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馳騁想象,感悟生活
生活需要想象,閱讀文本也離不開想象,想象可以說是一種虛擬體驗。筆者讀初中時,學習郭沫若《天上的街市》,印象頗為深刻。記得當時老師要我們把雙眼緊閉,靜靜地伏在桌子上,感受天上的街市。結果不到一分鍾,果然在我們眼前(腦中)就出現了忽閃忽閃的繁華街市,甚至有的提著燈籠在走。這樣我們慨歎老師的高明之後便是感到學習這篇課文的淺易。那麼,哪些課文應該調動學生想象,讓學生在想象中體驗生活呢?筆者以為詩歌教學多采用此方法比較好,因為詩歌本身就是想象的藝術。如《行行重行行》,學生要獲得夫妻間與君生別離的情感是困難的,隻能是一種意會,所以不妨放點音樂,讓學生閉眼展開想象,感悟閨婦思夫的哀婉淒怨之情。又如馬致遠的小令《秋思》,也需要引導學生展開如下想象:在深秋晦暗的天底下,那枯藤老樹上,晚歸的暮鴉在巢前枝頭上盤旋著,小橋流水旁一戶人家透出溫暖的光亮,而蒼茫的暮色裏,瑟瑟風雨中,奔波在荒涼古道口的遊子尚不知投宿何方?通過以上想象學生就會感受到天涯遊子孤寂無依的情懷與心境。再如《沁園春?雪》就不妨設計思考題:想象雪霽時的詩人毛澤東形象。45位同學肯定會產生45位獨特的詩人毛澤東形象。可以說沒有一個答案是完整的,又沒有二個答案是一樣的。這就可豐富充實教學內容。以此類推,《爐中煤》的郭沫若,《我愛這土地》的艾青等形象都可以用此方法讓學生去體驗。這樣做,不但可以達到活躍課堂氣氛的目的,又可以加深對文本主題的把握。
四、躬身實踐,體驗生活
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這詩句告訴我們一個道理:即躬身實踐,可以原汁原味地品味生活,進而產生獨特第一的感受。蘇霍姆林斯基說:“讓學生體驗到一種自己在親身參與掌握知識的情感,乃是喚起少年特有的對知識的興趣的重要條件。”教材中有些課文表現反映了我們生活中的人和事。在具體教學中就可以通過實踐讓學生去切身體驗。如《蛛網》一文,作者看到了晨露中美麗的蛛網,因此留意觀察到了蜘蛛如何織網。不僅發現了蜘蛛能織出漂亮的網來,而且感悟到了蜘蛛在風雨中一次次失敗卻一次次去戰勝的百折不撓的精神。要理解此文,不需教師過多講解,隻要讓學生到大自然中去仔細觀察就行。同學們觀察後就明白:不但蜘蛛如此,其他小動物如蜜蜂、青蛙等也都有這樣技高一籌的本能和百折不撓的精神。又如《小桔燈》中小姑娘敏捷地為“我”製作小桔燈這一情節,可讓學生嚐試動手用橘皮做一盞小桔燈。說不準學生在體會到小姑娘鎮定、勇敢、樂觀精神的同時,還能體會到小姑娘心靈手巧的特點,或者領悟到窮人的孩子早當家的道理。躬身實踐不僅使學生得到了心靈化的體驗、頓悟,而且使學生的思維內化為現實性的生存技能。在語文教學中除了上述四種引導方法之外還有許多,並且這四種途徑本身有時就是交叉在一起,很難把它們孤立起來。隻要我們語文老師引導得當,學生一定能產生許許多多的獨特的體驗,讓我們的老師感到意外,讓我們的作者感到欣慰,讓我們的課堂高潮迭起,讓我們的語文充滿生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