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文教育要實現對人的終極關懷
從兒時聽大人講故事,到小學一年級起跟著老師識字,再到中學、大學讀文學作品,寫作文、寫讀書筆記。語文教育伴隨我們成長。那麼,走出語文課堂,丟開書本,學了那麼多年語文,它到底帶給我們什麼?我們從中受到了什麼教育?內在積澱於我們生命裏的,外在體現於我們言行舉止的有些什麼呢?西方一位才子謂之教育:“把所學的東西都忘了,剩下的就是教育”,剩下什麼呢?我想不外乎是積澱於我們的氣質、性格、處世方式與行為習慣中的那些東西。質言之,教育要將文明積澱成性格,實現對人作為精神的存在的內在關照;教育要將知識個性化,轉化成人的係列品質和能力,實現對人的成長與發展的終極關懷,以提升人的生命質量。語文教育也是如此。但綜觀我們的語文教育現狀,種種不容樂觀的現象令人擔憂:孩子們真要是忘了所學的知識,他們還有什麼?有的人身上明顯地可見其淺薄和人格的蒼白。這些難道是我們語文教育的價值取向嗎?不,我們呼喚對人的教育,真正成就一個人。傳統教育太重於語文學科工具性的強調,一味地灌給學生語文知識,缺少對學生的內在關照,這確乎是個嚴峻的問題,它關乎我們語文教育最終的價值認定,關乎學生一生的成長與發展,是一個教育能否實現對人的終極關懷的問題。本文結合素質教育理念,仔細解讀語文學科性質,關照當今語文教育現狀,受“教育實現社會的價值引導和個體的自主建構相統一”理論的智慧啟迪,提出語文教育以人為本,實現對人的成長與發展的終極關懷的教育理想,以期提升語文教育人文性的品質,探索真正育人的語文教育之路。
就我個人的成長而言,從小到大不曾離開過語文。從小時候聽爺爺奶奶講故事,到進小學一年級跟著老師學生字,二年級就開始幫助村裏人寫信讀信,再到中學課堂裏那似乎永遠也寫不完的筆記,師範學校裏啃的名著,自學考試攻讀專業課……語文伴著我成長。可我真的感到自己在長大,一天天變得有點兒高尚起來,也試著去關心我周圍那些有著同樣命運的人,卻似乎是源於自考,源於我強烈的求知欲望下讀的那些個書刊雜誌:《讀者》、《隨感》、《衝破人生的冰河》(劉墉的小品文)。反思我所接受的語文教育,我所得到最多的是哪個作家原名什麼,什麼朝代的人,有些什麼集子,他的作品一般都反映什麼,哪個古語詞怎麼用……我真正感到快意的共鳴,覺得自己也願意主動那樣去做,要有所追求,有所執著,大多源自課外。能夠說我的老師是失敗的嗎?大都如此啊!至少我可以借助於我學的生字去讀許多書。我是聽話的孩子,勉強還能夠自己去學,可其他還有些呢?提出這些問題並非為了責怨誰,而是因為我而今也是一位語文老師了,看到我周圍的那些孩子的淺薄和人格的蒼白,真是很擔憂。有一次,和一個上初三的孩子一起看電視歌手大賽,我建議他記下一些優美的歌詞,以在自己的作文中借鑒運用,他回答我說:“我不知道哪句好,記哪句”,我無話可說。本著對教育的忠誠,必須反思,以擁有一份理性的成熟,成就教育可期待的未來。
那語文教育到底路在何方?
是為了應付考試,灌給學生係統的語文知識?還是著眼於學生內在人格的建構,使之具備健康的品性修養?我想,肢解和割裂這兩個方麵,或偏執於某一方麵,都不具備教育的科學性。隻有兩方麵相互融合,在探索語文知識,認識人文世界的同時,讓學生受到人文精神的浸染,不功利不短視,才能直抵教育的真諦。為此,首先必須就語文的學科性質在新的理念背景下作一仔細解讀,反思語文教育現狀,提出本文旨在探索的道路。
一、解讀語文學科性質
北師大版《語文課程標準》明確界定,語文學科的性質為:語文是最重要的交際工具,是人類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統一。
在我們實際的教育教學工作之中,對工具性與人文性的含義和二者的關係的理解是有一些偏頗的,這方麵的爭端在教學雜誌上也很多見,有必要審視一下。
(一)、語文學科的工具性
1、概念:
語文學科的工具性也就是說語文是一種工具,是表情達意的工具,是思維的工具,交際的工具,學習的工具,是認識世界關照自我的工具。學了語文,我們就掌握了一種有助於我們生活的工具。比如我們認識了字,具備了一定的閱讀能力,就可以讀許多書,了解這個世界許多不為我們所知的東西,增長見識,滿足我們求知的欲望,建設我們的精神世界。謂之:“我們不僅僅是靠吃米活著”。
2、咀嚼概念:發現它對於教育教學的指導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