鑒賞古典詩詞的形象、語言
閱讀下麵兩首詩,完成1----2題。
病牛
李綱
耕犁千畝實千箱,力盡精疲誰複傷。
但使眾生皆得飽,不辭羸病臥殘陽。
禾熟
孔平仲
百裏西風禾黍香,鳴泉落竇穀登場。
老牛粗了耕耘債,齧草坡頭臥斜陽。
注:箱,通廂,倉廩。
李綱,南北宋之交的一位堅決主張抗金的政治家。由於投降派的排擠而被罷相。這首詩是他被罷相之後貶到武昌時寫的。
孔平仲,一位頗具才氣的詩人。曾多次遭受貶謫,做過地方官吏。對農村的熟悉與了解,使他能夠真切而生動地描繪出農村風光;而對官場的厭倦情緒,也正好借這野樸的鄉村風俗得到淘洗和寬慰。
1、這兩首詩中都描繪了“牛”的形象,其形象是否相同?請結合兩首詩簡要賞析。
(參考)兩首詩中形象不同。李綱《病牛》:此牛在未病之前耕耘過許多田地,讓人收獲過千萬擔的穀物。在它老病時,卻遭到冷遇,沒有誰來同情它。到了最後病牛隻能空懷有“但使眾生皆得飽”的良好願望,這是一個流盡血汗仍願奉獻到底的崇高形象。
孔平仲的《禾熟》:此詩中的“老牛”在完成自己一年的耕作後,從“禾黍香”“穀登場”的豐收中獲得了“粗了耕耘債”的輕鬆與滿足,正悠閑自得地享受著主任給自己的獎賞,它不爭不怨,知足而樂,隨遇而安。這是一個知足而樂,悠然自得的形象。
2、古人雲:“詩言誌。”請結合兩詩中“牛”的形象,評說兩位詩人在詩中寄予的思想或反映的各自的思想境界。
(參考)著兩首詩所反映的思想境界也大不相同。李綱詩中的病牛正是自己形象的寫照,詩中傾訴的是為國為民不惜自身的情懷,是一中高尚的精神境界。
孔平仲是一位頗具才氣的詩人,從個人思想感情來說,他沒有什麼抱怨情緒,能夠心安理得地接受眼前的一切。
鑒賞古典詩詞形象例說
古典詩詞中的形象與一般小說、戲劇中以人物為主的形象有所不同,它既可以是人物形象,也可以是景象,或具有一定象征意義的事物。
(一)、人物形象:古典詩詞中的人物形象一般不如小說中的形象豐滿、完整,它可以是人物的一個神態、一個笑容、一個動作、一個微妙的心理變化,或一組人物的語言、聲音,或是一個典型的細節等等。通過精當的描寫,以簡練的筆法刻畫人物的形象,表現人物的性格,反映人物的思想感情。而這些形象往往以片斷的形式表現出來,它需要讀者以自己的想象去進一步補充。如
“君家何處住?妾住在橫塘。停船暫借問,或恐是同鄉。”(催顥《長幹曲》)——以自問自答的形式,描寫船家男女青年初次見麵的場景。刻畫了一個熱情大方、聰明伶俐的少女形象。
“百站沙場碎鐵衣,城南已合數重圍。突營射殺呼延將,獨領殘兵千騎歸。”(李白《從軍行》)——有裝扮(碎鐵衣)的描寫,有行動描寫,於敘事之中塑造了一個勇武過人、凜然可敬的英雄形象。
(二)、景象:景觀場景一般有:景象描寫,場景描寫,色彩描寫等等。當然,詩中的景象也是人物(往往是詩人自己)感情的外在表象,它常常帶上了一定的主觀色彩。如
“好雨知時節,當春乃發生。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野徑雲俱黑,江船火獨明。曉看紅濕處,花重錦官城。”(杜甫《春夜喜雨》)——詩歌細膩生動地描繪了春夜雨景,並以擬人化的手法,寫出了夜雨的神奇,喜悅之情躍然紙上。
(三)、某些事物:指有些作品以某些事物為具體描寫對象,在形象描寫中賦予事物以人格化。從全詩來看,即以象征性的形象描寫來曲折地表現詩人的品格節操或思想感情。
