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醫藥常識
藥物學的介紹
在醫藥衛生領域中,有一門學科叫藥物學,它是專門研究藥物的一門學科,是現代的藥學和藥理學的前身。目前藥物學一詞,多指按每個藥物敘述的實用知識。
生藥學:是藥學中的一門分科。運用植物學、動物學、化學、藥理學等知識來研究生藥的來源、性狀、組織特征、成分、效用以及生產等問題。以鑒別品種、辯明真偽、確定規格和保證生藥的質量。
藥物化學:是藥學和化學中的一門學科。研究藥物的性質、製備、分析鑒定化學結構與生物活性間的關係等。任務是保證藥物的質量以及指導藥物的生產和保管,並不斷尋找療效高、毒性低的新品種。有合成藥物化學、天然藥物化學和藥物分析化學等分支。
植物化學:是化學和藥學中的一門學科。研究植物在生命活動過程中所發生的化學變化、所含成分的性質、提取有用成分及闡明其化學結構。
藥劑學:是藥學中的一門學科。研究藥物劑型和製劑的製備原理、調配技術和生產工藝,使藥物充分發揮防治效果,且便於應用。
藥理學:是醫學和藥學中的一門學科。研究藥物防治疾病的作用和應用的原理,主要是闡明藥物和機體間的相互作用,即藥物對機體的作用和藥物在機體內的經過和變化。任務是指導醫師合理用藥,為創造新藥和改進現有藥物提供科學根據,並可幫助闡明一些醫學或生物學中的基本理論問題,例如化學傳遞概念的建立等。
生藥:是植物或動物的全體(如麻黃、斑蝥),部分(如大黃、鹿茸)是其分泌物、滲出(如麝香、鴉片)以及礦石(如赭石、硭硝)等,經過簡單加工而供藥用的物品。
天然藥物:除直接供藥用的天然產品或簡單加工品(麻黃、石膏、煆石膏)外,也包括從天然產品中提取的化學藥物(如腎上腺素、麻黃堿、青黴素)。不少天然藥物現在已經可以用人工方法合成。
合成藥物:是用化學合成或生物合成等方法製成的藥物。如阿司匹林、磺胺、合黴素等。
生物製品:是含抗原的(如疫苗、類毒素)或含抗體的(如抗黴素)製品。一般以微生物或其產物作為原料,經過一定的處理(如滅毒、免疫)製成。供預防、診斷或治療之用。
法定藥:法定藥也可以理解為處方藥,它是附載於藥典或其他規定藥品標準規格的法律性文件中的藥物。
成藥:采用商標名稱或其他專用名稱,並標明效能、用法、用量,經衛生行政部門批準產銷,不須醫師指示即可直接使用的藥物製劑。如六神丸、胃舒平等。
特效藥:對防治寄生蟲病和傳染病很有療效。化學治療必須針對病因。某些化學治療藥物僅對特殊種類的病原體所致的疾病有效,所用的藥物亦稱“特效藥”,如氯化奎寧治療瘧疾有效,氯化奎寧稱為瘧疾的“特效藥”。此外,用藥物治療惡性腫瘤病亦屬化學治療範圍。
療效:藥物或醫療方法治療疾病的效果,這裏主要是指藥物療效,如青黴素對肺炎有顯著的療效。
療程:服用藥物或醫療上對某些疾病所規定的連續治療的一段時間叫做一個療程。
效能:指某種藥物對某種疾病的治療所具有的有利作用和特點。
劑型:藥劑的不同形式,如散劑、片劑、注射劑、溶液劑等。每個劑型有多種製劑,例如片劑有四環素片、牛黃解毒片等。
製劑:根據處方,並按一定操作規程將藥物加工製成一定劑型的藥劑。例如將葡萄糖製成注射劑的葡萄糖注射液,將硼酸製成軟膏劑的硼酸軟膏,將地黃等藥製成丸劑的六味地黃丸等。
糖漿劑:含藥物或芳香物質的蔗糖水溶液,供內服。分含藥糖漿、芳香糖漿和單糖漿。糖漿劑常加入苯甲酸等來防黴。
流浸膏劑:生物用適當溶媒浸出經濃縮製成的含醇液體藥劑。除特別規定外,1毫升的流浸膏約相當於1克生藥。常作為調配處方的原料,如甘草流浸膏。
