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談學生產生獨特體驗的引導
內容提要:在語文教學過程中,教師應該尊重學生的獨特體驗,並適當地加以引導、嗬護。如何引導?其形式多種多樣,如創設情境,獲得同感;喚起記憶,回味經驗;馳騁想象,感悟生活;躬身實踐,體驗生活等。
新課標指出:“應該重視語文的熏陶感染作用,注意教學內容的價值取向,同時也尊重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獨特體驗。”我們平常說的讀書有個“從薄到厚”,又“從厚到薄”的過程。筆者以為其中的“從薄到厚”的過程正是溶進了讀者的獨特體驗的過程。但是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獨特體驗並非人人時時能產生,需要教師在教學中搭橋鋪路,加以引導、嗬護。因此課標中的“尊重”,筆者以為它的第一層要義是引導學生產生獨特體驗,其次才是對學生的體驗加以恰當的評價。根據幾年來的教學實踐以及學習新課標的一些思考,筆者以為引導學生產生獨特體驗有多種途徑。
一、創設情境,獲得同感
所謂創設情境,就是在閱讀教學中,教師借助其他手段創設一定的藝術情境和情感氣氛,讓學生置身其中,使學生獲得同感,從而動情,受到感染。特級教師李吉林曾開創了情境教學法,在小學語文教壇享有盛譽。筆者以為初中學生也需要語文情境,尤其是那些與學生心理年齡、時代特征有距離的文本或者是帶有哲理意味的文章。例如《烈日暴雨下的祥子》一文,學生對於烈日與暴雨來說並不陌生,但對於烈日暴雨下人力車夫祥子的生活定有陌生感。如何認識此時此景下此人的感受?我創設了以下情境:先介紹《駱駝祥子》的故事情節,再播放電視劇烈日暴雨下拉車的片斷,然後讓學生談感受。結果同學們意見紛呈。有的說:“好漢不掙六月錢,祥子在烈日下拉車掙錢,正說明生活的無奈與命運的不濟。”也有的說:“我仿佛覺得那張風雨中搖搖欲墜的樹葉就是祥子。”還有的說:“祥子在烈日暴雨下拉車,一方麵說明了下層人民生活的痛苦,但我卻看到了人的潛力,隻要你對生活充滿信心,身體就不會垮。”更有同學認為:“祥子在烈日暴雨下拉車是為了自己有一輛車,為了虎妞,從中說明男人隻要有事業、有愛情,力量就會無比”等。這些情感體驗遠比教參答案“反映下層人民生活的艱辛”豐富形象得多。假使不采用情境法,學生的理解感受也許就沒有這麼深刻有見地。授課中的情境方式可以采用描述法、劇情法或者播放音樂等。總之,隻要能讓學生身臨其境,如聞其聲,如見其人就行。
二、喚醒記憶,回味經驗
文本中有許多內容表現了少年兒童的生活。在閱讀教學過程中,如果能調動起學生已有的知識儲備,情感經驗,就能讓學生與文本產生共鳴,達到“物我合一”境界,從而加深對文本的理解。如教讀課文《難忘寄園情》就可設計這樣的題目:“你在小學時是否有過與作者相類似的經曆?如果有,請說出來聽聽。”同學們肯定會觸及記憶深處的種種往事,爭先恐後表達自己童年生活的美好以及對老師的尊敬感激之情。再有《走一步,再走一步》一文,讓學生說說“生活當中有沒有遇到過與作者相似的難題,如果有你是怎樣克服的?”由於兒童的生活總是恐懼與歡樂同在。因此,一定能打開學生記憶的閘門,訴說心中的無限往事,與老師、同學共享,這樣理解《走一步,再走一步》就會深刻一些,有感情一些。還有一位教師授《盲人和他影子的故事》一文,設計這樣一個問題:同學們在生活當中,有沒有感到像影子一樣孤獨的生活經曆?結果同學們紛紛舉手發言,有的說:“有一次父母幹活去了,鄰居小朋友又去走親戚,我感到孤獨。”也有的說:“上幼兒園的時候,我與同學吵架,後來同學們都不理我,他們做遊戲,沒有我的份,我感到孤獨。”等等。這樣學生對孤獨的理解就產生自己獨特的體驗:一個人會覺得孤獨,很多人也可能是孤獨。如果不這樣引導,同學們已有的經驗,就溶不進文本,對文本的解讀隻能從文字中來,又到文字中去。語文的外延與生活相等,因此,在授課中要多喚起學生的記憶,把每個人的經驗作為文本的注解,開創有個性地閱讀,這樣的學習才會充滿情趣、理趣與美趣。課文《哨子》《起點之美》也可設計類似題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