效果。
“連槌鑼”是花鼓燈鼓點中一個三拍子的節奏,效果熱烈、緊張,“鼓架子”翻各種跟鬥以及“擺簾子”、“打腿”、“掃腿”等動作都可用“連槌鑼”伴奏。從“連槌鑼”變化而來,有“反連槌鑼”,前者節拍重音在每小節的第3拍,後者節拍重音在每小節的第1拍。
“擺扇子”在鑼鼓點的語句間歇處(每小節的第4拍)要突出小鑼和敲擊鼓幫的音響(可用單槌或雙槌敲擊),表現一種調皮嬉戲的歡快情緒。“擺扇子”可用於伴奏傘頭(男角,大場的領舞者)的“繞傘”;蘭花的“前後抱身”、“小二姐梳頭”、“扇花”、“跳蹲”;鼓架子的“連三步”、“顛三步”等固定節奏的動作。“擺扇子”應打出問答式的上、下句效果。
“丁丁倉”具有紮實有力的特點。
“撞四”音響強烈,用來伴奏某些特定的動作,比4拍“長鑼”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