浸膏劑:生藥用適當溶媒浸出經濃縮製成的固體、半固體藥劑。除特別規定外,浸膏1克約相當於2~5克生藥。常作為配方和製造丸劑,如顛茄浸膏。
注射劑:俗稱“針劑”。藥品裝在熔封或密閉玻璃、塑料容器內的滅菌藥劑。有溶液、混懸液和供臨時配製溶液用的粉末等類型。供皮下肌肉、靜脈、穴位或其他途徑的注射。
合劑:由兩種以上藥物配製而成的內服水性藥劑,通常含有不溶性物質。如鎮咳用的複方甘草合劑。數種可溶性藥物配合製成的澄明溶液,有時亦稱“合劑”,如三溴合劑。
矯味劑:矯正或掩蓋藥物不良氣味的物質。一般有香氣或甜味,常用於藥物的調配。如糖漿、橙皮酊等。
滴劑:按滴數服用或以滴的形式外用的液體藥劑。內服滴劑如濃縮維生素A、D滴劑;外用滴劑如各種滴眼劑、滴鼻劑等。
乳劑:乳狀的液體藥劑。兩種互不相溶的液體(如油和水),借乳化劑和機械力作用而形成的比較均勻的混合物。其中一種液體呈無數微滴狀分散在另一種液體中。可區分為“水包油”和“油包水”兩類乳劑。前者是油的微滴分散在水中,如滴滴涕乳劑和魚肝油乳劑:後者是水分散在油中,如含水軟膏(護膚脂)。
乳化劑:乳劑的穩定劑。能促使兩種互不相容的液體(如油和水)形成穩定的乳劑。肥皂、阿拉伯樹膠、硫酸化蓖麻油、月桂醇硫酸鈉、吐溫等均為常用的乳化劉。
洗劑:供外用的液體藥劑。多為含有不溶性藥粉的水混懸液、水性或醇性溶液。用以塗搽皮膚、治療一些皮膚病。
氣霧劑:能噴射成霧狀微粒的藥物製劑。一般利用打氣或壓縮氣體將藥液從霧化器中噴出,或利用加壓容器中的液化氣體(如二氯二氟甲烷),將其中藥液噴出。一般用於呼吸道疾病的吸入療法。
長效製劑:延緩藥物在體內的吸收、變化或排泄,從而延長其作用時間的製劑。如將易溶的青黴素鉀鹽改製成難溶的普魯卡因青黴素,注射後由於吸收較慢,青黴素的作用可以從4小時延長到12小時以上。
複方:藥劑術語。以一種藥物命名的製劑中,尚含其他藥物,以加強該藥效用或糾正其藥性的不足,不加“複方”兩字,以與單含該藥的製劑區別。
配方:按處方調配成藥物製劑,供防治疾病應用。
散劑:亦稱“粉劑”。多為兩種以上藥物按處方分量混和而成的均勻幹燥粉末。可供內服或外用,如複方大黃散、痱子粉等。中醫學上用的散劑,有粗末與細末之分,粗末供煎服,細末供內服或外用。
膠囊劑:藥物用明膠製成的膠殼裝盛的內服藥劑。可以掩蓋藥物的不良氣味或刺激性,便於服用。有硬膠囊和軟膠囊兩類。前者如氯黴素膠囊,後者如魚肝油膠丸。
片劑:用藥物粉製成的小粒或藥物的結晶經壓片機壓成的藥劑。每片含一定劑量,一般供內服用。供配製注射液的片劑稱“注射片”,專供配製外用溶液的片劑稱“溶液片”。
丸劑:藥物細粉中加入賦形劑(如水、蜜、糊、液狀葡萄糖等),使其粘合製成的圓形內服藥劑。在中藥丸劑中,按所用賦形劑的不同,有水丸、蜜丸、糊丸之分。
衝劑:中藥劑型。藥材的煎汁經濃縮成稠膏後,加糖粉和糊精製成幹顆粒,用時以開水衝飲,以解決臨時煎藥和飲服大量湯藥的不便。
口含片劑:藥物細粉用粘性膠液和勻,製成長方形、圓柱形等各種形狀的硬塊,供吞服、磨汁內服或外用。
栓劑:舊稱“塞藥”或“坐藥”。塞入人體腔道內用的固體藥劑。一般用香果脂、可可豆油或甘油明膠為基質,加入藥物製成。塞入腔道後,在體溫的影響下溶化或軟化,逐漸發揮出藥性。常用栓劑有肛管栓和陰道栓,前者多為圓錐形,後者多為卵形或球形。
糊劑:大量粉末藥物同基質(如凡士林)混合製成的半固體外用藥劑,如複方鋅糊。一般比軟膏硬,有吸濕和幹燥作用。常用於濕疹等皮膚病。