古典詩詞中常描寫的形象有:蟬、鷹、雁、鬆、梅、竹、馬等。如
“垂綏飲清露,流水出疏桐。居高聲自遠,非是藉秋風。”在這首詩中,虞世南以蟬的形象,表現了自己封建士大夫的清高。
(四)、比喻性形象描寫。有些詩詞在形象的描寫中,隱含了詩詞的實際內容,形象的描寫之中滲透了比喻的形象,這就要求讀者能結合有關背景材料,透過形象的描寫,把握其中隱含的內容。如前麵李綱《病牛》和孔平仲《禾熟》兩首描寫牛的詩,要透過牛的形象,把握詩人的思想感情。
(五)、音樂曲調。古詩詞中常在語句裏出現樂曲名稱,而這些樂曲又往往有特定的含義、情感或寓意,對全詩的整體意象或情感表達有直接的作用。
關山月——樂府曲調,多寫征戍離別之情。如“琵琶起舞換新聲,總是關山舊別情。”(王昌齡《從軍行》之二)
梅花落——曲調名。如“黃鶴樓上吹玉笛,江城五月落梅花”(李白《與史郎中欽聽黃鶴樓上吹笛》)。由梅花落的笛聲想象梅花滿天飄落的景象,再由梅花的飄落產生凜然生寒的感覺,這正與詩人當時的心境結合。這樣,詩人由笛聲想到梅花,由聽覺訴諸視覺,以通感的方式描繪出了冷落的感受。
霓裳羽衣曲——相傳是唐玄宗改變的樂舞曲,主要表現歌舞升平的景象。如“魚陽鼙鼓動地來,驚破霓裳羽衣曲。”(白居易《長恨歌》)
後庭花——即玉樹後庭花,相傳是南朝後主所製的樂曲,為綺靡之音。如“商女不知亡國恨,隔江猶唱後庭花。”(杜牧《泊秦淮》)
楊柳曲——樂府曲調“楊柳枝”,有時也作“折楊柳”,主要寫軍旅生活,從梁、陳到唐代,多為傷別之詞,以懷念征人為主。如
“羌笛何須怨楊柳,春風不度玉門關。”(王之渙《涼州詞》)“笛中聞折柳,春色未曾看。”(李白《塞下曲六首》其一)
行路難——古曲名,多言世路艱難及離別傷悲之情。如
“天山雪後海風寒,橫笛遍吹行路難。”(李益《從軍北行》)
(六)、意境:意境是指作品中的主觀思想情感與客觀景象描寫的和諧統一,是從這一統一中所體現出來的意味雋永的意象。它以鮮明的藝術形象,采用情景交融的方式,使欣賞者一步步進入詩人所創造的一種特有的氛圍和意境之中,在思想感情上產生一種身臨其境般的強烈的藝術感染的藝術氛圍,是詩人的思想感情和作品中描繪的生活圖景和諧統一的結果。
意境美是我國古代文學作品(主要是詩詞)中的一個重要特征。閱讀和鑒賞古典詩詞曲,一定要通過作品的語言媒介,進入到作品創造的意境中去,這樣才能更好地把握作品,並進行鑒賞評價。
詩詞鑒賞中常見的塑造形象的方法
1、細節刻畫:人物形象多著重人物的語言、動作等細節。
如崔顥《長幹曲》其一:“‘君家在何處?’“‘妾住在橫塘。’停舟暫相問,或恐是同鄉。”詩人僅用口吻傳神,就把女主人公的音容笑貌寫的活靈活現。
李清照《點降唇》:“蹴罷秋千,起來慵整纖纖手。露濃花瘦,薄汗輕衣濕。見客人來,襪剗金釵溜。和羞走。倚門回首,卻把青梅嗅。”利用“嗅青梅”這一細節掩飾一下自己,以便偷偷地看闖進來的翩翩少年這一動作,把一個少女驚詫、惶遽、含羞、好奇以及愛戀的心理活動,栩栩如生的刻畫出來,在我們心中立下了一個天真純潔、感情豐富卻又帶有幾分矜持的少女形象。
2、烘托:如柳宗元《江雪》中為塑造老漁翁的不怕嚴寒、不怕孤獨的高傲品格而進行的環境氣氛的烘托。白居易《夜雪》“已訝衾枕冷,複見窗戶明。夜深知雪重,時聞折竹聲”。分別從感覺、視覺、聽覺等角度側麵烘托雪之大。其中選“折竹”這一細節托出雪之“重”,別有情致。
