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感觸發佳聯妙對(2 / 2)

明代方中通的《陪集》裏有一故事:湖州地麵上有個縣衙,自視才高,目空一切。有次一個老者指責他的傲慢,縣衙當然不服,要跟老者比試。老者隨手從身上拿出他自己寫的一句:“山石岩,岩上一古木,古木枯,此木為柴。”給縣衙,說,對出下句我才饒你。縣衙一看,乖乖地服從老者。縣衙畢竟讀過一些書,他知道老者在教訓他:做官要為民,要至死無悔,像木為柴一樣。後來他勤政為民,走家串戶地關心百姓。有一天,他走到一戶人家裏,偶爾看到一女子睡在帳中,他馬上就對出了老者的上聯,他的下聯是:“長巾帳,帳中一女子,女子好,少女真妙。”他拿給老者看,老者收他為義子,傳為民間的美談。

清代魏源的《默觚下·治篇一》裏也有個故事:一居深山老者招婿,說誰能對出他的上聯,就把女兒嫁給誰。老者的上聯很具山居特色:“鈍斧劈柴,柴開節不開,五拗六捩。”老者女兒頗具姿色,來對者絡繹不絕,可就是無人對出。當地有個窮秀才聽說後也很想一試身手,解決終身問題,可是也一時抓耳撓腮、搜腸剮肚,愣是對不上。有一天,他看見母親在切藕,突然觸發靈感,極其巧妙地對出下聯:“快刀切藕,藕斷絲不斷,七孔八竅。”他高興得蹦跳起來,娶得了一個美妻。

《聯林珍奇》也有這麼個故事:新婚夜,新娘要考考新郎,對出她的上聯才能入洞房,聯為:“點燈燈閣閣攻書”新郎是個學子,但也一時對不上,他想著想著,就漫步到了學堂,一個同學就問何以如此,他以實相告。恰在此時月亮出來了,他們就搬椅子坐於月下,此情此景觸發了他的同學,有了下聯:“移椅椅同同賞月”他的同學不聲不響地摸到新娘房裏,第二天新娘發現了,追悔不已,上吊自殺了。

因靈感被觸發而對出妙對的事例真是太多了,再如:

有一上聯:“蒲葉、桃葉、葡萄葉,草本、木本。”解縉看到玫瑰觸發靈感對出:“梅花、桂花、玫瑰花,春香、秋香。”

一農人的上聯:“一犁耕破路邊土,今日芒種。”一人烤火偶爾看日曆之情狀被知府看見,對出:“雙手捧住爐中火,明朝大寒。”

養花人一上聯:“君子蘭花,朝白午紅暮紫。”後一和尚見黃色的虞美人吟出對句:“虞美人草,春青夏綠秋黃。”

一才女征婿上聯:“羊毫筆寫白鸞箋,鴻雁傳書,南來北往。”一秀才看見一皮匠補鞋對出:“馬蹄刀切黃牛皮,豬鬃引線,東扯西拉。”

一民間才子出一上聯:“葦稈織席席蓋葦”。後紀曉嵐看到一農民用鞭子趕牛吟出:“牛皮擰鞭鞭打牛”。

有一上聯:“此木為柴山山出”。一文士偶見煙囪炊煙對出:“因火為煙夕夕多”。

還有一上聯:“兩猿斷木深山裏,小猴子亦敢對鋸(句)。”一名士見一拉車馬蹄陷入深泥中對出:“一馬陷足汙泥中,老畜生怎能出蹄(題)

1982年,中央電視台春聯有獎征對的上聯:“碧野田間牛得草”。有次一觀眾看電視恰好看到著名演員金山在談路遙的作品,談著談著偶爾提到作家馬識途,他立馬想出對句:“金山路遙馬識途”此對令人拍案叫絕,無愧拔得頭酬。

1991年,《中國教育報》征聯的上聯為:“一支粉筆兩袖清風三尺講台四季晴雨加上五髒六腑七嘴八舌九思十想教必有方滴滴汗水誠滋桃李芳天下。”河北有位老教師看著他一生鍾愛的書架上的各種書籍,自然工整地書出對句:“十卷詩賦九章勾股八索文史七緯地理連同六藝五經四書三字兩雅一心誨人不倦點點心血勤育英才澤九州。”此對聯真乃十分工整流暢,令書生的我大開眼界。

可見靈感於創作的重要。記得郭沫若就曾經說過,他說他寫《鳳凰涅磐》時,靈感半夜裏突然襲來,使他全身激動得發抖、難以自己,於是他拿起筆來一氣嗬成。

當然我認為,靈感的觸發,是必須以知識積累做基礎的,以平時關注世事、觀察事物、思考求索為前提的。一個不學無術、孤陋寡聞的人是任什麼情景也觸發不了靈感的。