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報刊上的誤用成語
現實性是高考題的特點之一,許多題目的素材都來源於報刊。下麵是筆者在近期閱讀報刊時“吹毛求疵”找出來的用錯成語,供考生複習時參考。
一、對象用錯
(1)每當我提出一個問題時,我總會把眼神轉向他,一種非常溫柔、期待的眼神。我的問題不難,又在提問時加了許多暗示,答案幾乎是呼之欲出。(《讀者》2004年第8期第19頁)
[析]“呼之欲出”形容畫像非常逼真,似乎叫他一聲就會從畫裏走出來,也形容文藝作品中人物刻畫得十分生動。顯然,“呼之欲出”隻適用於文學、繪畫方麵,“答案”是不能“呼之欲出”的。
(2)中國男籃以大比分輸給西班牙隊後,姚明怨聲載道,指責隊員缺乏戰鬥力。(《體育競技報》2004年8月17日)
[析]“怨聲載道”意即怨恨的聲音充滿道路,形容人們的強烈不滿。由釋義可知,“怨聲載道”一般用於形容很多人怨恨的聲音。而句中是指姚明個人,所以不能用“怨聲載道”。
(3)在這首長調詞中,對秋天的禮讚更是達到了如火如荼的地步。(《名作欣賞》2004年第8期第35頁)
[析]“如火如荼”原指軍容盛大,現在用來比喻氣勢旺盛或熱烈,也可用來比喻形勢發展很快。由此可知,“如火如荼”隻適用於比喻氣勢、場麵、形勢、活動等,“對秋天的禮讚”顯然不能用“如火如荼”。
(4)關於鄭貴妃欲廢太子由自己的兒子取而代之的政治謠言,早已不翼而飛,傳遍街頭巷尾,但那畢竟是私下的竊竊私語,如今竟然堂而皇之地以書麵形式公開散發,可見事態的嚴重性。
[析]“不翼而飛”應改為“不脛而走”。這兩個成語的適用對象不一樣:“不翼而飛”現多用於比喻東西突然無故丟失;“不脛而走”本意是沒有腿卻走得很快,多用來比喻消息、謠言、文章等流傳或傳播迅速。
二、褒貶失當
(5)後世合稱的“高岑”,此時也登上了邊塞的舞台。高適有著目空一切、不可一世的氣派,整個唐代大詩人中政治才幹最出色、官做得最大的就數他了。(《資料卡片雜誌》2004年第8期第15頁)
[析]“目空一切”指什麼都不放在眼裏;“不可一世”意即在當今世界沒有一個人能比得上他。這兩個成語都是貶義成語。
(6)如果不是因為他必須得唱,並一唱而不可收拾,終於成為美國一位家喻戶曉的表演藝術家的話,他可能會在一個默默無聞的小酒吧裏當一輩子默默無聞的琴師。(《意林》2004年第11期第53頁)
[析]“不可收拾”指場麵、形勢等往壞的方麵發展而難以控製,為貶義成語。
三、重複累贅
(7)隻有那個突然不期而遇的另一個鬱霆,依舊留在心裏,成為永遠活在心裏的夢想,關於愛情,關於生活。(《作品與爭鳴》2004年第5期第77頁)
[析]“不期而遇”指事先沒有約定而意外地相逢,含有“意外”的意思;而“突然”是指在很短的時間裏發生,出乎意外,也含有“意外”的意思,因此句中“不期而遇”和“突然”重複,“突然”應去掉。
(8)也許是因為詩人在這首詩裏所采用的意象十分豐富多彩,因此也多少顯得有些駁雜,所以給讀者一種一會兒天上,一會兒地下的感覺,缺少一條比較鮮明的抒情主線。(《名作欣賞》2004年第8期第34頁)
[析]已經“豐富多彩”,怎麼還“十分”?“十分”實是蛇足,應斬掉。
(9)把這樣的詩歌拿給中文係講授現代文學史和文藝理論的教授去分析,不見得一定就能講出更多到位的真知灼見。(《名作欣賞》2004年第8期第6頁)
[析]“真知灼見”意即正確透徹的認識,用“到位”來修飾它,有重複之嫌,“到位”應去掉。
(10)據《中國商報》9月21日報道,各地交通廳長接二連三地出事,已經讓人們覺得習以為常了。(《報刊文摘》2004年9月27日)
[析]“習以為常”是經常做某件事,就會習慣地把它當作最平常的事情來看待,“覺得”多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