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報刊上的誤用成語(2 / 2)

四、詞義誤解

(11)他的詞是最強烈的傷心之人的言語,滿腔血淚,迸湧而出,通篇一氣盤旋,曲折回蕩,如怨如慕,如泣如訴,令人不堪卒讀。(《名作欣賞》2004年第6期第106頁)

[析]“不堪卒讀”應為“不忍卒讀”。“不堪卒讀”多指文章寫得不好,使人讀不下去。“不忍卒讀”多形容文章寫得淒涼感人,使人不忍心讀完。

(12)蕭紅對翠姨很少做直接心理描述,但她的追求、向往、痛苦、幻滅的心理曆程,我們都感同身受、曆曆在目。(《名作欣賞》2004年第6期第26頁)

(13)它最大的貢獻就是把“日常生活”的藝術觀念與“身體修辭”融為一體,消解既往的英雄戲劇化的理想型寫作,把感同身受的世俗體驗推向前台……。

[析]“感同身受”的意思是心裏感激得就像親身受到對方的恩惠一樣。多用於代人向對方致謝。而這兩句中,顯然把“感同身受”錯誤地理解為有相同的感受了。

(14)伴隨著穆沙拉夫的強硬態度,巴方的軍事行動也正緊鑼密鼓地進行。(《環球時報》2004年3月29日)

[析]“緊鑼密鼓”用來比喻公開活動前的緊張的輿論準備。它隻能用於準備工作,而句中“巴方的軍事行動”已經“進行”,又怎能用“緊鑼密鼓”呢?

(15)在這個浮躁鄙俗風氣充斥文壇的時代,先生知人論世的高度真真是高山仰止、不可企及了。(《作品與爭鳴》2004年第5期第77頁)

[析]“高山仰止”出自《詩經》:“高山仰止,景行行止。”高山:喻道德高尚;景行:喻行為光明正大。“高山仰止”用來比喻非常仰慕一個人高尚的道德。而句中把“高山仰止”錯誤地理解為像山一樣的高度。

(16)平心而論,在於2003年泥沙俱下的眾多名人自傳中,楊絳先生的《我們仨》和王蒙先生的《王蒙自述:我的人生哲學》,是不可與那些“偽名人自傳”同日而語的。(《資料卡片雜誌》2004年第8期第22頁)

[析]“同日而語”應改為“相提並論”。“同日而語”“相提並論”都可以表示把不同的兩種事物或兩個人放在一起談論或看待,但如果有時間上的差別,就要用“同日而語”。

(17)……向人們坦白波瀾壯闊、心係朝廷的人生艱辛,講述著他對詩的至純至美、至真至善境界的不悔追求。(《資料卡片雜誌》2004年第9期第21頁)

[析]“波瀾壯闊”指水的波濤浩渺廣闊,比喻聲勢雄壯有力,規模宏大。顯然不能用來修飾“人生艱辛”。

(18)1300多年後,廢科舉,興學校,已成為曆史發展的必然趨勢。西方的教育體係登堂入室,私塾成為布滿曆史塵蠹的老朽,而科學成了新寵。(《資料卡片雜誌》2004年第9期第26頁)

[析]“登堂入室”也作“升堂入室”,語出《論語·先進》:“由也升堂矣,未入於室也。”意思是說,子路學習雖然有成就,但還須更進一步。後比喻學問或技能由淺入深,循序漸進,達到了高深的境界。而句中把“登堂入室”簡單地理解為“進入”的意思了。

五、不合語法

(19)據介紹,這位盲人並非走後門照顧來的,她在美國女子1500米奧運選拔賽中名列第三,許多明眼運動員隻能望其項背。(《意林》2004年第11期第60頁)

[析]“望其項背”指能夠望得見別人的頸項和背脊,表示趕得上或比得上,其用法是多用於否定句中。句中要表示的意思是許多明眼運動員比不上她,所以應改為“許多明眼運動員難以(或“不能”)望其項背”。

(20)但曆史依然對命途坎坷的人兒不棄不離,似乎樂此不疲這份傷感。(《資料卡片雜誌》2004年第9期第22頁)

[析]“樂此不疲”意即樂於做某件事,沉浸其中,不知疲倦。一般作謂語、定語,但作謂語時不能帶賓語。應改為“似乎對這份傷感樂此不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