3、對比襯托:如李商隱《柳》:“曾逐東風拂舞筵,樂遊春苑斷腸天。如何肯到清秋日,已帶斜陽又帶蟬。”本是借詠秋日之柳自傷遲暮、傾訴隱衷的,但詩人卻先寫它春日的情景。春日之柳的繁盛,正反襯出秋日之柳的枯凋;春日愈是繁華得意,愈顯出秋日的零落憔悴。
4、比興手法:如白居易的《長相思》:
卞水流,泗水流,流到瓜洲古渡頭。吳山點點愁。
思悠悠,恨悠悠,恨到歸時方始休。月明人倚樓。
全詞巧妙沿襲了《詩經》的比興手法。上片以流水和高山比喻思婦懷遠之情的深長和凝重。下片直述念遠恨別的情懷,並點明思婦懷遠的時間(月明)、情狀和地點(倚樓)。
5、抒情方式:抒情主人公可以直抒胸臆、情景交融、寓事於情。例子分別為上文的《長相思》,韋應物的《賦得暮雨送李胄》,賀知章的《回鄉偶書》。
如何正確把握形象
首先需要知人論世,準確記憶詩人的有關資料,包括生平經曆、代表作、所處時代特征、作者的政治主張、具體的創作背景等。吟詠物象的詩更須關注詩人的生平經曆。
其次,在整體理解的基礎上,對於人物形象來說,分析描寫出的人物的動作、語言、神情等,關注反映心情的詞語;分析描寫出的人物所處的環境(包括時間、地點、天氣、周圍景物等);分析詩中出現的具體景物的含義。對於物象來說,分析詩中描寫敘述了物體的哪些方麵,描寫用語及評價用語的感情色彩,聯係作者創作背景進行理性的有關人的品質或理想的深層分析。鑒賞問題可以見仁見智,隻要能自圓其說,在高考評卷過程中也考慮給分,但注意,理解的基礎畢竟是詩歌本身。
語言
一、語言的內容
從內容的角度可以分為:意象語言、情感語言、象征語言、特定稱謂語言。
1、意象語言:諸如鬆、竹、梅、菊一類事物被人們賦予特定象征意義,象征人高潔的品格,詩人常借助它們表達一定的思想感情,如陸遊的《卜算子》“詠梅”,以梅自喻,表現自己不與爭寵邀媚、阿諛奉迎之徒為伍的品格和不畏讒毀、堅貞自守的錚錚傲骨。其他常見意象如桃花象征美人、鳥象征自由等。
2、情感語言:“悲”“孤”等詞語能直接表露感情,如“萬裏悲秋常做客”(杜甫《登高》),還有間接表露的,如“不堪身外悲前事,強向杯中覓舊春。”(李益《答許五端公馬上口號》),“不堪”、“強”寫出了詩人不堪回首青春年少時之佳境,隻能從酒杯中去回想舊日的事了,傳達出內心的淒涼、意緒的消沉。
3、象征語言:有些是某些詩句本身含有一定象征意義,有些是全詩常通過具體事物來說理,即說理詩。如“居高聲自遠,非是藉秋風”(《蟬》虞世南),作者是在強調立身高潔的人,並不需要某種外在的憑借,自能聲名遠播。“江山如有詩,花柳自無私”(《後遊》陸遊),寫江山花柳像在等待人們去欣賞,用來說明大自然了無私心的道理。
4、特定稱謂語言:如“秋水”指眼睛,“盜泉”舊時常喻不義之財(見《屍子》卷下:“(孔子)過盜泉,渴矣而不飲,惡其名也。”),“鴻雁”指書信(見《漢書》載蘇武歸漢之事)等。它們大多源於典故或前人詩文,這方麵需要平時加強課外閱讀,提高文化修養。如《永遇樂·京口北固亭懷古》中霍去病“封狼居胥山,禪於姑衍”的故事,《長亭送別》中的“淋漓襟袖啼紅淚,比司馬青衫更濕”中明顯化用了白居易的詩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