軟膏劑:藥物在適宜的基質中溶解或混勻所成的一種外用半固體藥劑。常用的基質有凡士林、脂肪、羊毛脂、植物油、蜂蠟等。常塗布於皮膚、粘膜和傷患處,有保護和治療作用。
硬膏劑:粘性外貼藥劑。藥物同適宜的基質混合成的塗料,均勻塗在布料、紙料或其他材料上製成。常用的有橡皮膏和膏藥。
處方的內容
處方是醫生臨診時為病人所開的藥方或據以配製現成製劑的藥方。前者內容包括開方日期、病人姓名、年齡、性別、藥名、數量、劑型、用法、用量等;後者包括製劑的名稱、成分、數量、製法等,如藥典製劑的處方。
醫生處方上經常出現的一些名詞,大家應該正確的理解,如:
劑型,藥物製成的形狀,包括片狀、丸狀、膏狀、口服藥液、外敷藥膏等。
劑量,醫學上指藥品的使用分量。也指化學試劑和用於治療的放射線等的用量。在一定限度內,作用強度和劑量大小有平行的關係。在防治疾病上常用的比較安全有效的劑量稱“常用量”,最大限度的防治用的劑量稱“極量”,超過極量而產生中毒的劑量稱“中毒量”,引起死亡的劑量稱“致死量”。
常用量,亦稱治療量,指醫療上常用的比較安全而能產生明顯防治作用的藥物劑量。一般指成人一次應用的劑量。
療程量,在一個治療過程中所用藥物的總劑量。
極量,藥物防治用劑量的最大限度,由國家藥典規定。超過極量,便容易引起中毒。處方中藥物如已超過極量,處方醫生必須在該藥名下簽名並加“!!!”,表示已注意到,否則按規定不予調配。
致死量,對生物有作用的物質(如藥物、生物製品)或物理因素(如射線),足夠引起生物死亡的劑量。可用以表示藥物等對生物的損害強度。
禁忌,亦稱“配伍禁忌”。藥物的處方和調劑時應該避免的一些配合,因為這些藥物配合能發生醫療上和藥劑學上所不希望有的作用,如增加毒性、減低療效或出現沉澱等。
不良反應,是指應用藥物防治疾病時發生的不利於機體的反應。主要有:副作用;毒性反應;過敏反應;治療矛盾;抗藥性。
副作用,是指用藥後,藥物在體內除了發揮治療作用外,同時會產生與治療無關的、不利於人體的一些反應,如引起病人不舒服,或使病情加重惡化或並發新的疾病,甚至危及性命等。藥物的副作用是較為常見的藥物不良反應。如阿司匹林可以治療傷痛、頭痛、關節痛等,但對胃腸道有刺激作用,可引起上腹部不適、惡心、嘔吐等副作用。用非那根治療過敏性疾病時,可出現嗜睡、乏力等副作用。藥物的副作用和治療作用不是因襲不變的,常隨著治療目的的不同而改變。有時可利用藥物的副作用發揮治療作用,如用阿托品治療胃腸痙攣性疼痛時,它的治療作用是解痙鎮痛,而副作用是抑製汗腺和唾液腺的分泌,引起口幹。但可以利用阿托品的副作用治療嚴重盜汗和流涎症。一般地說:藥物的副作用對人體是不利的,因此用藥應注意選擇,盡可能避免副作用。一般藥物的副作用比較輕,病人能耐受。如副作用較大,可考慮停用或換其他藥物。目前藥醫藥上采用兩種以上複方藥物來增強治療作用,克服和抵消副作用。因此,一般複方藥物比單味藥物作用要強些,而副作用要少些,可優先考慮選用複方藥物。
毒性反應。藥物的毒性反應,一般是由於藥物用量過大,用藥時間過長,或人體對某種藥物特別敏感所引起的。藥物的毒性反應,是一種比較嚴重的藥物不良反應。如用鏈黴素過量或時間過久時,可產生不可恢複的耳聾。用氯黴素等過量或時間過久時,可引起白細胞減少、貧血等。用卡那黴素、磺胺藥可損害腎髒,引起血尿、蛋白尿、腎功能減退等。用銻劑治療血吸蟲病時,可損害肝髒等。毒性反應一般是比較嚴重的,因此在用藥時必須掌握藥物劑量,不能隨便亂用,以防發生毒性反應。一旦發生毒性反應,須立即停藥或改用其他藥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