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文教育要實現對人的終極關懷(3 / 3)

B、保衛童年,保護童心

這個想法幾近奢侈。“真是幼稚”,已經成了我們對於孩子們的奇思妙想的回答。我們也經由童年,伴隨著種種幻想長大,為什麼長大後就忘記了那份純真、虔誠的向往呢?保衛童年也是對人的尊重,其實有許多時候,陷入嚴峻的生存鬥爭之中的成人往往被孩童的純真帶來的那份久違的感動和不輕易的沸騰所折服,回歸生命的本體。這讓我自考中的一道寫作題:呈現了一幅畫,幾個孩子胖乎乎的手在水中摩挲,他們說地球髒了,把月亮洗洗。我霎時被他們純真的心靈感動了。大人們深知資源開掘給地球帶來的災難卻絲毫沒有停止“豪奪”,而孩子們卻有了如此的憂患意識。我在作文中就開掘了這樣的主題,並非為了標新立異取悅於老師,真是出自於內心的真誠的言說。作為老師,這樣的對學生的寬容也是一種人文的關懷,必不可少。理論上我們誰也不否認這樣做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希望不要在實際行動中有益無意地淡忘了這一點。

C、尊重學生個性的差異

學生是有個性差異的,我們不妨從班級的含義中來解讀一下:班級是一個由教師和若幹有著不同的家庭背景、文化背景、不同的性格、不同的氣質的學生組合而成的文化生態組織。我們不要以一個統一的標準去衡量一個學生的發展程度,更應該看重教育使學生在原有的基礎上獲得多大程度的成長與發展。不搞一刀切。要做到尊重學生的個性差異就要給學生理性的健康的愛,包括了解、尊重、關懷、給予、責任。根據不同的學生采用不同的方法對待,孔子謂之“因材施教”,中國最古典的教育智慧。人說“己所不欲,勿施於人”,而今,還說“己說欲,亦勿輕易施於人”。語文課上,教師要給不同層次的學生一個成長的機會,用以學生的基礎能盡快接受易於接受的方式教學。在對待學生答案和標準答案時,盡量以學生的發展水平認識水平建基,尊重他們的一些想法。不要死活往標準答案那“死理兒”上拽。學生對老師的人文關懷,對學生真誠的愛就凝聚在對學生個體差異性理性的認識和分析,對學生成長的樂觀的期望和寬容耐心的等待之中了。

②語文教育的人文性強調對人的一生的成長與發展負責

語文教育的人文性滲透著一種人文精神,強調對學生個體精神世界自由發展的尊重。包括積澱一個人一生盡可能成長和發展所必須的人格、情感、意誌、性格、心理品質等等,以期提升人生命的質量。語文教育實現對人的終極關懷,就是解決一個問題:給學生留下點兒什麼,好在他以後能夠更好地成長和發展。有的人都進大學了,叫他寫點兒什麼,仍然寫不出來。就是缺少生活,缺少體驗,缺少思考,缺少對於自身內在精神的審視和反思,缺少一些品質的曆練,有那麼一點人格上的蒼白。作為對人懷有一種人文關懷的語文教育,要在潛移默化之間在學生身上積澱一些品質,使人不至於庸俗淺薄,有一種“生命無法承受之輕”。肖川說得好:“什麼是良好的教育,也許我們很難給它一個周全的描述,但我們可以肯定地說:‘如果一個人從來沒有感受過人性光輝的沐浴,從來沒有走進一個豐富而又美好的精神世界,從來沒有讀到一本令他激動不已、百讀不厭的讀物,從來沒有苦苦地思索過某一個問題,從來沒有一個令他樂此不疲的活動領域,從來沒有一次刻骨銘心的經曆和體驗,從來沒有對自然界的多樣與和諧產生過深深的敬畏,從來沒有對人類創造的燦爛文化發出過由衷的讚歎……那麼他就沒有接受過良好的教育’”。這段話並不象那些個專家的純理論的文字,板著臉才體現它的權威,如此感性的文字卻蘊涵著理性的思考,誰不希望在那樣的浸染之中成就一些於自己的一生有用的品質呢?這些東西都是伴隨人的一生的啊,不是我們功利短視的期望和做法三兩年就想完成的。學生,他們要有那麼一份真誠,有那麼一份執著,他才能夠擯棄外界的幹擾所致的浮躁靜下來讀書,才能夠在人文世界裏反思和關照自我,自主地建設自己,為一生的成長和發展作長遠的打算和準備。語文教育要以此為最終的價值目標。

綜上所述,結合當今素質教育、人文教育的理念,對語文學科性質作一解讀,旨在期望能夠真正認識其要旨,不偏激,不保守,能夠正確處理語文學科工具性和人文性的關係。從學科性質的角度反觀當今語文教育的現狀,認識到工作中處理二者關係上的偏頗,尋求正確的對二者關係的認識和處理,以成就真正“人”的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