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文教育要實現對人的終極關懷(2 / 3)

(1)語文教育要給學生提供一種認知審美交際的工具。

語文的工具性成為我們學習語文最為現實和功利的目的。要求低一些,農村大多數家長送孩子去讀書就是為了多識字。認得字,不被人欺騙,不是文盲。我們講認了字,具備一定的理解力,就要有更高的要求,那就是認知和審美。能夠讀小說,就能夠穿越時空隧道,認識別人的生活和命運。學了一些語文知識,懂得了文學的,音樂的,美術的藝術技巧,沉浸於玩味藝術的審美之中,得到一種超越物質束縛的審美享受,這是生命質量的提升。交往在我們的生活中必不可少,我們要講究語言的藝術技巧,就源於我們學得的語文知識。質言之,語文教給我們領悟文字,駕馭文字的能力。

(2)語文教育要讓學生掌握一些學習的方法,教會學生學會學習

僅僅是在學校裏學的有限的知識是不頂用的。學無止境,而學生也不可能一輩子呆在學校裏讀書,怎麼辦?授人以漁。在語文教育中教給學生一些學習的方法,也是很重要的。方法更是一種無所不能的工具。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提出:將來的文盲是不會學習的人。21世紀教育的四大支柱是:學會認知、學會做事、學會共同生活、學會成為你自己。怎樣才能做到這一點?學會學習。學無止境的客觀存在要求我們學會學習,而終生成長的主體意識也驅使我們學會學習。隨著社會的進步,終生學習、學習社會化將成為必然的趨勢,隻有掌握一些學有所獲的方法才不會落伍。

(二)、語文學科的人文性

1、概念:

語文學科的人文性是指語文教育是人的教育,人文精神的教育。即是說從關心人、尊重人的角度出發,引導學生在學習語文的過程中分享人類精神成就的精華——人文精神,從而積澱一些成長和發展必須的優秀品質,以提升人作為精神的存在的生命質量。強調是對人的教育,而不是廠子裏加工零件;廠裏賣出的產品還有個售後服務呢,教育是強調對人的一生負責。

2、咀嚼概念:發現它對於教育教學的指導意義

曾經有好長一段時間,語文學科的性質界定為“工具性與思想性的統一”,這因襲的傳統導致我們而今對於語文學科人文性的理解仍然有些傾向於政治思想、倫理道德的宣傳方麵。今天提到語文的人文性,仍不乏一些偏激的狹隘的理解。諸如人文教育就是“思想教育”、“政治教育”、“情感教育”或“文學教育”……誠然,語文教育的人文精神的教育不可否認地包含上述種種因素,但即便如此,也不能把人文精神教育等同於上述諸因素,或是簡單相加。仔細咀嚼,語文教育人文性的意蘊大致有以下幾個方麵:

(1)語文教育以語言文字為憑借,給我們提供了一個蘊涵豐富的人文世界

我國著名的語文教學專家於漪曾說:學語文就是學做人。伴隨著語言文字的聽說讀寫訓練,滲透著認知教育、情感教育和人格教育。語言文字不是單純的符號係統,而是一個民族認識世界、闡釋世界的意義體係和價值體係,它與深厚的民族文化聯係在一起。由此看來,語文為我們提供了一個蘊涵豐富的人文世界,值得我們潛心開掘其中的人文內涵。那裏麵有著對整個人類過去、現在、將來的關注與責任。作為語文教師,要引導學生探尋人類人文精神的亮點,沐浴人性的光輝,使學生受到這種熏染,潛移默化地引領學生的成長。無疑,語文老師也應該是這個人文世界裏飽含深切的人文關懷的一分子,帶領孩子們扣問人類的靈魂,以獲得一定程度的成長與進步。質言之,語文教育為我們提供了一個人文的世界,語文老師是帶領孩子們探索這個世界的奇珍異寶,並且在其中獲得成長的飽含人文精神的行路人和領路人。

(2)語文教育的人文性強調是對人的教育

所謂人文性,從感性的層麵來講,是對人的理解,對人的包容,對人的接納,對人的尊重,對人的愛護和關懷;從理性的層麵來講,是對人終極價值的追尋,對人類命運的憂患。當然,我們在此環境中所指的人,具體化為我們所麵對的學生。教育就是要為他們服務,對他們的一生負責。因此:

①語文教育的人文性表明,我們麵對的是個體的人——學生

A、學生是主體的人,具有獨立的人格,要尊重學生的主體意識

教育難就難在我們所麵對的是活生生的人,而不是機器。把學生當人看,而且是逐漸具備獨立意識和批判思維的成長中的人。我們必須懷有一份人文的關懷,尊重他們的獨立人格和主體意識,站在他們已有的認識水平審視他們的思維,尊重他們的想法,在主體意識已然覺醒的時候予以肯定、鼓勵、關懷和引導,成就一批有獨立人格的人。反對專製製度因襲的痼疾:成人中心。凡事以成人社會的經驗和標準看待孩子們的想法,實際上就是一種專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