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山東秧歌音樂
山東的歌舞遍及全省,深受人民群眾的喜愛,春節和元宵節期間各地的秧歌最為活躍,它們都有自己的特色,其中,最主要的有魯北的鼓子秧歌、青島附近的膠州秧歌、膠東半島的海陽秧歌、魯中的平陰秧歌等。
在山東的民間音樂中,以微調式的歌曲或樂曲最多,其次是宮調式、羽調式、商調式。調式的音階有五聲、六聲及七聲,六聲性的歌曲或樂曲較多。
山東民間音樂的旋律型多種多樣,其中以變宮音上行四度以及上行或下行六度、七度跳進的旋律最有特色。
鼓子秧歌
鼓子秧歌主要流行於魯北的商河、惠民一帶,它的風格熱烈、奔放、剛健、粗獷,具有磅礴的齊魯氣勢,體現了山東人民憨厚、樸實的性格。
鼓子秧歌的人物角色可分為“傘”、“鼓”、“棒”、“花”4部分。
音樂以打擊樂為主,粗獷、淳樸、剛勁有力。使用的打擊樂器有:
大鼓:鼓麵直徑最大的達一米以上。
大鑼:低音鑼,餘音較短,發“匡”音。
此外,還有大鈸、小鑼、小鈸等。
大鼓是演員與樂隊之間的橋梁,起指揮作用。
根據基本鼓點變化的鼓點還有一些。
這些鼓點與鼓子秧歌那種剛勁有力、粗獷豪放的特點十分吻合,氣勢磅礴。
慢速鼓點(鼓點1)的節拍重音在每小節的第一拍,強拍與弱拍的對比明顯,根據舞蹈動作的需要,第一、三兩小節第一拍可演奏成附點音符,使音樂有神開的感覺,第二、四小節的第二拍,“台”可稍強此,這個鼓點連續演奏時,第四小節的第2拍往往加一個“台”,在整個段落結束時,改用休止符。
快速鼓點(鼓點3)的節拍重音在每小節的第二拍。
在民間,鼓子秧歌一直用鑼鼓伴奏,沒有用民間的曲牌或器樂曲的片斷,直到1957年為參加全國第二屆民間音樂舞蹈會演,專業音樂工作者根據鼓點的節奏、風格,以山東民間音樂為素材譜寫了鼓子秧歌曲,開創了音樂伴奏的新局麵。
鼓子秧歌的演唱部分主要是“哈爾虎”(得名於演唱者手持的伴奏樂器),又名“哈啦虎”、“搖葫蘆”,是一種說唱性的歌曲形式。常用曲目有《大實話》、《鴛鴦嫁老雕》、《大觀燈》、《小觀燈》等。大多具有幽默、風趣的特點。
膠州秧歌
膠州秧歌流行於靠近青島的膠縣,當地人稱它為地秧歌或大秧歌。舞蹈堅韌、舒展。它的演出形式為舞蹈與演唱相結合,交替進行。秧歌一開始為跑大場,然後是小戲或帶有情節的歌舞。扮演的人物有“棒槌”、“扇女”、“鼓子”、“翠花”、“小”五種角色,每種角色都有自己特定的舞蹈動作和唱腔。常用的曲調有:《南鑼》、《東坡》、《扣腔》、《女腔》、《小腔》、《老腔》、《上廟調》、《打皂調》等。
在膠州秧歌中,除一些主要唱腔外,還有一些獨立的小曲,如《打灶曲》、《鋸缸調》、《疊斷橋》等。也有一些伴奏舞蹈的嗩呐曲牌以及鑼鼓牌子。近年來,伴奏音樂的來源逐漸多樣化。
膠州秧歌傳統的伴奏樂器有;高音嗩呐、中音嗩呐各一支,還有鼓、大鑼、大鑔、小鑔等打擊樂器。
膠州秧歌音樂具有親切、樸實、優美、委婉的特點。
根據膠州秧歌素材創作的民間舞蹈《春天》,音樂和舞蹈都富有詩情畫意,富有生活氣息和地方特色。
海陽秧歌
在膠東半島的海陽、文登、即墨、蓬萊、掖縣、榮城、威海等地流行著膠東秧歌。這類秧歌以小調《跑四川》為基調。音樂可分為領唱秧歌、跑四川調和走戲調3部分。
膠東秧歌中以海陽秧歌的影響最大,它流傳於海陽縣農村。主要人物有:“大夫”、“花鼓”、“貨郎”和“翠花”。
海陽秧歌的整個表演過程為:禮炮相迎、三進三退、群舞爭輝、小戲壓台。舞蹈和音樂具有古樸、熱情、豪放的特點。
伴奏樂器有大鼓(台鼓)、鑼、鑔、嗩呐、拉弦樂器等。有的地方光用鑼鼓而不用管弦樂器。
海陽秧歌常演唱的小曲有《小貨郎》、《小羅匠》、《小二姐作夢》、《十二棵樹》、《賣油郎》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