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言的結構特點上注意以下內容:
名稱特征例句作用
典故把作品所要抒發的感情暗寓於所用的典故史事憑誰問,廉頗老矣,尚能飯否?⑴含蓄凝練,表意豐富,耐人尋味;⑵造成閱讀和理解上的困難。
諧音運用音節相同或相近的詞去代替另一個詞,取得那一個詞的意義效果東邊日出西邊雨,道是無情卻友情這種手法使表情達意更含蓄、機智,耐人尋味。
疊字重疊使用詞語尋尋覓覓,冷冷清清,淒淒慘慘戚戚增強情感的表達,造成一種回環往複的效果,形成一種獨特的韻味。
詩歌語言的特殊形式語序或詞序顛倒沾衣欲濕杏花雨,吹麵不寒楊柳風適合平仄、韻律等要求突出表現某種情景
跳躍性舊時茅店社林邊,路轉溪橋不見。符合音節韻律等的要求,更好地抒發情感,以達到獨特的效果。
詩句純用名詞組合枯藤老樹昏鴉,小橋流水人家。雞聲茅店月,人跡板橋霜。構成典型環境,起到了狀難寫之景如在眼前,含不盡之意見於言表的效果。
從語法角度分析,有以下一些詞語需要注意:
1、名詞:一些意象名詞,由於意象的獨特性或代表性,可以通過它理解作者的思想或感情,尤其是多個名詞連用時,意象的組合會營造一定的意境。如有送別相思之情的詩作常常會出現柳、酒、月、雁、樓等意象。如趙嘏的《寒塘》“鄉心正無限,一雁度南樓”,遊子心中蘊積的愁情,因秋而觸發,化作無邊的鄉愁;孤雁從南樓飛過,淒哀的鳴叫,使鄉愁更加上一層“雁歸人未歸”的感傷。情景交融,含蓄而耐人尋味。
2、動詞:一個好的動詞能夠點燃整個詩句,在鑒賞詩歌時,需要關照,特別是具有“多重含義”的動詞。如“羌笛何須怨楊柳,春風不度玉門關。”“怨”字明顯用了擬人手法,既是曲中之情,又是吹笛人之心。“曉戰隨金鼓,宵眠抱玉鞍”(李白《塞下曲》)中“隨”“抱”都煉得很好,鼓是進軍的號,隻有“隨”字最合適,隻有“抱”才能顯示出枕戈待旦的緊張來。
3、形容詞:這些詞不僅可以從形、聲、光、色等方麵點出形象的特點,還能傳達出作者的感情。尤其是顏色,多能表現心情,增強描寫的色彩感和畫麵感,渲染氣氛。如“黃河遠上白雲間,一片孤城萬仞山。”一個“孤”字,寫盡環境之孤苦,由此可達人心。“日出江花紅勝火,春來江水綠如藍”中,“紅”“綠”“火”“藍”這樣包含絢麗色彩的詞語把江南美景寫的色彩鮮明,令人難忘。
4、副詞:如“閨中少婦不知愁,春日凝裝上翠樓。忽見陌頭楊柳色,悔教夫婿覓封侯”(《閨怨》王昌齡),作者用了一個“忽”字,取漫不經心而恰倒好處之意,登翠樓時興衝衝,而因闖入眼簾的柳色卻想起了丈夫,生發出傷感,這種情緒上的變化僅一“忽”字就傳達得淋漓盡致,而這正是本詩耐人尋味之處。
5、數量詞:如杜甫的《曲江二首》之一中“一片飛花減卻春,風飄萬點正愁人”落下一片花瓣都要減掉一層春色,而今,萬點飄墜,落花紛紛,更使人煩惱愁悶;通過描寫一片飛花,春殘之始,風飄萬點,春殘欲盡的殘春景色,抒發詩人滿腹的怨愁。許渾的《自楞伽寺晨起泛舟道中有懷》“
一聲山鳥曙雲外,萬點水螢秋草中”中,“一聲”“萬點”,一“鳴”一“棲”,一聞一見,入微地描述了清晨景色,別具一番賞心悅目的風韻。
二、語言的風格特點:
了解詩歌的風格有助於把握詩歌的語言特點和表達技巧。
1、平淡:語言力求樸素,不追求辭藻的華麗,顯現出質樸無華的特點,但於平淡之中蘊涵著深意。如陶淵明的“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山氣日夕佳,飛鳥相與還”表麵看來句句平淡,平淡之中蘊涵著詩人超脫塵世、悠然自得的情趣。
2、工麗:既講究辭藻華麗,又講究對仗工整。理解時可以借助對仗。如杜甫《觀山水圖》中的“紅浸珊瑚短,青懸篳篥長”辭藻華麗,對仗工整,每句開頭的“紅”“青”顏色詞語構成一幅色彩鮮明的畫麵。
3、直率:語言毫不隱晦,毫不修飾,依照情感的樣子直接寫出。如《詩經·碩鼠》。
4、委婉(含蓄):抒情或敘事,不直接寫出,而通過寫與本意看似無關的事物,或者通過對比而委婉地表達內心的情感。如李商隱的《夜雨寄北》本意在於表達作者對妻子的懷念,但是沒有直接寫出,而寫了“何當共剪西窗燭,卻話巴山夜雨時”。
5、自然:指詩詞不留雕琢的痕跡,不使人感到做作。李白曾用“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飾”說明自然的風格。如李白《古朗月行》中的“小時不知月,呼作白玉盤。又疑瑤台鏡,飛在青雲端”。寫出了兒童時期對月亮稚氣的認識,表現出月亮的形狀和月亮的皎潔可愛,不加雕飾,生動自然。
6、清幽:清靜而又幽深,表麵看似平淡自然,細細體味卻以為深長。如王維的《鹿柴》:“空山不見人,但聞人語響。返景入深林,複照青苔上。”前兩句用不見人影而聞人聲的情景,烘托出山的空寂清冷,後兩句用夕陽返照之光映著林中的青苔,進一步渲染了山的特點,給人一種無比清幽的美感。
7、雄奇:氣勢雄偉,立意新奇。如李賀《夢天》中的“遙望齊州九點煙,一泓海水杯中瀉”就是說九州小得像九個煙點,大海小得像杯中之水。
8、奔放:指直率而有氣勢。如蘇軾《念奴嬌·赤壁懷古》“大江東去,浪淘盡,千古風流人物”的詞句,將滾滾長江與曆史長河融於一體,凸現出了曆史蕩滌千古風流的奔放氣勢,使讀者體味到作者兀立江岸對景抒情的壯懷氣魄。
9、悲慨:即悲壯慷慨、寂寥蒼勁的藝術風格。此風格的作品,含思悲壯,出語高昂,充滿著對時代的感慨,或雄才不得誌於時,或感時傷亂,憂國憂民,心中鬱結,憤慨不平。如陳子昂《登幽州台歌》“前不見古人,後不見來者。念天地之悠悠,獨愴然而泣下”。詩歌以蒼茫原野為背景,勾勒出一位胸懷大誌卻因報國無門而孤獨悲傷的詩人形象,蒼涼悲壯,慷慨激昂。
10、洗練:語言表達是通過千錘百煉而達到質樸、省淨、流暢、圓潤灑脫、意韻無極的境界。如王昌齡的《芙蓉樓送辛漸》“寒語連江夜入吳,平明送客楚山孤。洛陽親友如相問,一片冰心在玉壺”。“連”與“入”相攜,織出一幅煙雨迷蒙的愁網,並以“孤”為動力,把人進一步推進縈懷的離情之中,加之“冰心”“玉壺”的絕妙比喻,作者孤介傲岸、冰清玉潔的形象脫然而出。語近俗白卻字字枝根相連,不可分割,匠意極深而不見斧鑿。
11、沉鬱:用一種蒼老遒勁的筆調去描繪廣闊的社會生活,而在所描繪的生活畫麵上籠罩著凝重深沉的憂鬱色彩和悲劇氣氛,配之相適應的嚴格詩律和鏗鏘的音韻。杜甫的《登高》就是這種風格的代表作。
需要指出的是,風格指的是藝術創作上的獨到之處,每一個詩人都各有自己的風格特點,而同一個詩人也可能具有多種風格。
三、表達效果
語言的表達效果往往和內容形象相聯係。
1、為形象服務:寫出形象的特點,使他(或它)生動逼真,形象可感,形神兼備。
2、為主題服務:反映作者的思想感情。
3、為意境服務:能營造出一定特點的意境,從而傳達出作者的思想(包括理想和追求)、感情及精神境界。
在具體的表述中需要結合具體的詩作來具體表述語言。
《諫逐客疏》釋譯析
<(背景:戰國末期,韓國苦於受秦侵擾,派水利專家鄭國<人名>赴秦興辦水利工程,借以消耗泰國的財力物力,使秦不能對韓用兵。這一計謀被覺察後,秦宗室貴族趁機建議秦王下令驅逐全部客卿。李斯也在被逐之列,在被子逐途中,他寫下了這篇奏章。秦王閱後立即撤消逐客令,派人於驪邑將李斯追回,並恢複了他的官職。)原文開頭有幾句話寫到——秦國的王族、大臣都向秦王政進言:“諸侯各國的人來投效秦國,大多不過是為了替其君主在秦國遊說離間罷了,請下令把一切外來的客卿統統驅逐出去。”當時,李斯也在提名被逐之列。於是他向秦王上書說:>——————-譯文如下:
---------------------------------------------------------------------------
第一段:“我們聽說官員們(吏)在商議(議)驅逐客卿(客,其他諸侯國在秦做官司的人。)的事,臣私下(竊)認為這樣做錯了。
提出全文的中心論點:逐客是錯的
第二段:過去秦穆(通假:文中寫作“繆”)公(穆公,春秋五霸之一)求士,在西邊(西,方名作狀)從(於,介)戎(西邊少數民族部落,號稱有十二國)那裏得到(得)了由餘,在東邊(東,名狀)從(於,介)宛(楚地名)地得到百裏奚(楚國宛人,曾任虞國大夫,晉滅虞後,將他作為晉獻公長女陪嫁的奴仆入秦。中途逃回楚國,被楚邊兵俘虜,穆公聞其賢,用五張黑色公羊皮將他贖回,並任以為相),在宋國(於宋)迎來蹇(jian3)叔(陝西岐山人,客居於宋。經百裏奚推薦,穆公以厚禮聘為上大夫),在晉國(狀語後置,於晉,於秦,於宛,於戎,等等用法一樣)招來(來,招來)丕豹、公孫支。這(此)五個人(五子者),並不生長(產,生長)在秦國,可(而)穆公重用他們,結果(遂,於是)吞並(並,吞並)了二十個小國,使秦稱霸(霸,稱霸)西戎。—————孝公(穆公的第十四代孫)采用(用,采用、推行)商鞅(戰國時衛國人,姓公孫,名鞅。因孝公封之於商故名)的變法之策(法),改變(移,易:改變)了秦國落後的風俗(風、俗,合解為“風俗”——移風易俗,即移易風俗。互文:上下文義互相闡發,互相補充,即互文見義。如,“秦時明月漢時關”《王之煥·出塞》;“當三個女子從容地轉輾於文明人所發明的槍彈的攢射中的時候,這是怎樣的一個驚心動魄的偉大嗬!中國軍人的屠戮婦嬰的偉績,八國聯軍的懲創學生的武功,不幸全被這幾縷血痕抹殺了。”——《記念劉和珍君》),人民因此(以)殷(即盛,大,富足,殷實)盛(興旺,旺盛),國家因此(以)富強,百姓甘心為國效力(樂用),諸侯各國歸附聽命(親服,親善順服);又大敗(獲,獲取,得到,義即打敗)楚、魏兩國的軍隊(師),攻取(舉)了千裏土地,至今(與今義同)還鞏固地統治著(治,安定。強,強盛,強大)。—————秦惠王(即惠文王,名駟,孝公子)采用張儀(魏人,鬼穀子的學生,蘇秦的師弟,時為秦相)的連橫之計,攻占(拔)了三川(韓國土地,在洛陽一帶,因境內有黃河、伊河和洛河流過,故稱“三川”。據《史記·張儀列傳》記載:秦攻取三川是張儀死後的事。)一帶的地方;往西(西,往西,名狀)吞並(吞並)了巴、蜀(川之東巴西蜀),往北獲取了上郡(前328年,魏獻上郡15縣向秦求和),往南(南)奪取(取)了漢中(楚地,前312年被破後置郡),並吞(包)了九夷(泛指楚國境內許多少數民族)的土地,控製(製)住楚地鄢(楚舊都)、郢(楚新都);往東占據(據)險要(險,定語後置)的成皋(即今河南滎陽的虎牢關,是古代軍事要塞),占領(割,割取)了肥沃(膏腴)的土地。於是(遂)拆散(散,拆散、瓦解)了六國的合縱(從,通假),使他們都向西(西麵,麵向西方,臣服之意)事奉(事)秦國,功效(功)一直延續(施,yi4,延續)到今天(至今)。—————昭王(秦昭襄王,惠文王之子)得到範雎(ju1,魏人,入秦後為昭王之相,他提出了遠交近攻的策略,使秦逐步兼並六國。——這樣,我們產可以看到在秦強國曆史上起到重要作用的三個人:1,孝公時的商鞅變法;2,惠文王時的張儀連橫;3,昭襄王時的範睢遠交近攻——祖孫三代各有能異之人相助),廢掉了穰侯(即魏冉,昭王的母親宣太後異父弟,為秦相,擅權30餘年),驅逐了華陽君(華陽君,宣太後的同父弟——昭王聽取範睢的計謀,罷免穰侯和華陽君的官職並逐出函穀關。此二句應看作互文),增強、鞏固(強)了王室的權力(公室),堵塞(杜)了權貴壟斷政治(私門)的局麵,逐步侵吞(蠶食,像蠶子吃桑葉那樣。蠶,名狀)諸侯(各國),使秦成就(成)帝(王)(霸)業。————這四位國君(指穆、孝、惠、昭),都是由於(以)客卿的功勞(功)(而獲得成功的)。由此看來(觀之,之,語助、無義),客卿們有什麼(何)對不起(負)秦國的呢(哉)?假使(向使,假使。———這裏是議論文常用的假設性論證)這四位國君拒絕(卻)客卿、閉門不納(內,通“納”,接納。),疏遠(疏)外來之士(士)而不用(任用),這(是)就不會(無)使(使)秦國(國,指秦)達到富強(富利,富強有利)的事實(實,事實,與名相對,如名不副實),(而,承連詞,不譯)秦國也不會有強大的威名(無……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